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三重思考

2016-03-07 16:26贾蕾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发展

贾蕾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浅析《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三重思考

贾蕾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在《论语》中,学习是个人获得基础知识、掌握处事原则的根本环节,也是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发展精进的关键之道。在学习过程中,审视“为何学习”是积极开展学习的前提,思考“学习什么”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关键,明白“如何学习”是切实推进学习的根本。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这三重思考,才能不断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理解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发展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最基本的表述和最精要的表达,包含了丰富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展现着“为何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三重思考。分析研究这三重思考,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要求、扎实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奋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学习”:学习的第一重思考

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开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学习、不断学习,不仅有利于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完善,而对“为何学习”的思考则为明确学习目的、明晰学习意义、积极开展学习提供着前提、奠定着基础。

1.学习是自我成长的基本环节

学习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P13),孔子在阐释其生命历程时将最初的经历归为“学”。他在此虽然没有对学习意义进行阐释,也没有明确指出早期学习对于今后发展的影响,但纵观孔子的人生经历及博学的特点,正是早期的学习为其成长提供了积淀,为其成为“大家”奠定了基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P226),正如孔子的人生所展示的那样,一个人只有在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并且不断注重学习、始终加强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立身处世中不为世间的种种而迷惑,才能无忧无虑地做出抉择,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P109)的理想境界,才能最终实现有所立、有所成的现实超越。因此,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应当经历的阶段,也是使一个人有所认知、走向社会并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2.学习是接近仁德的有效手段

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长,还在于品德的完善,知识的学习为品德的完善奠定着基础,而美好的品德只有以扎实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得到充盈,“仁”便是美好品质的集中展现。它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仁者,人也。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的人,但要实现仁,首先必须了解仁,不断学习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P226),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学习来追求仁德,虽然后世封他以各种名目,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仅仅是个好学者而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P86)他认为自己始终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更不敢妄加称仁,只是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求得上进罢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P25),学习仁不仅有利于人格塑造,而且有利于“能好人,能恶人”[1](P38)的行为养成,仁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操守,需要不断地在学习中接近、在践行中体现。所以,学习始终是一个人接近仁德、实现仁德的基本手段,是一个人不断完善、努力成为真正的人的重要途径,是“成仁成圣的基础和必须”[2]。我们只有努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地求得仁、实现仁、达到仁,最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行为能力得以提升。

3.学习是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

儒家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1](P227),但在学习与致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P124)的观点,因而,他是认可先学习后致仕的。他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使自己丰富起来,才能有足够的基础和能力去服务和奉献社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促进自身发展。同时,《论语》也提出“仕而优则学”[1](P227),即:当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储备后,我们依旧应该注重学习,这样才能为事业的精进、人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P207),学习始终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它塑造着个人性情,培植着个人能力,提供着知识积淀,促进着个人发展。我们只有时时对“为何学习”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在始终把握学习的正确方向中开辟更广阔的人生境界。

二、“学习什么”:学习的第二重思考

审视学习意义是积极开展学习的前提,而理性选择内容,即明白“学习什么”则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关键。我们只有弄清楚需要学习什么、应该学习什么,才能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接近学习的根本目的,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1.基础文化知识是开展学习的奠基石

孔子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5),此处的“学文”,结合孔子所教的“文、行、忠、信”[1](P83)进行考察,有学者认为“文,谓先王之遗文”[3]。进一步延伸即为文献古籍等基础文本知识的学习。就学习历程来说,知识的学习总是从最根本的识字背诵开始的,而重视文本则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孔子指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P28)。同时指出,“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P105)。对文献的研读考证和对四书五经的整理修订都表明其对文本知识的重视,而他也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P74)的方式不断汲取着前人的思想精要。然而,文本知识的学习并不意味着仅就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文本进行研读,它还表现为相关知识的全面学习和延伸拓展。孔子很喜欢《诗》《书》等内容,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P12)《诗》是纯正美好的,是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实现精神品质的提高的。因此,当他朗诵《诗》时用“雅言”[1](P77),当弟子有所精进时则赞扬“始可与言《诗》已矣”[1](P10),等等。正是广泛丰富的知识学习为孔子扎实的学习功底奠定了基础,而文化知识也应成为我们学习的基本内容。

2.立身处世之道是推进学习的助力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书本知识掌握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自己更好地立足和服务于社会,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生活常识,即立身处世之道,不仅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而且有益于不断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提,因此,学习立身处世之道是应该且必须的。孔子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P5)此处的“学”便不再是狭义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全面的为人处世之道的把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不以貌取人、能竭忠尽智以侍奉上位、真诚友善以优待亲友等;全面地讲,即表现在对礼的尊奉和恪守上。“不学礼,无以立。”[1](P201)礼是实现立身的关键,而学习则是立身的前提。在《论语·乡党》中,“礼”贯穿全篇,它记载了孔子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的日常之礼,言语傧相、服饰朝会的祭祀馈赠之礼等,既展现了孔子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高度修养,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风范和智慧美德。所以,立身处世之道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重要内容,是使一个人实现更好学习的助推器。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意味着媚俗与市侩,也不是虚伪与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谦恭,是对生活这门艺术的洞察与适应。

3.全面技能掌握是完善学习的辅助品

孔子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世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道理外,还应该以一定的技能予以辅助,因而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同时,还要“游于艺”[1](P76),这里的“艺”便是技能之意。曾“有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1](P99)面对他人的评价,孔子在“执御”的引申中表白了自己想要辅助君主振兴国家的心迹,而讲话的前提是孔子掌握了执御之艺。他虽然将技艺说成“鄙事”,将自己掌握技能的原因归结为“少也贱”“不试”[1](P101),并且当樊迟“请学稼”时,以礼、义、信等重于稼来表达技能不似理论大道般崇高的观点,但正是这些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使他能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建树和发展。此外,孔子对乐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会与鲁太师言乐,也会“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乐的喜爱可见一斑。《论语·为政》曰:“君子不器”[1](P18)。在现今强调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的境况下,技艺的学习是丰富学习生活、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一个人也只有将全面学习与自由发展相互衔接,将道理深化和技能掌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生存于世实现立身,融入社会得以处世,最终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P93)的超越。

三、“如何学习”:学习的第三重思考

在明白“为何学习”“学习什么”之后,就应该思考“如何学习”的问题,而认真掌握学习方法即为推进学习的根本。

1.端正态度,在好学意识中积极自主

学习的前提是认知和审视,一个人只有不断审视自身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才能在端正学习态度中保持思想纯正,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P173),虽然“今人”指代不同,但孔子对学习态度的隐忧却仍值得思考。学习是不断完善自身以更好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实现人生饱满充盈、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而绝非向别人展示或卖弄的伎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将学习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将学习庸俗化、功利化,在求学中急躁化、名利化。“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1](P94)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极易受到社会习气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权利欲和金钱欲,也极度渴望被接受和认可,因而当目标暂时不能实现或被别人误解时,不是做到“不愠”,而是惶惶不可终日。孔子指出,“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1](P63),这就为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指明了方向。一个人只要有才能,自然会得到关注和认可,与其哀叹生不逢时,不如切实反观是否足够有能力去赢得关注,与其“患无位”“患人之不己知”不如“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也”[1](P42)。

同时,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端正学习态度是将学习变为“为己之学”的前提,而树立好学意识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P59)他虽然根据资质等将人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四等,并自称自己是“学而知之者”,但并未绝对固化,而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本身无太大区别,只因为对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故而在后期发展中出现差距,所以他始终强调学习,并进一步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68)来强调好学、乐学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我们并不否认天才的存在,但很多人还是通过对学习的热爱,超越了资质、身体等方面的限制,使自身有所发展,所以,我们要着力培育好学意识,自觉自愿地学习,只有当我们在思想上积极起来,才能在行动上更加主动。

2.惜时勤学,在学思结合中升华深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好学意识为解决思想问题、积极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学习贵在惜时,勤奋学习才能不断精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P105),孔子望着滔滔江水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通过“敏而好学”[1](P52)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他虽然明白人与人之间在天资禀赋上存在差异,却也找寻到通过学习来缩小差距、弥补不足的途径,而学习中最根本的还在于要“敏”,敏于事、敏于行方能“有功”,“敏以求之”才有所得、有所依、有所立,而将“敏”进一步阐发,即为“勤”。因此,他处处强调勤奋好学,并通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P81)的现实实践,推进弟子们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P95)的举措落实呈现。

然而,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学习,还应注重思考深化,这就要求着力理顺学思关系。荀子在《劝学》中曾提及:“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生理作息规律,一味地盲目进行,只能造成时间的空耗,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困惑,就应该反思是否实现了学思结合,考虑能否从另一个方面寻求解决思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P18),学习需要思考作为深入,思考也需要学习作为补充,只知道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困惑而无所得,只进行思考而不注重学习也只会疑问无数却无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考,即有“问题意识”,在思考过程中加以学习,使思考有知识文化支撑,这样才能达到“巧学”,才不致在恍惚无为中虚度终日。

3.回顾总结,在正反借鉴中求上求进

回顾是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也是弥补自身不足、学习他人优点的有效途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时注重回顾总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P1)《论语》开篇即强调要注重知识积累、时时进行回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指出经常回顾的意义和重要性,“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1](P226)指出学习回顾的方法,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P3-4)则将回顾的内容从知识学习引申到交际反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知之容易行之难,人们往往习惯于不断接受和尝试新的东西而不太注重知识的回顾和总结,而不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深刻化,不能做到真正内化后的融会贯通,因而结果往往就是学习很多、收获甚小。所以,“往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回顾总结,这样才能在举一反三中达到“闻一以知十”[1](P50)“告诸往而知来者”[1](P10)的效果。

同时,人人皆有长处,即使是“鄙夫”,也有一技之所长、难能可贵之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P82),学人之长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取向。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论对于老师尊长,还是学识不如己者,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优于我们,便值得我们以谦恭的心态和“不耻下问”[1](P52)的行动加以请教,用“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P91)的虚心和谦逊来处世。同时,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P43),在总结回顾中以人为镜,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在他人优点中学习他人之长、在他人不足中审视自身缺陷。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作风,在虚心请教、自我反思中不断借鉴,以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P82)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不断完善、求得发展。

4.朴实超脱,在孜孜不倦中毅然前行

不断学习、追求卓越需要以朴实的作风作为基础,而保持谦虚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艰苦奋进、孜孜不倦的行为追求方能求得真知。朴实作风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不慕虚华的态度。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P40),他虽然认为“不忮不求”的态度难称完美,但充分肯定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感到惭愧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减少对物质的过分关注,才能将视野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二是安贫乐道的风格。“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P80)是孔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P190)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1](P65)的学习态度更值得赞赏和推崇,学习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能够在孤独中实现超脱,这样才能在坐冷板凳中有所领悟和收获。三是默默学习的劲头。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善于花言巧语而注重行为践履,孔子虽曾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P126),但这并非责怪,而是对颜回“不违,如愚”[1](P16)表现下默默学习、不断求进的肯定。因此,我们要保持淡然心态,培养优良学风,不求外显、不慕虚名,踏踏实实做好应做之事。

同时,老子曾言:“为学日益”[4],对此不同学者虽有不同解读,但我理解为学习需要一步步地积累方能渐次增进,而朴素踏实的作风则有利于学习的持续进行,“学而不厌”[1](P75)更是孔子赞扬和倡导的学习状态。他曾赞扬颜回“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P107),而颜回“语之而不惰”[1](P106)“其心三月不违仁”[1](P64)便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坚持不懈地学习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注重自身主体性的坚持和发展。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1](P106)学习是个人的事,能否持久不懈地学,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坚持。“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P66)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瓶颈,也会力不从心,放弃很简单,坚持却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困境,不逃避、不放弃,少一点“岂不尔思,室是远迩”的借口,多一点“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1](P109)的追求,努力寻求对策而非中途放弃,终将有所收益、有所进步。

5.知行合一,在理想超越中实现精进

学习的落脚点在于现实应用,知行合一既是学习的方法,也是学习的运用要求。《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要让子羔为费地的长官。孔子说:“你这是害了人家孩子。”子路说:“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能算是学习呢?”孔子说:“我就是讨厌你这种不懂得根本还要强力狡辩的人。”在此,孔子与子路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孔子强调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个人发展的层递性,子路则强调实践的必要性和通过实践达到学习成长的可能性,二人的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不否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认同社会实践是另一种学习方式的观点。知识学习和行动实践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孔子虽然极为重视读书学习,但更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他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P152)一个人如果仅掌握知识而不懂得实际应用,那么这种知识的掌握便是空洞无意义的,这个人也只能是只懂得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所以,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应该结合起来,学习之后应该更好地将所学运用到成长发展中去,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修齐治平”,达到学习的理想境界。

总之,学习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修齐治平,学习的内容包括书数礼乐、处世之道,学习的态度应为朴实纯粹、孜孜以求,学习的方法当是不耻下问、躬省不怠,学习的境界在于融会贯通、知行超越,它们共同推进着理想的学习状态的达成。“学习”作为《论语》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思想表述,也是使个体人生得到充盈、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我们只要时时对“为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进行思考,就一定能够在反思、明晰、调整和完善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大的发展。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薛乐.简析《论语》中的学习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5):113.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203.

[4]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7.

Analyses of Triple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JIALei

(School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I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earningisthefundamentallinktoobtainthebasicknowledgeandgrasptheprinciplesoflife,anditisalsothekeywaytohelpustorealize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learning,thethinkingof“whyshouldwelearn”isthepremiseofpositivelearning,thethinkingof“whatshouldwelearn”isthekeytolearneffectivelyandtheunderstandingof“howshouldwelearn”isthebasetopromotelearning.Onlybyadheringtothetriplethinkingconsistently,canwecontinuetoestablishthecorrectlearningawareness,understandthebasiccontentoflearningandmasterthescientificmethodoflearn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earning;methods;development

2016-08-19

贾蕾(1992-),女,山西晋中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研究。

B222.2

A

1008-469X(2016)05-0089-05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发展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语·为政第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