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津南 300350)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萌芽期的政治哲学意义
陈 颖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津南 300350)
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十分重视其政治地位。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深入分析,马克思认识到自我意识觉醒对革命的重要性: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变现实状况,因此他强调向外的、自觉能动的自由。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却将现实神秘化为思辨的精神运动,阻碍人民自由意志的表达。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联合成一个整体——无产阶级,并自觉地运用其特有的社会理智来进行社会革命。
意识形态;马克思;政治哲学;无产阶级
马克思没有系统地描述过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但其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及无产阶级革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对意识形态思想做了一些零散的描述,这对其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的政治哲学意义更值得我们探讨。
确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意识形态学说是马克思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理论斗争形成的结果。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十分重视其政治地位,并且在许多著作中都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描述时并没有明确其使用方式、具体用法,但是通过阅读相关著作,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的阶级意识大概是指某个阶级立足于自身所处社会政治地位的自我意识,意识形态则是指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它包括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受黑格尔思辨的唯心主义影响,其实践哲学主要从自我意识出发,将个人的自由当作最终的价值追求。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参与到了社会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对于人民的贫困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人民的需要和呼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大量的社会现实让他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狭隘性和虚假性以及对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的迫切性。但由于此时还受着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影响,马克思主要还是从国家理性出发来研究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但接下来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使他意识到不能抽象地理解私人的物质利益,而要从经济关系方面进行具体地分析,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不能仅仅通过哲学的批判加以解决的。因此,他转而开始从现实中寻求观念的来源。这是其意识形态思想形成期的第一次关键转变。
认识到现实是观念意识的来源之后,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认为其头足倒置地用市民社会说明国家,是颠倒的国家观。在研究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后,马克思又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迷恋于宗教批判、蔑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从人的类本质的角度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宗教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异化等问题。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灵魂,它是相异于政治理智的社会理智。但此时他还未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也是对人的抽象理解。在进一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之后,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开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批判费尔巴哈生物的人。在进行了第二次关键的转变之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诀别,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论述了意识的产生,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意识论问题。至此,早期马克思完成了其意识论科学形态的构建。这之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又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马克思进行意识形态清算之前的思想,都可以算得上是其意识形态思想的萌芽期。在此时期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意识的觉醒。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开端即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述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运动学说,并由此引申出自由及自我意识的思想。关于原子的运动,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讲道:“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相互排斥引起的。”①沿直线运动是一种定在,是原子的物质规定。而偏离直线运动就表示它已经偏离定在,有了自由精神。自由精神只是相对于自身的定在而言,当涉及到它与别的原子的关系时,就成为排斥运动。在排斥运动中,原子与别的原子相区别,它在物质和形式方面都有了对自我的规定,也就有了自我意识。每个原子都具有这三种运动形式,其中偏离运动是必然的,排斥运动只能发生在偏离运动之后。即有了自由精神,并与别的同种之物相比较之时,才有自我意识。
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的原子代表了现实中的人,他的原子偏离学说体现了人反抗压迫的自由精神。自我意识则是当环境中有一些与主体对立的同种之物时,主体对自身的一个反思。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更强调一种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拥有自我意识的人能提出一些不同于他人的、可以或者想要改变现状的理论。因此,与伊壁鸠鲁向内寻求心灵的平静不同,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是向外的,是主体人改变外界现状的自由,也才是积极的、真正的自由。总的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改变现状来说是必要的前提。
2.揭示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主要突出强调了人的自由问题。在《反对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发现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的变化,社会普遍地开始寻求自由、平等。但是为维护特殊阶级利益而设的书报检查令却让人民寻求自由的呼声无法表达出来。因此,在进一步的通过经验事实和国家理性两个维度对财产和法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指出不同等级群体拥有不同的习惯法:国家理性是普遍的,是为了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的,所以,贫民的习惯法才是正确有效的;而代表贵族特权的习惯法则由于人对于物的崇拜,统治阶级对于私人利益的维护。由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②法律作为国家理性应该是对公众意志的体现,是公众的惩罚。但是书报检查令以及林木盗窃法却使法律为私人利益服务,变成私人的惩罚,它们在形式上好像是国家理性的体现,但在内容上却将公众利益排斥在外。
马克思认为,受法律保障的公正不应只追求形式,也要明确内容,防止将私人利益的内容塞到法的形式中去。从理性出发来掩饰现实中的不合理性的法律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之所以是虚假的,在于它头足倒置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政治国家本来应该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但为了维护特殊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全然不顾社会现实,而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将政治国家置于比市民社会更根本的位置上。为了使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的现实世界合理化,意识形态就用一种虚假的方式使其颠倒过来,将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都神秘化为思辨的精神运动,而并未实际地解决市民社会中的问题。
3.强调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马克思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后,深刻地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并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要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就必须联合成一个阶级,现实的问题必须通过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实践革命来解决。因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素质——即使不谈德国的理论——就是德国的社会素质。……一个哲学的民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才能找到它相适应的实践,因而也只有在无产阶级身上才能找到它的解放的积极因素”。③“必须承认,德国对社会革命是最能胜任的,它对政治革命是最无能为力的。”④虽然德国在政治上是落后的,但在哲学上、思想上却是先进的。德国有自觉的无产阶级,它立足于整个社会生活,具有不同于政治理性的社会理性,其现今的哲学思想是整个欧洲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主要是由于他们被整个社会生活排斥在外。他们并不针对政治国家,而是直接针对资产阶级,针对私有制。可见无产阶级所主要掌握、运用的是社会理智。而卢格所推崇的政治理智则是那些拥有一部分财产、想要争取政治权利的人所掌握的。它主要是针对政治,因此是有政治局限的意识,并不能扩展到整个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视野只局限于政治范围内。政治理智针对抽象、虚幻的国家政治形式,是对意志的崇拜。马克思说:“政治理智之所以为政治理智,就是因为它是在政治范围内思索的。它越敏锐,越活跃,就越没有能力理解政治缺陷。”⑤因此,由政治理智所领导的政治革命只是要建立政治国家的共同体,而不会触动社会本身,不能认识到作为政治的根基的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更为根本的问题。而无产阶级要解放自身,就必须与现存的整个社会生活相对抗,社会理智使得他们深入地洞察到导致他门贫困的根本原因,即私有制的存在。由此可见,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是全面、深刻的,由无产阶级所领导的社会革命才是寻求人的解放的,涵盖整个社会生活的,更加全面、彻底的革命。
萌芽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不仅影响着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
1.无产阶级意识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现实。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改变现实世界的观点,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注重概念在外界的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无产阶级的同情,认为自由必须要触及现实,必须要改变穷人们受剥削的现实生活状态。他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将自由看作是具有现实性的,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改造。而对于世界的实际改造则要依赖于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革命才能实现。工人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只有同传统的观念决裂 ,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唤醒本阶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从而拥有工人阶级意识和革命思想,这种历史使命才具有实现之可能。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唤醒无产阶级,使其认清自己的处境,洞察到自身贫困的根本原因,并联结成一个整体,为解放自身,从而解放全人类进行彻底、全面的革命。
因此,无产阶级意识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真正地触动社会生活,改变其生存状况。虽然现存的生活条件对人的活动有限制的作用,但是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动性对其进行积极地改造,从而克服这种限制。人的这种能动性主要来自两个因素:一是人在自我解放中对现实需要的满足;一是人本身能力的发挥。而无产阶级意识的存在则使得这种能动性表现得更加清晰、明确,从而使得无产阶级能够更好地改变现实。
2.必须重视公共舆论。
意识会导致冲突的升级,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冲突通常是小范围、瞬时的,但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尤其在人们急于渴望被关注而未经过理性的思考的情况下,极容易上升为阶级冲突。认识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作用后,马克思十分重视来自人民的意志表达,并坚持民主的政治思想。受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把国家理性看作是公共理性的体现,但与黑格尔不同,他认为国家理性不是抽象的,而来源于“人民的精神”。因此为了避免社会冲突的不理性升级,更为了管理者的决策真实代表人民的需求,马克思反对不合理的书报检查令,认为对于公众意见的重视是必须的。“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这就是说,它不是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这个因素也是市民的因素,但同时又不直接同私人利益及其迫切需要纠缠在一起。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⑥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报刊既是人民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又是对于公共理性的提升。
管理者必须重视公共舆论,因为公共舆论一方面是人民公共理性的体现,能够通过交流澄清公共利益,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是民主的重要实现渠道。后来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将自由报刊、咖啡馆等这些自发的组织起来讨论问题的场所称为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处于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它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可以交流的平台,使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处于主从,而是一个平等的可以沟通的地位,这样国家和社会就可以平等的互相批判,为公共利益辩护,使国家理性得到共同的认同和发挥。
3.保障人民意志表达的法律是必要的。
马克思反对书报检查令,是因为它是具有虚假性的意识形态,它的各种限制都是个人意愿的表达或者对于特殊阶级利益的维护。那么新闻出版是否可以完全自由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现实中,即使不从某个特殊群体的立场出发,有一些观点或者声音也是不合乎理性,不利于整个人类的生存的。至少就现在来说,对于新闻出版的合乎理性的限制是必需的。新闻出版领域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新闻出版领域一方面必须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的行使,使人民可以表达呼声。另一方面,它也必须是一个“干净的”“有正能量”的领域。新闻出版法律就是一个“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可以按照理性规范新闻出版领域,使它处于一个健康状态的框架。因此,必须有一个由理性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出版的法律来做一些相应的约束,真正的保护人民大众的自由。
同样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障人民自由的法律也是必需的。马克思主张人是自由的,但与自由主义不同的是,他认为个人是生活于一定的共同体之中的,个人的自由也离不开共同体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作为共同体的国家必须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在意识形态方面,一个能够有效地保障个人意志、观念表达的法律是必要的。
马克思意识形态萌芽期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深入地发掘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对于指导我们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3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李淑梅.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谢江平.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张志丹.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J].社会科学,2015(11):45-54.
[7]杨百成.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06-112.
[8]周宏.试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阶级分析方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2):46-49.
[9]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4-14.
[10]杨希.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意识理论研究[J].哲学思想,2012(8):182-183.
[11]黄璇.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的意识转[J].学海,2010(1):88-93.
Class No.:A811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Ideology in the Germination Stage
Chen Y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Jinnan, Tianjin 300350,China)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philosophy .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tomism of Epicurus , Marx found the importa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in revolution: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is for changing reality, so he emphasized the freedom with conscious activity. While the ideology for ruling class construes everything in reality as the speculative spiritual movement, which hindered the expression of people’s free will. So Marx believed that people have to combine into one group——the proletarians, and utilize the peculiar social rationality to make a social revolution consciously.
ideology; Marx;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letarian
陈颖,硕士,南开大学哲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A811
A
1672-6758(2016)11-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