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前时代中国文本载体和民众阅读的历史演变

2016-03-07 14:45程从华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载体文字

王 静 程从华2,



纸前时代中国文本载体和民众阅读的历史演变

王 静1程从华2,1

(1.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2.岭南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口号的提出,上至国家图书馆下到社区图书馆都为践行全民阅读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旨在提高全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纵观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中国民众的阅读历史及其悠久,阅读方式、阅读目的由于受到文本载体、社会政治因素和时代变迁等的影响,几经更迭。论文通过总结归纳我国古代的文本载体和民众的阅读情况,为当今民众的阅读提供参考。

纸前时代;文本载体;民众阅读

2015年王余光主编《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书,在阅读转型的历史考察章节,对中国古代的阅读转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中指出阅读是伴随着文字产生而出现的一种人类活动。[1]文本的变迁,特别是载体形态上的变革,常常对阅读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载体形态的变化,是一个时代阅读转型的诱因,并引领了阅读转型的方向和特征。孙顺华在《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一文中指出文字载体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纸发明以前的“前纸时代”、纸发明以后的“纸的时代”、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的“后纸时代”。[2]受其启发,本人以文本载体的变迁为线索,结合各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总结纸发明以前的中国民众阅读情况。

一 原始社会:文字载体的起源阶段

周小平《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中说到:纵观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载体的发展是从无到有、由笨重到轻薄、从有形物质到无形物质的演变历程[3]。中华民族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一段很长无文字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结绳木刻和绘制图画符号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二 殷商及西周:文字载体的原始阶段

(一)甲骨文

我国的文字究竟源于什么年代,尚有争议,目前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最早的文字是商代后期的殷墟甲骨文,它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因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当时人们每次都要把占卜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和吉凶结果等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记事文章。“殷代大卜之官用完卜辞后,必将龟册编穿成册,每册六甲按日月之先后,捧而典藏之。”(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一有些卜辞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记熟练,字形美观,甲骨文虽已象形为主,但基本上具备“六书”。“殷时已有卜、史、视、巫等文化官”,“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卜、史、巫掌握文字,垄断知识,把文化作为宗教的附庸,只有记录和保藏,没有流通和使用。

(二)青铜铭文

在少量青铜器上也著有一些文字,称为青铜铭文。商代青铜器的制作艺术很高,到了商代后期经达到了高度工艺美术的境界。青铜器上的字体,初期接近于甲骨文,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籀文”即“大篆”,这是我国文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继承了商代并有所发展,西周后期,铜器的数量大增,带铭文的铜器更多,有些铜器的铭文有的记载战争,有的记载封建贵族赏赐、赠送、交换、赔偿土地或其他财务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一些重要情况。“古者《诗》三千余篇”(《史记·孔子世家》),“周人存六代之乐,曰六门、咸池、大韶、大夏、大姜、大武”(《隋志》)。这一时期“学术统于王官”,著书、藏书、读书的权利均被贵族所垄断。

从上古到西周中前期的漫长的历史时期,阅读仍是少数王孙贵族的特权,虽然自殷商起就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但由于生产条件落后,书籍和文字一直掌握在少数社会上层人士手中,普通民众根本没有阅读书籍的机会。教育制度和典籍收藏,也都体现出“学在官守”的特征。直到进入春秋战国后,周王朝的统治力量不断衰退,周王室势力逐渐衰弱,“学在官守”的局面才被打破,原本“立官分守”的典籍散入民间,形成了“天下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的新景象。

三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载体的发展阶段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有“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明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简策和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经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

(一)简策

单片的竹片称“简”,为便于阅读保存,将文字的次序用丝绳或麻绳等编连成册。[4]“册”也称“策”,一册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我国最早出土竹简是在魏晋时期,近代发现的简牍,年代最早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前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简策的出现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用竹木简书写记事比用甲骨、青铜、玉石等记事材料方便,并且竹木价格低廉,人们易于获得;写作时篇幅不受限制,可以写较长的文章,编连成册后阅读存放也较方便,简策的这些优点使得书籍的生产比过去容易得多。我国先秦时的古籍,最初就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下来的。可以说简策是封建社会初期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封建文化奠基时期起过重大作用。

(二)帛书

帛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帛书的出现并成为古代特有的书写材料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有关。[5]商周时期,养蚕业已相当发达,先秦丝织品种类甚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早在殷商时代便有了丝帛。帛质地轻薄易于携带,书写清晰,易于收藏,并且可随文字长短剪裁,正由于帛的这些优良特性成为当时记录重要事件或与卜筮、祭祀祖先有关的文献的重要书写材料。“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书中这一记载,说明墨子时代帛和竹简已经成为纸发明之前的最为普遍的文字载体。帛书的使用历史悠久,可考的历史就有上千年,因为时人普遍以“帛”为尊,即使在纸发明以后,官府的正式文书仍然以简帛为主。但帛造价昂贵,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无法向大众普及。

《后汉书·宦官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正是由于竹简制作繁难、刻写不易,帛书造价昂贵,文本流传缓慢,师徒间知识的传授大多靠口传心授,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出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帛书对丝质纸的发明有直接启示,并且在书籍制度方面,在由简册制向卷轴制过渡中所到了衔接作用。[6]

至战国后期,兼并战争的性质逐渐发展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秦朝颁布了若干新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实行统一的文火政策——统一文字。华夏文化的文字,本来是同源的,但在春秋至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诸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发展,也妨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在秦国字体的基础上,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秦始皇命李斯编《仓颉篇》,赵高编《爰力篇》,用小篆书写。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然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反动文人进行残酷镇压,焚烧除秦史、医药、卜筮、之外的书籍,坑杀儒生,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事件,中断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活跃气氛,大量珍贵的先秦文献遭损毁,坑杀儒生又截断了经籍传播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和统一与反统一的战国时代,领主经济解体,各诸侯国通过实行全面改革使地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字载体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写材料的进步引起了学术文化领域的大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春秋典籍散入民间引起私学的兴起,古籍中有记载“学术下于私人”,“士可以接触利用图书”。孔子就是这一时期新教育体系中的杰出代表。“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整理《六经》,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读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王余光.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

[2]孙顺华.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J].东方论坛,2004, (6),98-103.

[3]周小平.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历程[J].东南文化,2001,(3): 86-87.

[4]周蓓.书的起源与简帛时代[J].读书,2011,(8):24-30.

[5]刘蔷.帛书述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5):77-80.

[6]王余光.关于阅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 2001,(3),7-1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52.2

A

1673-2219(2016)11-0047-02

2016-06-2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东西北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项目编号2016A030307019);肇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21)。

王静,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肇庆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载体文字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