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美德培育的路径探微

2016-03-07 13:49李钟麟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

李钟麟(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美德培育的路径探微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 要:生态美德培养的路径是一个生态意识的觉醒向生态文明深化的进程。大学生生态美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和谐人伦、天人合一的美德;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美德;节制物欲、生态消费的美德;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德等。大学生生态美德的养成是当前高校德育的时代主题,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美德培育要从教育者的生态美德言教、奖惩、身教及榜样等道德教育的外在途径上着手,同时引导受教育者生态美德学习、立志、躬行及自省等道德修养的内在方法上共同推进深化。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美德;培育

文明兴盛衰亡的更迭与生态的变迁紧密相连。迄今,在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裕果时,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巨大潜在性威胁。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各地方各领域落地有声,为共建生态家园而努力。诚然,生态从意识的觉醒到文明的深化离不开美德的涵养和支撑。在一片生态建设的知性真诚和实践热情面前,如何才能塑成一个人长期稳定的生态美德?这将为生态实践困境提供巨大內驱力。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美德可以由教育而来。”[1]高校是文化观念和德行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可塑性强,他们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骨干力量,应当有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美德。

一 “生态美德”概述

人们将“美德”通常理解为品德。笔者认为,品德亦有优劣之分,美德应为品德类型中的优良品德,“是一个人长期遵守道德的伦理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道德人格或道德个性”[2]。西方学者保罗·J·查拉在解说美德时道:“美德是存在于品质和行为中的善与应当的道德准则。”哲学家朱熹也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这都说明了,美德是一种从内而产生的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人人格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如,乐观、勤俭、正义、勤奋、真诚等。“生态美德”是顺应文明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新的基本品德类型,为生态文明教育增添了新的内涵。“生态美德是人类以生态价值观为价值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体现于人类与自然交往以及人类内部交往过程中的卓越品质和精神定势”[3]。

生态美德包含丰富的内容,在这里,笔者将大学生生态美德培育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和谐人伦,天人合一的美德。人、社会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我们的生活不仅要追求人伦和谐,而且要讲究天人协调,大学生应拥有与共同生存的环境相互支持和协调进化的“亲和性”,在共生共荣中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二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形成绿色意识的美德。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养育了一切生物,也为人类准备了栖身与活动的场所。因而,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理所当然应成为人类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节制物欲,生态消费的美德。大学生的消费应以满足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标准,摒弃毫无节制的消费特别是奢侈消费的习惯,把个人的消费行为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联系在一起,推崇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消费方式。四是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德。生态美是天地自然之美,也是人与生态和谐之大美。要培养大学生崇尚生态美的自觉性,唤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在珍惜、爱护、享受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美和乐趣。

二 大学生生态美德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美德养成是高校德育适应文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实践和道德完善提供崭新的精神动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换言之,大学生生态美德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美德的培育是当代高校德育的时代主题

以往高校德育的目的较为集中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自然、创造财富、追求幸福和自由的过程,生态美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实现天人和谐为旨归而内化的道德人格。因而,生态观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逻辑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破坏污染生态环境换取的暂时的经济繁荣,给社会遗留了潜在的危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大学生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人对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的道德义务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形成稳定的生态美德。

(二)生态美德的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德培育把育人问题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生态美德培育、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态美德的培育推动了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塑成。培育生态人格“就是要培育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培育对自然世界进行审美直观为特点的诗性智慧,培育具有生命整体精神的栖居意识”。[4]高校可通过外在的生态美德知识及体验,不断加强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召唤其“生态良知”,树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态品格。

(三)生态美德的培育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人类生活在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保证,也是经济腾飞的息壤,因而,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可分离。生态文明进程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环保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社会。研究表明,人的道德状况和思想意识对生态进程和社会和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步普及生态观念,但是依然还有不少人生态意识缺乏,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熟视无睹,对生态文明建设更是置若罔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高校学生是推进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美德能更好更快地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善理想。

三 大学生生态美德培养的路径

一个人的美德形成于他长期的习惯行为,而这种表现在内的稳定的倾向和表现在外的习惯,来源于他所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主要是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和所进行的道德修养活动。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德性既非生而固有,也非反乎本性,而是在我们本性的基础上后天获得并通过习惯而达于完美。”生态美德成为引导大学生走向未来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成为绿色文明的使者,其意义不容怀疑。因此探讨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美德的路径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道德教育:生态美德培养的外在途径

道德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品德的方法。因而切实重视并充分发挥生态美德培养的外在因素、外在途径,比如言教、身教、奖惩和榜样等因素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美德言教。高校教育者如何能让受教育者直接的认识生态美德?最基本的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观念的言教。任何美德知识和智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传授的,生态美德也不例外。一方面,高校应在生态美德培育的言教内容上下工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生态美德言教的理论基础,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大课堂的契机,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其他专业课及竞赛讨论活动等要致力于为培养学生生态美德意识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学生生态美德言教的方式上也应融入多渠道,如校园官网、广播电视台开设生态专题加大宣传,学生可以设计“生态创新杯”课题大赛、生态摄影大赛、学校出版专著和开展相关学术报告丰富生态理论,立足校园文化载体开展相关文艺表演进行文艺熏陶等等,方法不胜枚举。

2.生态美德奖惩。奖惩对生态美德具有巨大的推动和约束作用。奖励能促使一个有美德愿望的人的动机加强,惩罚对违背生态美德的人产生反省而易于纠正其行为。大学生生态美德奖惩,可以分为生态美德物质奖惩和生态美德精神奖惩。物质奖惩主要是对大学生物质需要、生理需要的奖惩,如,高校在对科技创新节的生态环保作品上颁发一定奖金,对“文明百优寝室”发放生活用品、小盆栽等作为奖励,对于损公肥私和破坏学校生态秩序的采取的适当惩罚都是属于物质奖惩的范畴。精神奖惩是对大学生精神需要包括舆论等在内的奖惩,如,高校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的学生设立专门奖项和荣誉并报道,对于破坏学校环境的公示批评等措施都属于精神奖惩。奖惩力度可依情况而定,但不可否认,奖惩是生态美德深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3.生态美德身教。高校教育者究竟怎样才能引发受教育者相应的生态美德的实际行为呢?那就是教育者本人率先按生态德性要求自己,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生态美德而使受教育者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已不正焉能正人?”例如,几乎每个学校附近都会有一个学生特别青睐的“堕落街”(脏、乱、差),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强调学生不要在小吃街乱扔垃圾,避免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要节制物欲等,但是课后教师自身却不能践行,开车时随手乱扔烟头、餐巾纸。由于高校较为自由,对于衣着服饰的要求尊重个性化,但部分女教师几乎每天都是“服装秀”,标新立异,追名牌,这还是一些教师课堂必不可少的话题,这样一来,强化了受教育者对这些外在东西的追求。学生在生活中会认为教师言行不一,便会心存质疑,欲求做一个遵守生态美德的人欲望便大大降低。

4.生态美德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众所周知,这种以人教人的方法便是我们所说的榜样。榜样最具感染力,能引导大学生模仿一些品德高尚者的行为。前面我们提高了生态美德言教、奖惩和身教等,这些对大学生都较为抽象、笼统、模糊,而榜样恰恰能使这些生态美德现实化、具体化和明确化。高校应重视发挥榜样的宣传和示范作用,如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广场电子屏幕上可播放一些平日拍摄的践行“生态美德”的学子的生活记录片段及感悟;还可在学生社团和学校院系部学生组织中的热点沙龙讨论会上,选择安排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言讲话现身说法等。总之,要尽可能的利用榜样所发挥的作用,使大学生懂得为什么做和如何做一个具有生态美德的人。

(二)道德修养:生态美德深化的内在方法

道德修养是个人按社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通过自觉学习、立志、躬行、自省等加强行为习惯养成,从而内化为自己内在品德的自我品德培养的方法。由于这种德性修养的形成强调了主体的自觉性,因此,我们把深化生态美德的道德修养认为是内在方法、内在因素。

1.学习生态美德知识。美德知识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研究表明,感性美德知识通常来自社会生活实践,而理性美德知识则大部分来源于书籍学习。阅读书籍是获取理性美德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使生态美德从感性达于理性的主要途径。教育者应当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学习生态美德知识的主动性,以促进生态美德转化为现实学习目标。学习传统的生态美德思想资源,以净化心灵丰满精神品格。如,先秦时代我国先民智慧的哲理思想中就汇集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态学智慧。《周易》主张人应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道家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宇宙和谐,“道法自然”“无为”等理论彰显了顺应自然规律的美德智慧,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态智慧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生态人格”的塑成。同时,在多样方法中自主学习生态美德智慧,如攻读生态伦理和传统生态学书籍、听取专家生态专题报告会、参观生态示范村、企业单位等。

2.树立生态美德理想。一个人通过美德智慧的学习,便会树立美德目标,进而树立美德理想。高校学生如何树立生态美德理想?高校学生生态美德的立志要做到两大方面:一方面,就是立志的目标层次清晰,逐步推进。如在生态美德培养的目标实现上,应该是一个从低至高的过程,可分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高层目标。大学生生态美德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保护环境及节制物欲、生态消费等,中层目标是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德,高层目标是实现和谐人伦、天人合一的美德等。因而大学生要从最细微的事情做起,克服对小事不屑一顾的思维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体悟自然美,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热爱生活。另一方面,立志的愿望要强烈,学生立志的愿望或动力受到身边人的影响,高校可有针对有区别的加以引导,如党员同志可能相比其他同志在生态意志上更为坚定,教育者可通过组建支部,党带团、党带班的形式不断予以受教育者正常化。

3.躬行生态美德实践。诚然,一个人的美德从认知到形成内化是应答环境影响的一定的行为。因而,要使得生态美德内化学生个体心中就离不开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使学生成为生态德育活动的主体。在生态保护及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获得刻骨铭心的生态情感体验,从而在生活行为习惯上规范生态道德行为。一方面,鼓励学生自觉参加绿色校园健走活动、植树、城乡生态建设规划设计等生态实践活动,营造生态体验场。在创设的生态体验情景中,回归生活世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美善,找到生命健康成长的丰沛雨露与和煦阳光。有条件的,可参与生态工业园、文明示范村、森林公园等调研活动,切实感受到生态社会的成效。另一方面,为学生开放增设相关兼职工作,如,学校园艺花草维护岗、学校食堂服务岗、绿化校园宣传岗等,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领悟生态美德。

4.自省生活日常行为。诚然,每个人每天几乎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检查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因而,高校可以尝试组建学生“个人生态美德档案”,通过这个档案记录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进行反思性的自评与激励性的他评。生态美德个人档案是积累和反思自己情感体验的载体。因此,在设计上也要区别对待,最好让学生自己设计。首先,教育者要使大学生清楚了解建立生态美德档案的意义所在,增强其主动性,细心、耐心、真心去积累自己的生态美德见证。其次,要定期组织对生态美德档案的追踪,看是否完成反思性的自评和他评的内容,从而检测自省效果。最后,可采取引进心理学团辅形式,组织不同院系、不认识的同学之间开展团辅,在群体组织中自我剖析、教育,从而完善生态道德人格。

结 语

总之,人是环境的产儿。笔者认为,大学生是一群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其世界观、价值观都正处在成形中,可塑性强。因此,对大学生生态美德的培育既要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言教、奖惩、身教及榜样等外在道德教育,也要加大对受教育者自身学习、立志、躬行及自省等内在道德修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然,社会大生态是由无数个小生态构成的系统,一个学校只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它所能给学生的熏陶还是有限的,要使得生态美德观念强化到能抵制任何道德冲突,还需要争取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和社会生态子系统的支持与努力,这样才能始终如一的向着生态美德的最高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4.

[2]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5.

[3]高辉.生态美德及其文明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1,(2).

[4]王茜.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人格的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4-09-04.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084-03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JK2011CGD014)。

作者简介:李钟麟(1966-),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