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敬
(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 256600)
国外二语习得网络互动研究生态视角的形成与发展
武书敬
(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256600)
摘要:随着移动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互动成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研究的热点,网络互动的研究范式也在发生变化,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理论学派莫衷一是,这势必影响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理论的整体建构,从方法论和两种研究范式的共同领域互动和意义协商的角度出发,融合以上两种研究范式的优势,解决两种研究范式的不可通性,阐释网路互动研究生态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以期为网络互动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网络互动;生态;二语习得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二语习得网络互动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外二语习得的网络互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更是近几年开始的新领域。网络互动不仅指人际互动,还包括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可以使学习者产出更多的话语类型,有助于他们语言流利度的发展和二语习得。网络互动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网络教学中语言的功能、网络交互的形式及意义,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网络互动中的角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研究范式和社会文化研究范式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关于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研究向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语言习得是存在于大脑内部的一种认知现象,语言学习是迫于交际压力而产生的,在互动过程中,基于意义协商的反馈、语言形式的话语片断(language-related episode)和注意力是促成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探究交际和习得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二者之间关系的机制(如意识、注意),推崇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
社会文化学派认为,二语习得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和学习环境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和社会互动是不可分的,不能游离于社会互动之外。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参与是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最根本属性。研究者发现,网络互动拓展了话语选择,增加了学习者发展社会语用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研究范式强调文化情景,选择质性研究和人种志方法。
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研究范式的不同,为互动研究者在研究设计和应用方面带来很多困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媒介和支撑。网络互动的研究也更多地由课堂互动转为网络互动。特别是技术在互动场景的出现,使得研究方法的选择愈加复杂。尽管认知心理学派因为忽视语境的作用而备受批评,社会文化研究方法缺少全面客观而备受微词,但由于二者共性的存在以及网络互动研究的客观需要,有研究者试图从这两种范式的共同研究领域出发,解决两种范式的不可通性,融合以上两种范式的优势,提出了混合研究方法,为生态视角的网络互动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混合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网络互动实证研究
随着认知心理框架和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以及语用视角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很多研究者从认知心理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种研究所共有的语用意义、两种理论相融合的方法论的构建、数据的阐释以及混合研究方法出发,试图获得新的研究视角。这种研究视角又称为混合研究视角,基于这种研究框架的实证研究主要有:
混合互动概念化的应用。研究者运用混合互动概念化作为理论框架,对二语学习者在文本状态下和基于语音聊天室的修正步进行了研究。[1]
混合方法论的构建。研究者运用语言形式的话语片断,对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进行研究,发现学习者对基于同步的计算机为媒介的语言形式的话语片断的协商项目的回顾要好于附带讨论的项目。[1]
混合数据阐释。Reinhardt认为网络合作数据可以从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的视角来进行解释,两者之间互相支持。网络互动与面对面的互动相比,互动者的自我修正和回应更多,技术提供的延迟和文本跟踪培养了学习者自我修正的能力,保全了面子。[1]
混合研究方法。研究者运用准实验和多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文本的网络同步交流任务和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和学术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网络同步交流任务提高了学习者写作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有助于学习者关注交流过程,学会合作讨论,实现交流的有效性。[2]
三网络互动生态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范式把语言、用户社区和实践、语言学习和语言学习者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要素。共适应、顺应,以及建立主体间性的功能是协商概念化的另一种方式。学习是动态的、偶然的、非线性的、自组织性的,语言的使用以及学习系统是以嵌套模式呈现的,是不可预测的,是倒推式的或者是后先验的。从方法论上来讲,生态范式采取一种综合的研究方式,不控制特定变量,多使用质的研究和定性分析,既注重观察的真实性以保证生态效度,又使用量的研究来识别复杂的生态循环模式。
二语习得网络互动生态取向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生态构建,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
给养的操作性定义。Darhower使用田野方法对英语学习者和专家的互动进行了调查,发现给养中的话语片断和意义协商的话语片断与语言形式的话语片断没有大的区别,并给出“给养”以可操作性定义。[3]
给养概念的运用。Hampel和Stickler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给养对互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适应多模态环境和新交流模式的方式。[4]
生态、复杂、动态理论原则的应用。Johnson使用了历时的、量化的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生的在线讨论进行了研究,发现互动模式是课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1]Sockett 和 Denyze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非正式英语学习进行了调查,发现学习在课堂外的虚拟社区中更容易发生,有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5]
社会网络和二语习得的关系研究。Chen以生态学、第二语言社会化和新素养为理论框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社会网络社区的二语学习者群体和个体进行了追踪和干预研究。该研究发现借助于社交网站和其它网络为媒介的社区资源,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可以重新获得新的社会资本,学习者可以通过具体的互动形式促进自身成长。[6]
身份建构和社区构建。生态视角下的网络互动研究中,身份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的:通过个体对网络环境回应的变化来透视;作为与学习有关的视觉假象;作为设计者的工具和个体互动的工具。与身份有关的话题还有社区及其边界。[7]
网络互动生态模型的构建。Park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网络互动学习进行了研究,用定性资料的多元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微系统中的在线话语包含于机构设置的中系统和文化价值宏系统中,揭示了群体之间不同的参与模式,及其不同参与模式与各个系统关键成分的关联性。[8]
四结论
网络互动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也越来越得到二语习得和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用不同范式对网络互动进行了研究,包括认知心理范式、社会文化范式和生态范式。认知心理范式和社会文化范式下的网络互动研究的分歧导致了网络互动研究理论兴趣、方法、重点、取向等方面发展的失衡。混合研究方法把二者有机融合,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为网络互动生态范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生态范式超越了认知心理范式、社会文化范式之辩,契合了网络互动研究的发展趋势,必将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Dooly, M., & O'Dowd, R.ResearchingOnlineForeignLanguageInteractionandExchange:Theories,Methods,andChallenges[M].New York: Peter Lang, 2012.
[2]Li, Jinrong. The Effects of Synchronous Text-Base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as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2 and Academic Literacy: A Mixed Methods Study [D]. Am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12.
[3]Darhower, M. The Role of Linguistic Affordance in Telecollaborative Chat [J]. CALICO Journal, 2008 (1): 48-69.
[4]Hampel, R. & U. Stickler. The Use of Videoconferencing to Support Multimodal Interaction in an Online Language Classroom [J]. ReCALL, 2012(24): 116-137.
[5]Sockett, G. & T. Denyze. Beyond Learner Autonomy: a Dynamic Systems View of the Informal Learning of English in Virtual Online Communities [J]. ReCALL, 2012(24): 138-151.
[6]Chen, Hsin-I. Social Networking, Socializ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ntities and Literacies [D].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2.
[7]Lamy, Marie-No?lle & K. Zourou.New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Environments:SocialNetworkingforLanguageEducation[M]. Basingstoke, GBR: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8]Park, Minju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Intercultural Telecollaborative Learning between Korean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earners of Korean [D].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14.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Development of Online Interaction Research in SLA Abroad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Wu Shuj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mobile and big data era, online interaction has become a focused area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owever, research on online interaction paradigm is changing,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ognitive orientation and sociological orientation is bound to affect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SLA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methodology and common areas of the two kinds of paradigms,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paradigms to solve the incommensurability, and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interaction research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online interaction research.
Key words:online interaction; ecology; SLA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3-0076-3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2CWJZ05);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编号:J14WD13)。
作者简介:武书敬,副教授,滨州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