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与“文”堕化之原因及反思

2016-03-07 07:57
关键词:图文话语文字

房 存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图”与“文”堕化之原因及反思

房存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图”与“文”是人类从古至今最为熟知和常用的两种符号与媒介,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图文相较于传统的图文产生了一定的堕化。对于文字而言,“读图时代”的来临以及现代科技信息传媒的侵扰,让语词的空间受到了挤压与冲撞;就图像来看,以传统书刊插画与现代书刊配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图的堕化现状。将分别分析图文堕化的原因,就图文如何反堕化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图像;文字;媒介;堕化

“图”与“文”是人类符号的两翼,是人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的最为基本、重要的媒介,也是叙事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纵览传统的图与文,我们可以发现,因其精工细作,亲力亲为的创作方式,传统图文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创作者虔诚的表达,也使其带上了肃穆严谨的光环。但是到了今天,随着高科技媒介的不断发展和它们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图”与“文”较之以往,虽然数量上呈繁荣之势,但质量上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堕化”。这里所谓的“堕化”指的是一种倾向,主要针对的是如今图文的粗制滥造,能指与所指相分离的狂欢化表达,懈怠的构思创作,机械化、模式化的批量生产方式,唯利是图的价值追求以及流于庸俗等现象。

一  “图”与“文”堕化之表现

当今,随着“快餐式”阅读的流行,书籍刊物的图文排版也都会直接影响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再加之影视传媒业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不得不降低自我身份,进行调整。当代有些作家在撰文时有意识地进行改编,增加画面感,设置一些生硬的情节,谄媚影视传媒的要求和口味,从而丢失了本身的艺术品质追求。更为明显的就是网络文学的兴盛,一些网络写手整日制造着无意义的垃圾文字,以字数和点击率为尚,这些文字难以经过岁月的淘洗。“文”的堕化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通讯与网络工具的兴盛表现得愈发明显,以流行当世的“微信”与“微博”为例,这两种与现代国人息息相关,尤其深受年轻人青睐的交际媒介正无节制地“解构”着文字和语言。

如今,微博与微信已经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年轻人聚会时,面对面的朋友竟然要通过朋友圈进行互动。人们发状态会不自觉地配图,然后发表一枚短小精悍的“叙事作品”,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甚至还有启示或是感想,虽然每个人都能在公共网络平台中表达自己,但这真的促进了叙事的进步吗?当然不是,这样的精简反而是叙事的堕落,如此叙事就没有深度与美感,只剩下如流水账般的侃侃而谈。现代社会一直在质疑为什么出现不了第二部《红楼梦》。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可谓字字心血,十年磨一剑,所以成就了不朽之经典。而这个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与浮躁的风气,使创作者很难耐下心创作,就连所谓的讲故事都在偷工减料,只留下个空壳骨架,没有血肉去填充。八十年代以及之前成长起来的人们可能没有过多地受此影响,还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好作品的把关以及创作。而九十年代以来出生的年轻人们受到现代科技媒介的疯狂洗礼,会不会将“简之又简”定格为自己创作方式上的追求,会不会几十年后的作品就是上万条微博的状态打包起来,装订成册,然后贴上“堪称与《论语》媲美的时代语录体之经典”的噱头?如果真是这样,那文学面临的危机是史无前例的了。微信、微博这样的网络交际平台虽然带给了我们许多便利,但是对其过分依赖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尼尔·波兹曼曾提出过“技术垄断”这一概念,“技术垄断”指的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所谓的技术,技术一旦垄断文化,文化和文化生活就失去了自主性,发展和转型完全被技术所掌控”,[1]而在诸多问题之中,文字语言的堕化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我们再来看“图”的现状。“图”是一种以其构图、线条、色彩、情调及其所欲表达的文化情境来呈现意义的符号,它的特点就是直观性、暗示性和进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现代配图在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适应了消费需求,其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性,表达的个性,以及大小繁简可变的适应性,手段高超的技术性以及消费性都是其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现代图的繁荣遮蔽了其背后的隐忧,那就是其传统优势的消弭。就以表达情感来说,如果抛弃其他形式而以图像来表达的话,现代人多会使用简单的、随意的、套用模版的制图方式做一张电子贺卡或是图片,从布局上没有多少刻意,选取的内容上也是随意拾来,不求讲究的,这样的表达可以开心一时,但经岁月沉淀就没有过多的纪念价值与感动之念了。再看看过去人们如何用图像表达情意,便可知其中的差距了。以鲁迅与许广平为例,鲁迅曾手绘《刺猬撑伞图》向许广平以示爱意。这幅图的刺猬和雨天之伞是有深意的。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寓所院子里逮到两只刺猬,许广平非常喜欢挑逗它们,后来不慎两只刺猬逃脱了,许广平对此也非常惋惜,伤心了好一阵。此后的一个雨天许广平撑伞特意来探望鲁迅,令鲁迅十分感动,于是鲁迅在后来的信件中,附上了这一张图:一只小刺猬神气洋洋地撑着伞走路。这幅图是鲁迅先生一笔一划所作,在时间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在情感表达上也是非常用心的。在爱情这样难以言说的幽深领域,鲁迅先生借着这幅亲手绘制的图像表达了对许广平浓浓的爱意,而现在图像则少了这份含义,这份人情味了。

由于复制技术的采用,绘画的创作变成了图像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这是图在数量与色彩的黄金期,却是图质量和意境的冰河期。要证明这点,可以拿传统书刊的配图插画与现代书刊进行比较从而得见。文学图志学中有“立象尽意”的说法,“考验着配置图文的恰当程度,要使图的使用恰得其所、尽其功能,能够开口说话,而且说出一般的文字表达难以说透的话”,[2]从而使图像和文字叙述浑然一体,配合得更为默契。回顾过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配图便更受欢迎,更深入人心,成为不朽之经典。就比如《聊斋志异》这部中国文言小说,其插图版的出现与盛行不仅开启了《聊斋志异》全新的图像传播时代,而且为这部巨著的大众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振铎撰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首次附入插图,封面精致,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当然最要提及的一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他对图尤为热心,还亲自编过不少的图集,甚至自己手绘插图,比如说在《朝花夕拾·后序》里他还手绘饶有风趣的无常持破扇舞蹈图。鲁迅对书籍中图文并茂的传统甚为赞赏,还特别突出插画能“补文字之所不及”的作用,指出把插图抽离出来以后,也就成了独立的连环图画,可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可见过去插图之精致,完全可以不依赖文字而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现代刊文里那些插图配画很难达到的高度了。而当今刊文的配图插画很少会去请名家进行很细致的手绘或是针绣,多是机械的复制、拼贴以及数字的生成,使得图像丧失了传统绘图的光韵。在这样一个图像漫天飞舞,如枪林弹雨般袭来的空间里,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渴望留出审美的休耕地,视觉的禁渔期。

二  “图文”的堕化之因

如今,当你走进城市的地铁里,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举着手机或是其他各式通讯工具汲取着信息,而很少有人捧着书或是报纸在阅读,人们对手写文字甚至印刷的纸媒的态度越来越冷淡,所以著名学者穆尔进行了这样的思考:“有可能——我甚至认为完全可能——纸质的书籍会像纸草卷一样,大量地从我们的文化中消失,而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书籍,则会在电子环境中存活下来,比如说,作为一种电子书籍而存在。”[3]穆尔的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他的预测在当今社会已经初现端倪,俨然有了星火燎原之势。科技传媒、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由文字书写甚至印刷的纸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图的泛滥,“文”的生存空间被“图”大范围侵占。在文字或语言未被发明普及之前,图像一直是表情达意界的君主,而如今它的强势归来,只不过是想重新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皇冠,这一点,也正好契合了利奥塔对图文权力更替的观点,他想从话语与图像这一组二元对立中,解放长期被困于牢笼,不断被贬抑的“图”,从而对抗在传统上具有话语霸权的“文”。在《话语·图像》一书中利奥塔不仅仅是在倡导图像优于话语,或所见优于所言,它同时也在从事一项解构事业。利奥塔希望使图像进入到话语之中并影响话语,并且发展出一种绘图式的写作模式。如今,利奥塔为之努力的事业越来越接近实现,图文之争中,图已经开始占据上风。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我们先将现代科技媒介的发展“悬置”起来,而从图文本身的优势劣势出发进行分析。

日本学者浜田正秀把形象(图)和语言(文)视为“两种精神武器”,他将“图”叫做一种“形象的精神武器”,他指出“形象作为一种记忆积累起来,加以改造、加工、综合,使之有可能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代理体验。……在一个概念里面有好几个形象,但即便使用好几个概念也不能充分地说明一个形象。”[4]可见,语言是一种精到的提炼,而图像则是一种综合的呈现。一幅图可以引发多种阐释和感受,所以,图画总是比语句更概括,更复杂。图画以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浓缩了的方式传输现实状况,因而它让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模糊不清,然而这并不耽误它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它所抛射的信息能量比语言更为巨大,这还不包括它更为直观,更易识记等优点,所以德国艺术评论家瓦尔特·舒里安这样评价图像:“大自然的多样化是更容易安排在图画里而不是在话语里的。当然,话语在信息传输时表达得清晰、有目的指向;然后多样性在话语里更容易失去。……话语有可能比图画真实或更真实,但是,同被现实性大大净化了的话语比较起来,图画中包含的观点具有更丰富的色彩、更丰富的内容,也更鲜艳夺目。”[5]显然在舒里安看来,图像比话语更丰富,更具魅力。现代人总是渴望高效率地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图”较之“文”,直观、丰富、易记的特点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需求。与此同时,现代图像复制技术的流行促成了图像泛滥繁盛的景象,再加上现代科技媒介的发展助力,于是现代人对话语和文字渐渐淡漠,“文”遭致如此冷遇。

而“图”的堕化其实是它在极盛期下忘乎所以的自我迷失。“图”固然首先应满足视觉快感,但是在今天,图更多地是为消费和娱乐而服务,狂欢、搞怪、轻浮,甚至色情、暴力的图像大量地占据市场,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例如中国第一本公开的纯男性杂志《男人装》,因为面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男性朋友,所以总是以性感美女的照片作为封面、插图,甚至创造了中国杂志的最高禁忌尺度。如果说《男人装》的图片还是在艺术尺度内的,那么当今许多网站、链接为了博取点击率,大胆贴入猎奇、色情的图片夺人眼球。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如今几乎所有艺术品都可谓处于不断的复制循环的危险之中,丧失了其在时间与空间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传播媒介的普及,制图技术的进步,使图片的复制、拼贴、合成变得容易,对图片的原创性要求降低,图片丧失了精雕细琢的艺术系。传统图像的产出低,传播慢,受众面窄,图像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被大众所珍视。而现在的大众传媒如广告、海报、网站等对图像的巨大需求量极速增长,图片只好被批量生产,草草敷衍,艺术含量淡化,再加上人们日常审美选择的多样化,为夺人眼球,制造者只好放低身段,让图不断“标新立异”,甚至以庸俗、低俗的特质吸引消费者。

三  “图文”反堕化之策略

如今的图文在相互挤压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双双堕化。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文与图的如此堕化表现在近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反思。

首先,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复苏与发扬传统图文的精魂并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之中。对图,人们开始以复古与怀旧之名去挖掘传统的图像,如汉画石像、敦煌壁画、传统小说插图甚至到老照片;对文,社会慢慢开始重视书写,就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全民关注,是中国为开始修复国人书写能力做出的努力。除此之外,许多中小学开设了书法课程与国文班,这些都旨在唤醒传统“文”的精魂与斗志。创新固然是好,但保留传统的精华同样重要。图与文在这些年一直在向前发展,来不及回头,而如今应该让它们回顾往昔,重拾经典,袭承精华,如此才能历久弥新。

再者,科技传媒要具备文化担当和责任意识。科技传媒不应一味地追求简便快捷从而使得传统的图文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科技只是一种辅助人类更好生活的物质工具,而文化是人类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我们现在发达的科技与传媒应该要更好地为文化服务,为文化感染熏陶人们的情操助力,而不是去弱化文化的力量。所以科技传媒要懂得保留优秀的,本质的东西再进行科技革新,做到文化与科技的和谐相处,电子产品、各种传媒可以多引导鼓励回归优良的传统,比如可以对手写输入进行适当奖励,对手绘作品进行宣传鼓励,从而引导社会风气,加强人们对亲手写亲自画的兴趣。总之,人是媒介的尺度,人们正确的主观能动可以引导媒介的健康发展。

最后,使图文能发挥各自优势,且互相补充,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也是图文反堕化的一大关键。米歇尔认为语图是为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度,它们之间保持着一个漫长的交流与接触的关系;贺拉斯在探讨诗与画的关系中,喜欢将两者放在一起,他提出了“诗如画”的观点,建立了诗画的姊妹关系,从画中对诗歌创作提出一些要求;身处启蒙运动中的莱辛在其著名的《拉奥孔》中则点出了诗画之间的界限,认为诗歌是时间艺术,因此需要表现,而画是空间艺术,因此需要美;在中国亦是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已融入了中国文人的创作观里。总之,虽然不可否认图文之间还存有竞争与压制关系,但是他们和谐共处、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更要提倡的,图文配合得越巧妙,表达艺术也就越高超。可以说图文如果达到了和谐相处、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那么人类的表情达意就会和谐,从而人类文明就会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1]何红秋.微博热:繁荣背后的隐忧[J].传媒,2013(5).

[2]杨义,中井政喜,张中良.中国现代文学图志[M].北京:三联书店,2009:8.

[3]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4]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M].陈秋峰,杨国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78.

[5]瓦尔特·舒里安.作为经验的艺术[M].罗悌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77.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easons of the Falling of Figure and Text

Fang Cu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China)

"Figure" and "text" are two well-known symbols and media in human society.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figure and text, they are falling to some extent . For text, the advent of "Age of Reading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media intrusion, making word’s space being squeezed and collision, and for figures, we can see the falling of them.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falling of text and picture, and point out ways to solve it.

figure; text; media; falling

房存,在读硕士,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CXS006)。

1672-6758(2016)09-0112-3

I206.7

A

猜你喜欢
图文话语文字
画与理
文字的前世今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