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兰
(河北工程大学 工会,河北 邯郸 056038)
宗亲文化热研究
张淑兰
(河北工程大学 工会,河北 邯郸 056038)
文章探讨了宗亲文化的历史渊源,说明了当代中国宗亲文化的现状,剖析了宗亲文化热的原因及其现实影响。
宗亲;宗亲文化;伦理
中国人是重亲情、讲宗亲伦理的民族。这是几千年来受中国的专制政治、小农经济、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情感。当前,宗亲文化在中国不少地方“热”度很高, 支持者、贬斥者各抒己见。那么,宗亲文化是怎么回事,其再度兴起原因何在,对此应持什么态度?本文试作如下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级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需要维固其统治和权益,需要把自己的统治意愿贯彻下去。而做这样的事需要什么呢?需要人。这样就有一个需要选择的问题,选“亲”还是选“贤”?虽然历史为我们塑造了若干个明君选贤任能治国辅政的典型,但无疑最受统治阶级信赖和依赖的仍然是“亲”。夏启开创家天下先例,西周分封制赋予宗亲王极大权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千年绵延。即使是对“亲王”造害有切肤之痛的汉武帝,也会赋予各宗亲王象征性的崇高政治待遇和极为丰厚的经济待遇。而“贤”在众多统治者心头终究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判断。毕竟“贤”字不能刻在人的脑门上,谁也无法保证今日的“贤”者不会变成明日曹操似的枭雄。而有一点血缘之情并受宗族秩序制约的“亲”似乎更可靠些。对许多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或宠臣,君王也会通过联姻的方式将“贤臣”纳入“亲臣”的范围。而地方上的世家大姓更是靠宗亲关系维护并拓延自己势力。
小农经济更为宗族观念、宗亲文化的扎根提供了土壤。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古代村落与外界交往有限,村民间的血亲关系比较密切,国家政权力量基本上没有延伸到这里。而每个村落在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中需要有权威组织及权威人士来号召、聚集、协调。村民间的矛盾要处理,村里与县衙等官府机构交往需有人出面。而以血缘性为基础的宗族及族长自然成为最合适的裁决者和代表者。作为村民个人,顺从宗族意志,服从族长权威,维护宗族利益,无疑是最佳处世选择,本人也会有归属感、安全感,宗族利益至上也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作为叛逆者在村里往往难有立足之地。那些村里少数的异姓者也常常会通过婚姻、干亲等方式逐渐与村里的主流宗族建立起亲缘关系。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极为重视宗族、宗亲的理念。“亲亲”(尊其位,重其禄)被宣扬成了君主治理天下的“九经”之一,也就是九条基本原则之一。光宗耀祖、出相入将、衣锦还乡是底层庶人的梦想与翻身登顶的标志;重修宗庙、提携晚辈、蔽荫宗亲则是成功人士的荣耀与应尽的义务。“天地君亲师”被民间作为祭祀的对象供奉于中堂。“天”是虚缈难测的,“地”是广博无息的,“君”是不得已战战兢兢于心底,“师”是冥冥中鸿运罩头之期冀。只有“亲”,对祖先的崇拜与怀念是真诚的。共同祭拜一个始祖的人必有心灵的交集,共同拥有一个姓氏的人也会产生情感互通的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党的基层组织开始在广大农村中落地生根。宗亲文化受到了彻底的否定和压制,对宗亲文化的认识基本上被统一到了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论断,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宗族利益至上的观念受到批判,宗亲文化被当作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掩身成了悄无声息的潜流,各种公开的大规模的敬祖、祭祖、修谱等等礼俗在表面上被扫荡殆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不断调整,对宗族活动、宗族文化的控制逐渐松动,尤其是从促进祖国统一和加强经济交往的目的和愿景出发,对宗亲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宗亲文化不是对抗政府的文化,是要适应政府管制的文化;宗亲文化不光有落后的宗族利益至上思想,也有团结、凝聚、守序、诚信、互助的美德;宗亲文化对促进祖国统一的政治意义巨大,对加强经济交流的愿望强烈。这种思想认识的转变促进了各地宗亲组织的发展。
目前,全国已建立起多少宗亲组织难以统计。据不完全调查,当今中国人口中数量比较多的大姓氏李、王、张、刘、陈等,都已建立了“世界某氏宗亲会”或举办“世界某氏恳亲大会”。即便人口在全国比较少的姓氏也都有地区性的宗亲组织。发展比较大的李氏宗亲目前在世界各国中已知的宗亲组织就有一百多个。
首先是受人的心理、情感激发的自然生理原因。就像人类对宇宙的起源充满好奇,对自身的进化不断探索一样,很多人都会从心底对自己产生诸多疑问:我的祖先是谁,有没有脉络可寻,祖先的故里在哪里,我有多少同宗兄弟……?这些疑问会或强或弱萦绕每个人。这种溯源诉求是宗亲文化绵延不绝、适时起伏的心理根源。
其次,海内外经济交流的扩大,使宗亲文化热得到迸发。改革开放后,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党的新时期路线方针确立后,人们的自由活动度增加。各种地区性的宗亲组织开始重新萌生,并日渐活跃。港台和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和美国的宗亲组织在二战后有了很大发展。此时,既有寻根愿望又有强烈经济交流渴望的港台及国外宗亲组织便与国内各宗亲组织之间逐渐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目前,绝大多数世界某氏宗亲组织都是由东南亚或港台宗亲组织推动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机构内从事经商的占大多数,负责人更清一色的商人背景。而每一次恳亲大会必有的一项活动便是经贸交流会。
(一)宗亲文化热对祖国统一的影响
宗亲文化热对祖国统一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宋代《百家姓》所列举的400多个汉姓中,虽然奉祀的祖先各不相同,但以炎黄子孙自称却是相同的。有的姓氏枝脉清晰,可有很明确地上溯与炎黄先祖对接,而有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也在极力证明自己是炎黄后裔。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同根理念,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所在。无论你在哪里,笃信什么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轩辕黄帝是一致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姓氏徽号也被称为凝聚全世界华人的一面旗帜。这一点,对台湾人的心理向心力影响巨大。2003年,在河南荥阳郑成功纪念馆揭牌仪式上,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代表广大郑氏后人宣读了在两岸郑氏交流过程中影响广泛的《荥阳宣言》。其内容如下:一是大力发扬郑成功抗荷复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坚决打击国内外一切反对中华势力企图分裂我们祖国的图谋。二是继承英雄遗志,为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而努力奋斗。[1]即便是台湾民进党内的“深绿”人士,很多人也都曾悄悄地回乡祭祖。政治上的野心与狂妄可以使其泯灭国家意识,但宗亲血脉维系的心链却不是可以随意扯断的。他们在家乡也不可能听不到宗亲不忘根、不背祖的劝告。
(二)宗亲文化对经济交流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人脉、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宗亲文化的交流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与大陆进行经贸交流、资源互补搭起了新的平台。目前,热心宗亲文化的海外及港澳台人士中,从事企业、经贸行业的很多,尤其是各宗亲组织理事会成员中,有一定影响的企业领袖、商界巨擘更是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这些企商界的风云人物都希望借助宗亲文化能与中国内地建立起经贸联系,把人员交流和经贸业务扩大至本姓氏文化能辐射到的地方。而内地许多地方,尤其是各姓氏故里更是把宗亲文化当作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难得优势和强力抓手,热心加以推动,以期达到引资办厂、扩大商贸、兴学助教的积极作用。在2004年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上,台湾派出44个代表团61人参会,在签订合同项目中,6个投资金额逾2亿元。[1]河南息县是赖、罗、傅的姓氏发源地,该县利用寻根问祖这个载体,增强海内外企业家的归属感,通过根亲文化的感召力,力促他们在息县扎根、育苗、开花、结果。同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次派人到浙、赣、闽、粤、港、澳、台、新、马、泰等参加他们的宗亲活动,先后组织了福建泉州、晋江等企业集团客商近500多人到息县进行经贸洽谈,共达成直接或间接投资项目26个,合同项目10个,合同投资总额153750万元,落地项目8个,金额144750万元。达到了宗亲联谊搭台、经贸活动唱戏的目的。[2]
(三)宗亲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宗亲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血亲文化。其发展到今天,受当今社会变革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必然要发生明显的变异。在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的地域中,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同时期中,甚至在经济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地区,人们对宗亲文化的认识、宗亲文化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而言,在城市,人们更多的是把宗亲文化当作一个联谊的平台,与各种类型的同乡会、同学会等有相类似之处。除了在姓氏故里,得到政府许可、有与海外加强联系的目的外,在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般都与宗亲组织保持一定的距离,热心宗亲组织的大多是经贸人士、文化人士以及离退休干部。他们或是具有强烈的社会交流意愿,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姓氏文化有浓厚兴趣,或是闲余时间充足而参与其中。
而在农村地区,宗亲文化的内在、外在表现更加复杂一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时间段调查往往会得到充满矛盾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对宗亲文化有先入为主判断的人也往往很容易找到有利于自己判断的例证。比如刘道超在《当代宗族与国家关系之思考》[3]中,以广西博白县黄峭山公祠筹建列举两例:其一,亚山镇石头塘、盘古岭两村均为黄姓,曾因一座山头发生争执,打死两条人命。此后长期视为仇雠不相往来。这次集资兴建黄峭山公祠,在筹委会的安排主持下,两村代表终于抛弃前嫌走到一起,共商宗族大事。其二,博白县顿谷镇老人湾村因祖坟黄氏与冯氏发生矛盾。政府担心黄氏联宗上访扩大事端,派出公安人员进行“路阻”。这时黄氏已成立筹委会。黄氏通过筹委会出面调停,与冯氏宗族代表协商。两姓很快和好如初。而宋言奇、张建华在《近30年来皖中村落宗族的复兴与衍变》[4]中,以舒城县山七镇牌坊村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前牌坊村出现的大型宗族械斗活动至少有三次。
诸如此类的案例,令人们对农村基层宗族的发展始终带有焦虑、疑虑和矛盾的心态。对此,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首先,农村宗亲组织已存在几千年,疾风暴雨式的强行戬灭在当今时代基本不具条件和可操作性。其次,从本身特质上来说,宗亲组织不是以反政府为目标的,但如果其过于关注本族利益,则有可能与国家基层组织产生冲突,但如果能恰当地加以引导,其也可以成为帮助政府调节群众基层纠纷助手,解决党和政府不能顾及也不便处理的基层矛盾。第三,农村地区宗亲组织未来的发展尚处于观察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人受外部思想影响,对宗亲组织的心态与村中老人完全不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人口城市化日趋明显,也就是说,农村宗亲组织所处的环境已与过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完全不同,那么,宗亲组织也必然在在内质上发生嬗变,在走向上发生变轨。以过去的眼光审视发展中的宗亲组织,往往与事实难以契合。对于农村宗亲组织的未来发展有很多预测,但无论哪种预测都是一种如果前提下的推理论断。对于有着千年史、千面性、千言万语道不尽的宗亲文化来说,简单的是非判定或主观地描绘运行曲线都仅仅是等待历史来证明的假设。既然农村地区宗亲组织未来走向不明朗,那么,引导它、规范它,则其善而扼其恶,当是一种比较妥当的处理策略与对待办法。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才构成完整的中华历史,宗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亲文化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部分。既是传统文化,那么其落后的我们摒弃,其合理的我们利用,其优秀的我们升华。这不仅是对宗亲文化,也应该是对国内外各种文化应有的态度。
[1]河南民革.以郑氏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加强豫台两地的文化交流建议[Z].
[2]李卓.加强赖氏宗亲联谊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Z].
[3]刘道超.当代宗族与国家关系之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7-32.
[4]宋言奇,张建华.近30年来皖中村落宗族的复兴与衍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1):78-86.
[责任编辑 王云江]
Cultural studies of clan culture
ZHANG Shu-lan
(Tvade Un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clan culture,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an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fever of clan culture and its realistic influences.
clan; clan culture; ethics
10.3969/j.issn.1673-9477.2016.03.016
B82
A
1673-9477(2016)03-051-03
[投稿日期]2016-08-02
张淑兰(1966-),女,河北邯郸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社会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