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闽台传统手工艺开发研究
——以两岸火山石雕刻为例

2016-03-07 09:23吴艺丁
关键词:闽台传统工艺传统

吴艺丁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新媒体时代闽台传统手工艺开发研究
——以两岸火山石雕刻为例

吴艺丁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火山石雕刻工艺是福建与台湾的传统技艺,是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大发展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保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新媒体时代变革角度对两岸火山石雕刻传承方式进行探讨,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阐述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与优势,以新应用诠释传统工艺的崭新面貌,促进闽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新媒体;闽台手工艺;火山石雕刻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重要财富。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地区自然留存的传统手工技艺陆续浮出水面,保护和挽救这些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福建与台湾传统手工艺存量丰富,火山石雕刻作为民间技艺的代表,源自两岸特殊的地理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独特的民俗文化积淀,是促进两地文化发展难得的优势。然而,同根同源的传统手工艺却因两地分治现状无法顺畅沟通,传衍与发展被人为割裂。在信息时代关口,闽台传统民间技艺如何携手共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动力,是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 闽台传统火山石雕刻工艺

火山石是火山喷发时,地下岩浆流出地表凝固而形成,所含成分复杂,质地各不相同,颜色、纹路也不尽相同。如何将火山石合理利用,顺应材质特点,进行加工制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存于民间的手工艺技术——火山石雕刻。闽台火山石雕刻作为两地传统手工技艺,经几代民间艺人传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究其原因,与两地特殊地质构造有关,台湾海峡两岸的滨海火山石资源是闽台宝贵的矿藏,其典型代表是福建东南海域南碇岛——被喻为“海上兵马俑”的140万根铆钉状的火山石柱,如此壮观的石柱群在世界上极为罕见[1]。隔海相望的台湾澎湖大硗屿海底同样发现储量巨大的火山矿床,百万支连绵不绝矗立于海中,每支石柱的直径约一米,高十多米,节理规整,宛如“海底城墙”,是澎湖独特的自然景观,见证闽台两地相同地貌一衣带水的亲缘关系。澎湖当地工艺商家积极推进火山石应用,使火山石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澎湖马公市,古色古香的中央老街到处都有石雕工艺品商铺,品种最多的是火山石雕刻——模仿台湾省的原住民(土著)生活用品的小手艺,如石磨、石臼、招财猪、草坪灯、水葫芦等纪念品,巧用澎湖海底火山石的流纹肌理,发扬火山石史前古石的粗糙质感和神秘气质,形象简括、细镂精雕、秀逸玲珑。民间艺人将浓郁的“土著气息”融入石雕中,希望游客把澎湖大自然原始风貌带回家[2]。火山石工艺内涵寓意深远,符合现代人们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而其中所蕴含的火山石雕刻艺术则倾注着闽台先贤的才智,代表传统文明形态的火山岩雕饰文化,具有悠久的传承底蕴,在当代理应成为文化生产力,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 发展现状、困境与原因

火山石雕刻工艺不仅是闽台地区的一项传统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至今仍然秉持以往生存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代,传统手工艺却转变成相对弱势的产业,属于小而散的细分市场,在艺术保存、传承和发扬等诸多方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处在消亡的边缘,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传统工艺封闭性特征。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因陈守旧,无法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的无形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其“独一无二”的属性。特别是民间工艺由于无形、活态流变的特点,容易随时代变迁而被淹没。传统发展模式存在自我封闭性特征,“孤军奋战”的局面,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致使其日渐式微,离大众的视线越来越远。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使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面对全球互联网浪潮冲击,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延续自己的传奇,就必须进行行业协作、优化营销结构、提高整体市场竞争的能力。

(2) 机械化流水线制作带来的冲击,使传统手工劳作走向衰落。机器生产带来了远远超过手工艺人想象的利润,在市场化经济主导下,厂家竞相运用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但这也颠覆了大众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在小而散的市场进行同质化的竞争,很难取得行业的成功,反而在愈演愈烈的机械化加工模式下逐渐走向没落。

(3) 闽台两地存在人为隔断的现象。闽台传统手工艺同源,却因政策不同而两岸隔离,人为因素割裂了曾经紧密相连、互动共存的民间火山石雕刻产业。但面对现实,产业发展更需要新的思路,工艺传衍与产业转型不能只局限在狭义的范畴内。民间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也同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科技手段,打破这种隔断,在这些民间艺术尚未消失殆尽之时拯救和保护它们,并使其传承下去。

民间技艺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把现实与历史相沟通,以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切入点,回归到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土壤之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需要遵循时代的步伐,应寻求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

三、 新媒体时代是历史迭进的必然

2013年开启移动信息潮流后,智能终端用户增长呈爆炸性趋势,在新的技术支撑下信息传播与现代营销理念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传媒工具已然出现——以APP应用软件为基础的新媒体全面参与到商业营销中,其独特的交互性更容易快速实施体验、分享和传播,从而实现信息裂变式增长。新媒体(New Media)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渠道,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视机等终端的APP软件为载体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彰显,并且通过不断改变传播样式和重构信息生态最终完成了一个功能角色的转变,由单纯地带来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上升至普遍化、内在化地改造社会结构,将信息传播带入新媒体时代。美国的马克·波斯特教授在《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一书中指出“媒体变革”给社会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当电子媒介进入我们的日常交往时,其语言的多变性引发了意义的去中心化,对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及整个社会关系都进行了重新构型。当下,传统文化产业正从体验型向智慧型方向迈进,新媒体应用将以无边界、无时差的新生态模式参与到文化再生产中,为用户提供多样的应用环境和互动体验,为业者进行挖掘与开发提供新平台[3]。

新媒体和传统产业的互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许多灵感和新的技术条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程度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新媒体的创新应用将成为当下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切入点。

四、 新媒体优势是闽台互动发展的契机

秉承“守旧如新”信条的火山石工艺产业,尚未关注到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变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闽台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既是生存挑战,也是涅槃重生的契机。就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4],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多媒体化特征的新媒体,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技术手段上,都在吞噬着传统领域,就像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广播等推进了人类文明一样,信息的进步、媒介的变革始终是改变世界的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据此,反思传统产业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重新认清并确立起自己的存在方式。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第一推动力量。

1. 跨越时空信息交流适合两岸现状

传统工艺产业拓展只是囿于狭小圈子之内,缺少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新媒体的兴起颠覆传统时空观念,它使文化以近乎光速的传播速度从此地传至彼地,不仅如此,它还彻底打破地理意义上的疆域之分,使得文化可以传向无限广阔的空间,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消除地域之别,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文化内涵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回顾媒介发展的历史,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以及文化传递的方式。

2. 日新月异的文化传播利于台海两岸互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个体变成信息网络的各个节点,大众作为一个新的信息群体构建出新的媒体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不同的文化开始越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尤其是当代,以文化创意为主题,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将给用户带来全方位资讯,以及生动的体验与互动。

文化是传播的主要内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已经成为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新媒体之于文化犹如鸟之两翼,借助新媒体技术,文化才可能传之久远,在无限广的地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境界[5]。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延续的保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尤其是在今天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从发展的视角审视传统工艺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现二者具有良性互动下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使对其从传统的、简单的保护提升到以创意产业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层面上来,并将新媒体艺术赋予浓厚的民族文化气质,提升现代文化产业内容的创意品味,以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推动闽台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开发理念和传统文化开发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式精神与文化需求,涵盖了文化解读旅游、人性服务体验。也应立足供求、整合资源,提供完善、便捷、多样、高效的资讯共享平台,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应充分吸收当代成果、融合现代应用、打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的产业链。*厦门市文联厦门民间文艺课题组.发展厦门民间文艺事业 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厦门民间文艺现状、思路与对策,2012.

五、 新媒体平台的创新路径

需要从本体、平台、受众、模式以至产业链条等方面发生依附于新媒体特性的变化。尤其是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传统工艺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响应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将为传统艺术带来新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激发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与活力。[3]

传统火山石雕刻是一种文化资源;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的艺术门类。新媒体的传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帮助,我们仍然需要完善传统工艺和新媒体的新形态融合,一方面要真实还原及保存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文化记忆,以便更好地留传;另一方面,要充分合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更多传统工艺的资源类型,开发适合新媒体的产品形式与内容,提供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这不仅为处在尴尬时期的传统工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让真正有志为传统工艺的保护及传承贡献力量的人们有的放矢;也对发展中的新媒体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1. 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首先是建立数字化的艺术资料库,对闽台传统火山石工艺进行数据采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火山石制作工艺、制作场景图像、影像资料进行记录和还原,进一步与闽台相关民间工艺的数字化数据进行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管理体系,数字化分类整理,生成数据库,用于展示以及网络检索。包括图片记录形式、视频记录形式、虚拟3D模型展示等,通过对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还原与再现,便可为后续的效仿和学习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此外,火山石的加工制作受到材料特点的制约,意外的崩裂和破损之后就没办法还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正成为技术发展创新的路径:先用计算机合成各种模拟图形,虚拟再现材料的物理属性和视觉肌理特质,从多种角度去审视产品的整体关系和视觉效果,制作之前做到“胸有成竹”,数字化虚拟3D模型技术可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效率。

其次是建立火山石雕刻艺术的网站,开发互联网展示和交流平台,通过网站实现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展示作品及其相关动态信息,融合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商品化开发,更好地宣传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运用数字技术将丰富的火山石文化以视听方式演示出来,既方便用户感受独特文化,又保留原始风貌,从图文声像全方位真实地传承文化。建立实物和虚拟相结合、统一平台的数字化火山石博物馆进行展览与交流,开通手机应用程序、网上三维实景中国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更多民众能快捷便利地了解相关信息。将多种媒介形式的闽台民间艺术信息整合在一起。数字博物馆消除了参观的时间、地区等限制,信息存储量巨大。数字博物馆还可兼容其他传媒形式,包括图书、影像、声音等。让人们可以选择体验,更可以规划产品发展框架、多做宣传与营销引导,开发出关联产品。[6]不断地创新进步,满足双向的信息互动,以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发展传播,从而有效扩大和延伸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 拓宽应用视角,创新开发途径

移动互联网营销将成为趋势,拓宽传统工艺各项资源的应用视角,给文化产业价值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及消费需求,新媒体运用在传统工艺发展的不同阶段,集合各创意元素、设计思路、产品雏形等,使之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和文化追求。例如,创建有助于商业推广的网络商城,买卖双方直接进行贸易活动,方便快捷。又如,以火山石艺术鉴赏为线索,制作购买指南链接,引导消费,拓宽销售范围。通过网络便利的直通渠道,发挥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实行签名制的限量产品,从而杜绝作品被仿冒、抄袭,进而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促进产品创新,从而拓展增值空间。

传统技艺需下一代继承,特別是应在青少年中推广手工艺文化,扶助传承。借助当下流行的考古热、手游潮,以火山寻宝、通关解谜等电子游戏方式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运用互动游戏培养潜在消费群。开发虚拟3D火山石雕刻制作游戏软件,引导消费者参与到设计中,由商家协助加工制作,生产带有个人印记的手工艺品,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以文化创意为路径,通过动漫、动画、游戏、影视、图书、民俗产品等内容,以符合新时代的传播方式,拓展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闽台传统火山石雕刻技艺要真正走进现代大众的生活中去,就必须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后续产品,通过活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进入大众生活,扩展市场需求空间。

六、 结语

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作为工具,促使艺术作品本身的建构和诠释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媒体和传统产业的互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艺术学领域,人们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多基于媒体的相对性的辨析,这种相对性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或传播形态,数字技术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数字化保护方案具有数字艺术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操作可行性。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将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为民间艺术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利用各类平台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增强珍贵资源的挖掘,有利于海峡西岸特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化,使海峡两岸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发展,并不断走向繁荣。

[1] 张金平.南碇岛海上兵马俑之谜[J].奥秘世界,2011,(8):24-25.

[2] 许展彰.妙手生花 澎湖石雕侠刀刻玄武灵动[EB/OL].(2012-08-26)[2016-03-20]. 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0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2&SubjectNo=3273007.

[3] 蒋宏,等.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9,7.

[4]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78.

[5] 臧燕.论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化传播[J].现代视听,2007,(6):24-27.

[6] 颜苗娟.浙江三大举措助推文化馆数字化[N].中国文化报,2014-03-07(008).

2016-04-05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闽台传统手工艺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5SKF59)

吴艺丁(1970—),男,福建厦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E-mail: milston1@163.com

J52

A

1009-9034(2016)02-0109-05

猜你喜欢
闽台传统工艺传统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