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东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裴 东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2)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既不等同于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和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大相径庭。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和构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以“演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音乐作品为核心”开展教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作品、舞台”三位一体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教学改革;模式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专业的歌唱演员或演奏员,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普通的音乐艺术工作者。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一书对高等职业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掌握音乐表演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培训、辅导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艺术演出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以及基层文化馆站、社会文化培训机构,从事音乐表演、文艺活动组织与策划、艺术辅导和社会培训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也就是说,这种普通的音乐艺术工作者,既要掌握演唱或演奏乐器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能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机构胜任教学,还能组织或策划一些文艺演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际上是师范类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是学校的音乐教师,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则是专业演出团体的歌唱演员或演奏员,他们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因此,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素养上比不上高师,在专业水平上又比不过音乐学院。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就是应该凭借自己在校期间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成为一个能够解决自己生存的人。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但是,多年来,高职院校却一直都是在夹缝中生存。这一现象最集中的表现是,每年的高考第一批录取的是一本,第二批是二本,以此类推,高职高专则是最后一批录取。虽然“高职高专”一词的高专排在高职的前边,但是高专却在高职前边进行录取。因此,最后一批录取的总是高职院校。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的纪宝成认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他还认为,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2]种种现象表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不服输的音乐教师才会觉得,我们是高职院校,别人看不起我们,我们自己可不能自怨自艾。通过努力,我们照样能够像本科院校一样培养出优秀的音乐教师或高水平的歌唱家或演奏家。因此,这就偏离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目标——合格的音乐艺术工作者。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必然要求,但是,面向市场和面对学生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协调的倾向。[3]鉴于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所处的尴尬地位,笔者认为,要想突破世俗的眼光,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就业着想、为学生的生存着想,让学生毕业后通过自己所学的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说到底,能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才是我们所有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任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高端科技需要高学历技术专家和人才,更多的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技师和服务于百姓、社区,旨在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的一线艺术人才也备受青睐。为了追求高学历所带来的丰厚经济物质基础,近些年来,中国的考研大军浩浩荡荡地挤在后学历的跑道上,这其中固然有很多真才实学的人,但是那些高分低能的高学历者也不乏其人。因此,社会上屡屡出现高学历者就业难,博士、硕士就业不如学士,学士就业不敌高职等现象。因此,为了学生的就业与生存,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要求,把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生未来的发展。
自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工学结合”为主题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引导下,理工类的职业院校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与“项目化教学”。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音乐表演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却不能等同于理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工学结合”确实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一线生产者,高级技术工人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培养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音乐表演专业的工厂是舞台,而在舞台上的核心工作则是“演”,即:表演。所以,基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演学结合”。“演”与“工”相对,“工学结合”要求学生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而“演学结合”则要求学生要在“学中演,演中学”。由此,理工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与音乐表演专业的“演学结合”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共同担负起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使命与任务。
近年来,由理工科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课堂教学的革新运动。为了改革音乐表演专业中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在探索对音乐表演专业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论证与讨论,我们将《声乐》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力求通过声乐课程的改革,逐步辐射至钢琴、器乐合奏等专业技巧课程的改革。声乐课过去一直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传统教学法,甚至套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完全实施“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个别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训练科学的发声、呼吸、共鸣、吐字等基本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本来在入学的时候,演唱水平就不高,舞台表演的意识就不强,所以花大量的时间训练这些抽象的演唱技巧,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就是,训练难度大,学生领悟力不强,导致一学期下来,根本就演唱不了几首歌曲,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也累,还感觉没学到东西。
为了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次专题讨论和论证,我们确立了“基于声乐作品演唱的项目化教学”,也就是作品教学法,以“声乐作品演唱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了解作品,用经典声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听这些优美的音乐作品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更想能够亲自演唱。因此,在音乐作品的任务驱动下,在教学生学习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将学习演唱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发声、呼吸、共鸣、吐字等基本技巧贯穿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快学会学唱一首歌曲,同时也能掌握演唱一首歌所需的基本技巧。在教学方法上,首先采用声乐大课和声乐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在大课中解决发声、呼吸、共鸣、吐字等基本技巧。在声乐小课中,以作品为核心进行各种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项目化驱动。此外,还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舞台表演、集中评议、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在课程内容和体系构建中,注重实用、够用的原则,大胆删减、整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根据学生入校的实际水平,对那些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和声学》等大量地进行删减或整合,增设和开发对学生就业与发展用的实用性课程如:《表演与台词》、《音乐制作与录音》等。通过大课与小课相结合,舞台与课堂结合、学习与演出相结合,激发了同学们演唱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演唱水平。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年来,我们提出了“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即:在课堂上学习音乐作品,在舞台上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演出音乐作品。“课堂、作品、舞台”有机统一,就可以充分体现艺术和职业教育特点的有效结合。同时,把舞台演出计划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进行舞台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演出计划确定作品和课堂训练内容,课堂教学任务就是要演出的节目和作品,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再是传统的考场,而是社会演出的舞台,这也就体现了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检验了教学效果和学习的质量,同时训练了演出意识、表演意识、与观众交流的感受。这些舞台演出的实战经验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水平,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技术,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我们在艺术实践教学改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是制度化,要求音乐表演专业每个方向的班级每周必须要进行专业汇报,专业汇报由学生自己组织,同时由专业老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二是系列化,将艺术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声乐、器乐、通俗演唱、midi音乐等进行分类,汇报时,邀请相关专业的专业老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到场观摩,指出汇报的成绩和不足,并给出意见和建议;三是主题化,按照艺术实践活动的类别确定不同的主题,如声乐汇报的红色经典、民乐汇报的江南丝竹、流行音乐的校园民谣、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现代风等等。四是市场化,将校园的舞台搬到校外,成立艺术团,艺术团的成员由音乐系师生共同组成,同时进行外联,通过企业赞助寻求演出市场,组织艺术团成员进社区,进广场,进乡村,让同学们在室外进行演出,积累室外演出经验。例如,我们曾和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高雅艺术进景区周末系列音乐会。每周末晚在沙澧河沿岸组织雅俗共赏的文艺演出,让广大市民共享沙澧河开发建设成果。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我院艺术团共举办了十余场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J].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4.
[2]李建平.纪宝成.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J].中国青年报,2013-04-15.
[3]关远见.直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思索[M].北京:线装书局, 2006:31.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8-01
裴东(1972-),男,河南光山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及器乐教学。
J69
A
1673-2219(2016)12-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