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引导对策

2016-03-07 07:57胡爱玲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素质道德

胡爱玲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引导对策

胡爱玲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道德缺失问题,尤其是校园恶性事件的屡屡发生,不断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要想改善当下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寻找其产生的外在、内在因由,最后提出教育引导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道德素质;道德现状成因;道德引导对策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的指责声此起彼伏,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大学生高智商犯罪成为新一轮热点话题。与此同时,“道德滑坡”“道德底线”等概念的提出不仅让各行各业意识到社会道德的重要性,也隐射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方面的疏漏。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是高校德育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存在问题

1.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流状况。

大学生是社会各阶层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因而大学生道德素质决定着社会道德发展趋向。总体来说,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积极向上的。尽管各种外来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坚定个人立场,认清理想目标。在社会奉献方面,大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义务献血、无偿支教、志愿者服务、向“雷锋”学习及发起募捐活动上,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德行。

2.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大学生道德主流状况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近年愈演愈烈的校园恶性事件,到底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出现了哪些漏洞?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1)“知”“行”脱节。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值得肯定的是每位大学生都具有相当完备的道德理论认知,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如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透过这些现象,我们逐渐看到问题的本质——“知”“行”脱节。“知”是道德认知,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行”指个体道德行为表现。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紧密,良好的道德行为必定来源于良好的道德认知,但良好的的道德认知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

知行脱节的类型很多,最主要的是知而不行。即使是众所周知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具体实践中也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体内在评价体系,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如果道德认知不被个体内在情感所认同,甚至相对立,道德认知就难以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2)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

道德要具备一定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被客观评价。通常个体在评判他人道德行为时都能秉持理性看法,如网上掀起的对“复旦大学投毒案”中林森浩是否被判为死刑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林森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杀人犯罪,所以必须判为死刑;有些人则认为法律不外乎人情。由此可以看到,不同的价值主体依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就难以对具体的道德行为给予界定。与此同时,当个体面对自身时,道德评价标准会大打折扣,甚至截然相反。如果道德标准双重化,就会失去道德标准的应有之义,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便会混为一谈,如此一来,社会道德秩序将会难以维持,也会阻碍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

(3)功利取向高于道德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渴望独立自主,实现个人价值。然而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腐朽观念的侵蚀,功利取向就是主要表现之一。大学生刚入校园时普遍比较单纯,之后就会形成明显的道德行为分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类学生遭受过主观上认为的不公平待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观念。虽然厌恶,但又不得不妥协,继续融入这样的氛围中。这种观念尤其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有利的交往才会长久持续。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功利取向还体现在入党问题中,本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件光荣神圣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大学生入党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试想,如果高校和事业单位取消应试者“务必是党员”的条件,是否还有为了争夺入党名额针锋相对、频繁“互黑”的现象存在,结果犹未可知。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欠缺的原因很多,要想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状,就要分析问题的存在根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金钱观的扭曲。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道德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攀比、奢靡之风。货币本来只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为了便于交换生活用品的工具,但现在货币却是衡量个人身份、地位和能力的象征符号,甚至在大学校园中也奉行着“有钱好办事”的思想。大学生的“三观”还未形成,对外界社会处于新奇的探索阶段,当接触不良习气时,自身就丧失了分辨能力。“每个大学生内心深处都有道德底线, 只是受社会的诱惑、干扰而变得模糊不清, 底线意识明显弱化。”[1]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与学生原本的道德认知不同,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混乱。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现在还有一些社会人士对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学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把矛头指向学校,认为是学校的教育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古时候就有“家教”“家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具有长久性和终身性。现在有些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正常引导,鼓励孩子要占便宜、不能吃亏。过去“老实憨厚”是优良典范,现在往往被用来挖苦人。家长不注重对孩子善意引导,甚至喜欢孩子“偷奸耍滑”,助长这种利己主义,会让孩子误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做人原则。古人常说“七岁看到老”,小时候的行为习惯很多会保留到长大成人,坏的习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大了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高校德育模式与新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

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信息,甚至比一些老师的知识面还广。如果高校德育模式不进行创新,就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必开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与高校德育关系最直接的一门课程。虽然学校高度重视该课程的教学,但教育的实效性不容乐观。“低效性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2]消极的课堂心态会极大降低学生对于道德的重视程度。

4. 网络信息泛滥带来的消极影响。

当下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网络密切相关,连正常的社交也基本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互联网信息庞大,无所不包,因此良莠不齐,存在很多腐朽信息。学生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又可以暂时满足内心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从网络上看到的信息内化为个体的认知。如今,网络道德也成为国家网络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5.大学生自身道德水平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道德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大学时期正处于后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个体发展的阶段和层次不一样,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对一些道德问题上大学生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却不具备全面分析和科学辨别的能力,在遇到诸多道德问题时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评判。”[3]在心理学上,大学阶段被称为孩子的“第二次断乳期”,正是个体学会独立发展的转折期。当传统的道德认知与现有的生活体验发生偏离时,个体为了获得大众的认同,往往就会随波逐流,最终导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 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缺陷的引导对策

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状是高校德育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提高思想道德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理应担当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高校思想道德理论课应在承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展开,增加新的内容,确保大学的思修课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大学应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殿堂,授课老师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错误观念要能够运用强有力的论据或实例加以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态度,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不仅不能改变对方观念,还会产生对立情绪。大学的道德理论学习不是要学生一味顺服,而是培养学生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能够遵循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在坚持“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追求“道德高标”。

2. 构建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

高校有定期的学业水平考察,却鲜少有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的调查。大学生是否能够“成才”“成人”,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制定系统的道德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机构随意编排,而是能够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道德评价准则,还要考虑到特殊情况的特殊标准。其次,道德评价应该包括自评与他评。高校辅导员需要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小矛盾,这样也能避免互评中的主观情绪。对于那些道德行为得到普遍好评的学生,学校要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在各项评奖评优中也要把个体道德素质作为参考标准之一。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为了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这样的榜样是学生能够“看的见”“摸得着”的实例,具备高度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依靠‘道德典型’或榜样人物, 虽然不足以保证个人的道德践行, 却可以为个人的道德践行提供一种社会认可或嘉许的行为的选择。”[4]

3.发挥新媒体的道德宣传力量。

尽管网络中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但我们依然要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力求在网络时代为高校大学生创建一个道德学习与成长的公众平台。新媒体道德教育有利于“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将教育内容数字化、形象化地展现在新媒体空间里,吸引学生参与并在参与中受教育。”[5]我们把 “线下”的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要求转化为“线上”的道德理论认知,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能耳濡目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会潜意识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表现。

4.建立“心理咨询”或“思想咨商”工作处。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又迫切希望独立,极力寻求融入社会的机会,难免会产生很多认知上的误区。学生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容易走向极端,引发恶性事件。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相关部门,如“心理咨询”处或“思想咨商”工作室。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心理疾患和思想障碍。这样一来,每一次的咨询过程就等于一次实践教学过程,且“一对一”的教学手段也有利于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自主鉴别“何谓善恶,何谓美丑”,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

结论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现状是国家、社会和高校都需要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更是关乎我国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对于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缺失,我们务必要提高监督意识,加大道德教育力度,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为目标,促进高校良好的道德风气,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1]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6):39.

[2]吴先伍.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2):10.

[3]王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3:35.

[4]何艳.试谈“道德高标”及其意义[J]. 教育导刊,2007(5):26.

[5]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126.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alysis of Moral Statu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Hu Aili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2,China)

Colleg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on the whole show a positive and healthy trend. but there are problems lack of morality, especially the campus malignant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 we have to analyz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 of moral problems and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moral life outlook and values.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tatus; moral guidance

胡爱玲,硕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5D04);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5cxsj078)。

1672-6758(2016)09-0008-3

G641

A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素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