“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及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2016-03-07 16:37
东岳论丛 2016年2期
关键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舒 新

(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及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舒新

(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灌输论”的逻辑进路,犹如经典作家之间的一场“理论接力”。马克思、恩格斯和考茨基对“灌输论”的创立和发展都做出过贡献。列宁的《怎么办?》是“灌输论”的大成之作,必须结合《怎么办?》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来理解“灌输论”的总体精神。不能无视《怎么办?》的论战体裁,纠结于《怎么办?》中的个别语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进而质疑“灌输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灌输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灌输论”中国化的历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大原则,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对“灌输论”进行了继创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灌输论”。在“中国梦”的语境下,发挥“灌输论”的指导作用,将中国梦融入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推进中国梦大众化,营造全国上下共赴中国梦的舆论氛围和政治氛围,开拓中国梦教育的新境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中国梦;中国化;大众化

“灌输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萌发,它阐明科学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的机理,揭示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灌输论”在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思想政治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接受了历史检验。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探讨“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和精神实质,有利于“灌输论”的澄源洁流,促进“灌输论”中国化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借鉴。

一、 “灌输论”的萌发与递嬗

虽然“灌输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已经接受了实践的检验,但有关“灌输论”的争论却从未停息。考察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必须结合理论产生的历史时代,总体观照理论的逻辑进路,提炼出理论的精神实质,再结合当下群众实践的要求进行综合判断。正如列宁所说的:“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因此,系统梳理“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并对其精神实质进行提炼,对平息争论达成共识是十分必要的。

“灌输论”萌发于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世界观经历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唯心主义向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灌输论”萌发于二人世界观转变时期的思想。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在世界观转变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通过解放自身从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指明了先进理论对于无产阶级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他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第15-16页,第217页,第282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②《德意志意识形态》被马克思称作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③的檄文,标志着马恩世界观转变的彻底完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解决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理论意识和现实物质活动之间关系的问题。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任何理论意识都是现实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表现。但由于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使理论意识能够摆脱物质世界去创造所谓“纯粹”的理论,这就致使从事体力劳动和物质生产的工人阶级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精神劳动的产品——理论意识。但无产阶级要成为时代的自觉的历史主体去完成历史使命,又必须掌握科学理论。这实际上就有了必须将科学理论从工人运动之外灌输进来的蕴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7页。。在后来的斗争生涯中,马克思对这个蕴意的表达更加明确。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它最初只能由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的、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⑤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明确告诫工人阶级:“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科学回答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从而与旧世界观彻底决裂时,论及到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实践之间关系的问题,有关“灌输论”的思想萌芽正蕴含在此。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使用“灌输”这一词语。

考茨基顺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路对二人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虽然工人斗争和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共同的社会经济根源,但由于有了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科学理论并不直接产生于工人斗争,而必须是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能产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知识和精神劳动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工人斗争之外将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出来,再把它“灌输(——充实)到无产阶级中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斗争由“分离”走向“结合”。考茨基说:“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因此,……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的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如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用不着这样做了。”*转引自《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此外,他还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理论灌输任务的承担者,他说:“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使之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具有战斗力并保持这种战斗,这就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真正纲领。”*转引自王学东:《略论考茨基‘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可以看出,考茨基直接使用了“灌输”的提法,并解决了为什么要灌输、谁来灌输、对谁灌输、灌输什么等问题,使“灌输论”具有了基本要素。

列宁的《怎么办?》是“灌输论”的大成之作。要把握“灌输论”的逻辑进路和精神实质,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具体内容进行考察是必要的。《怎么办?》写于俄国建党时期,目的在于通过理论斗争清算经济主义的影响,建立并巩固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完成思想建党的任务。列宁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要意义:一,要清算国际、国内机会主义的影响,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二,要正确借鉴别国党的经验,全党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基础;三,俄国党和工人阶级担负的历史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能完成。为此,无产阶级政党不但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众。在此前提下,列宁提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列宁详细阐明了党完成理论灌输任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问题。他说:第一,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是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由有产阶级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②③④⑤《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第29页,第76页,第38页,第22-23页。第二,只有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实现社会主义意识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才能使工人阶级摆脱工联主义的自发性,自觉地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外面灌输给工人。”②第三,理论灌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就是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③第四, 理论灌输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争夺思想阵地的有力武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工人阶级具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的自发内因,但同样存在着自发接受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倾向。因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渊源更久远,它经过更加全面的加工,拥有更多的宣传工具,时时刻刻侵蚀着工人阶级。那么“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④如果不对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工人运动就会被拉到资产阶级最愿意的“阻力最小”的“工联主义路线上去”。以上四点构成了“灌输论” 的基本框架,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参考,被公认为“灌输论”成熟的标志。第一、二点论述的是灌输之必要性,涉及到灌输的主客体问题;第三、四点论述的是灌输之重要性,涉及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大政治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思潮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现象,组建不久的俄国党受到机会主义的恶劣影响,导致“理论混乱”,“理论水平有了某种程度的降低”。“有不少理论修养很差甚至毫无修养的人”“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轻视理论的作用和意义⑤。列宁写《怎么办》的目的在于清算机会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即经济派在党内的影响。这个目的决定了它的文体是论战性的。在论战的语境下,列宁对自觉性和理论的作用论述得比较充分,对自发性和实践的作用论述相对不足,有些具体言词还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对此,列宁自己也说得很清楚:“《怎么办?》是用论战方式来纠正‘经济主义’,因此离开小册子的这个任务来看它的内容是不对的”*《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99-100页。。但一些人总是无视列宁的这一告诫,割裂《怎么办?》的写作背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借此反对《怎么办?》总的内容和整个精神,质疑“灌输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种做法显然是非历史的、反辩证法的,是不科学的。

“灌输论”的萌发和递嬗,犹如经典作家之间的一场“理论接力”。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所说的“灌输”,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与西方教育学中的“灌输法”亦有所区别。“灌输论”所说的“灌输”,是指使个人和组织(或阶级)的思想或行为接受、服从符合某种代表长远、根本利益的思想或抽象的政治价值观,以克服个人和组织(或阶级)行动的自发性。要科学把握“灌输论”精神实质,必须将其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解决“必须灌输”的问题,阐发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准则。第二层次解决“怎样灌输”的问题,阐述如何使灌输路径具有通达性和有效性,其内容属于方法论范畴,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时效性的。第一层次将“灌输”视为一个价值目标,第二层次将“灌输”视为一个动态过程,价值目标和动态过程互相联系,“过程”是“目标” 的实现途径和逻辑延伸。从列宁来看,他最先是在同经济派崇尚“自发性”的理论斗争中,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产生的机理以及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的论断,鲜明地道出了“灌输论”的价值目标。这属于第一层次的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原则。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党和人民群众工作重心的转移,列宁在不同时期对灌输主体、灌输客体及灌输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以保证灌输路径的通达有效。这属于第二层次的内容,对其中的具体论断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客观分析。也就是说,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而言,“灌输论”体现为价值目标。从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看,“灌输论”不排斥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第二层次内容由第一层次内容所决定并随具体条件的变迁而变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是从实现思想政治领导、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原则高度提出“灌输论”的,着重强调的是“灌输”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那些将“灌输论”贬低为一种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或借口革命导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个别论断而断言“灌输过时论”、“灌输无用论”的人,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必然会导致歪曲“灌输论”的本质原则、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至丧失政治立场的严重的恶果。

二、“灌输论”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对“灌输论”的继创性发展

“灌输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灌输论”中国化的历史。正如“灌输论”的萌发与递嬗体现为经典作家之间的“理论接力”,灌输论“中国化”同样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之间的“理论接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灌输论”进行了继创性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灌输论”。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包括理论灌输、理论斗争和理论传播等在内的系统工程。“生命线”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了科学理论对于群众实践的重要意义,意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至关重要,攸关党的事业成败,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灵魂。“生命线”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灌输论”中国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基本指导和保障。

最早运用“生命线”提法的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他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据此他要求“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6页。建国后,他重提“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观点,要求党、政、工、团联合起来占领舆论阵地,通过不断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批判资本主义思想观点实现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逐步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毛泽东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邓小平告诫道,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削弱或抛弃思想政治工作,反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并将此作为当时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世纪之交,针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江泽民对“生命线”理论作了新的论述。他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从而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所以,“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越是深化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全党和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了“切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命题,要求“从时代高度审视思想政治建设,以创新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建设”*转引自《 人民日报 》 2009年8月3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生命线”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他把群众路线纳入“生命线”这一命题之中,提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论断,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这实际上是将群众观点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目标,也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之道,这不但在根本旨趣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也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生命线”理论进行了总体提升。

2.提出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并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阐发。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只有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由于理论是精神劳动的产物,具有抽象性的特质,具有特殊的语言风格和严谨的表达规范。理论的这种表达形式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显然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成为理论回到人民群众实践中去的障碍。要扫除这一障碍,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只有转换科学理论的话语体系,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并乐意听的语言宣传理论。理论宣传工作要尽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不但要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而且要使人民群众感到理论可信、可用。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的过程。“灌输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和群众史观的体现,二者既双峰并立又各有侧重,既相互衔接又互为因果。“灌输论”着重强调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克服自发性由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亦即“大众掌握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科学理论从书本里走出来,实现通俗化,转化为大众改造世界的“头脑”,即“理论掌握大众”的过程。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切。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为了将理论通俗化以达到教育工人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将演讲、办报、出版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马克思曾多次深入工人群众中作报告,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科学理论。著名的《雇佣劳动和资本》,就是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德国工人协会作报告时的讲稿。马克思将讲稿改编成通俗小册子,在工人中广泛传播。恩格斯称赞这本小册子是“专为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不但让广大工人认清了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而且还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所要达到的目标,起到了卓越的教育工人的作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是一本通俗读物,由恩格斯根据《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和《反杜林论》中的重要观点改编而成。由于语言通俗,文风简朴,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广受工人们的欢迎。恩格斯说: “据我所知,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1页。这本小册子在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潮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在俄国运用和发展“灌输论”时,提出了一个简洁直观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强调宣传马克思主义“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一系列重炮”。*《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89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程是合二为一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先行者,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始人。毛泽东的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等可以说是用中国式的通俗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经典之作。革命时期,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毛泽东说:“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这样搞思想宣传工作是要被老百姓“将军”的,行不通。*《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844页。革命胜利前夕,他教育全党,“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这个理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并“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如果没有这个联系,“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第1477页。建国后,为了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他要求“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通俗概括以及一系列通俗化的论断,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但在理论上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且在实践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江泽民也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而应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够在群众的工作和奋斗中不断发挥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在“生命线”和“大众化”两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对“灌输论”进行了发展。经中国共产党发展之后的中国式“灌输论”增加了不少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合理要素。首先,在灌输客体上,结合中国实际,拓展了灌输客体的范围。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在这样的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动农民。因此,理论灌输的对象除了无产阶级之外还有农民。相对来说,对农民的思想理论工作显得更为迫切。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农民是小生产者,自身不可避免带有很多弱点,根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信念。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给农民,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以农民成分为主体的党建成无产阶级政党,把以农民成分为主体的军队建成无产阶级军队。因此,他说:“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建国后,他亦多次严肃地把教育农民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他说,由于农民“背上背着旧制度包袱”,必须对农民“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60-461页。。“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⑧。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整体提高。大学生成为“灌输论”所特别关注的对象。如何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当下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这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灌输论”必须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201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1/19/content_5760934.htm其次,在灌输内容上,除了马克思主义外,中国共产党向群众灌输的内容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历史、党的历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以及中国国情等。在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由于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严重阻碍着群众理论水平的提高,中国共产党还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等纳入到灌输内容的范围。再次,在灌输手段上,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整套灵活多样并切实有效的灌输体系。如采用调查研究法,深入群众,了解灌输对象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以增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如通过人民内部、党内部的争论推进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还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职业道德规范等结合起来,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等。

总之,通过践行“灌输论”, 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实践的结合,使中国人民手握“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间,中国共产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维护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增强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整合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保障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在“灌输论”的指导下开拓中国梦教育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从此,“中国梦”就成为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中国梦”是在洞察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人民的实践相结合,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并对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依法治国、改革开放、执政根基、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了新的阐述,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层次性、严谨性,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国内思想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涵盖了“中国梦”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随着研究视野不断开阔,宣传力度也随之加强。怎样营造举国上下共赴中国梦的氛围,使中国梦的实际激励作用日益彰显,成为思想理论界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当前要务。

1.将中国梦灌注于意识形态话语中,营造举国共追中国梦的政治氛围和舆论氛围

众所周知,社会意识形态总是被一定的思想所占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不能没有一个政治方向、理论信仰的问题。任何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后,都会运用各种手段使本阶级的思想意识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和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当今世界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列宁所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利用其掌握的先进手段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争夺阵地的斗争非但没有熄灭,反而更为激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改变“输出价值观”的国家战略与“和平演变”的图谋,而且借助其掌握的 “信息高地”和“数字鸿沟” 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扩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上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乘虚而入,时常引起人们思想的动荡和混乱。所有这些表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生态环境”错综复杂,斗争态势非常严峻。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为指导,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抵制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这正是对当今所处的世界历史大时代的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有了深刻认识的结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习书记这一思想为指导,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努力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坚守,也是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只有这样,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起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强大作用,才能使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能量。

2.推进中国梦大众化,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

以“中国梦”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形象质朴,内在地契合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属性和要求。习总书记说:“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③④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第13页,第48页,第79页。。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每一个人的历史命运都是和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力量,引导全国人民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实现者,关键在于将中国梦大众化。这就要将思想理论界研究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与政治宣传工作中传播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严格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必须话语严谨、逻辑规范;对广大人民进行“中国梦”宣传,必须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要通过简单的语言、有效的方式,让老百姓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是中国梦的关注与追求;要让老百姓们明白,中国梦不是源自于云端的空想,而是源自于他们现实的生活。习书记本人在中国梦大众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打通了学术研究话语与政治宣传话语、民间交流话语与官方宣传话语的阻隔,用亲切关怀的语气、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表述。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理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④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习近平简洁明了地总结为“空谈兴国、实干兴邦”。为了向群众说明实现“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成“钉钉子”。他说:“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⑤这些话,表达了中国梦与大众生活的关系,也表明了中国人民既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拥有者,也是最终评判者和受益者。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学术和政治话语体系,其目的在于使中国梦走进群众生活,为群众所熟知、为群众所践行,达到人人给力中国梦的局面。总而言之,只有实现中国梦大众化,中国梦才能捷报频传、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杨晓伟]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阈下“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 201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当代价值研究——基于‘90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舒新(1971-),男,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哲学研究

B27

A

1003-8353(2016)02-0047-08

猜你喜欢
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