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旭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互联网+”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理论必然与实践路径
谭晓旭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621010)
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构建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话语体系、传播平台和环境氛围。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与中国人民共命运、与时代潮流同发展的科学理论,更是不同时代人们求解放、谋发展、共进步的思想武器,其以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深深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只有融入中国亿万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于人民群众的日常话语中,进而转化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真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闪耀真理的光芒。
理论来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过程都必然表现为人们长期的、丰富的实践过程,都是对人们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与理论升华。同时人们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实现其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其必然离不开现实生活。
1.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民族革命建设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场域下,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对人民群众进行价值信仰教育。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无产阶级的生活实际,观察贫苦工人的家庭生活、经济收入与政治地位,了解工人阶级政治经济的诉求与需要,并在参与与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观点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并最终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在生活中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态过程。1927年,毛泽东同志深入湖南省的长沙、湘潭、湘乡、醴陵、衡山等五县,考察农民运动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供了解决和对待农民问题的理论依据。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1]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党工作方法的精辟总结,也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品格的高度归纳。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毛泽东思想抑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具有关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利益诉求、思想动态、未来愿景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理论特点,并且具备始终将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解决和满足中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实践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树立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思维,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从根本上关心群众生活,关注个体发展,关怀民生改善,才能为群众所拥护,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
“‘互联网+’的实质是实体世界与互联网世界如何接轨、融合和进化,并由此产生新的‘互联网文明’”。[2]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着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话语体系、传媒媒体和环境氛围的网络化构建。
1.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话语体系的网络化构建。
话语是人们陈述事情、交流观点、表达好恶的传播介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规模呈几何式增长。“想理论只有借助一定的话语体系才能得以表达和传播。”[3]联网成为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网民在运用互联网载体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区别于传统语言的、具有鲜明网络特点的话语体系,即网络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不仅是网民的交流沟通工具,更是一种具有亚文化色彩的文化现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在互联网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必须正确把握网民的特点,了解网络语言的独特风格,构建起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化话语体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话语权。
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相比,具有相对鲜明的特点:一是创造性,为提高关注度,吸引眼球,网民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创造一些令人新奇的词汇,例如网络热词“萌萌哒”,用于形容自己可爱的形象。二是简洁性,互联网时代是快节奏的社会形态,网民在使用语言时尤其注重表达的简洁性,例如网络词汇 “网红”即网络红人,指代因某个事件或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广泛关注后迅速走红的人。三是风趣性,例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多用来形容较为奇葩的事件或者行为,用于调侃或者自嘲。
在互联网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话语困境凸显,出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错位。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必须实现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体系。教育者在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网络化语言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原则的迎合网民的喜好,完全无条件的迎合生活世界。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网络化的话语体系,其根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其根本目的是使用生活化、网络化语言生动活波地解释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在对生活的感悟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二是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活化、网络话语体系。贴近现实生活、符合互联网表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形式要件。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网络化话语体系应当结合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传统风格,融入时代发展的表达创新,形成既简单大方又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例如“习大大”“彭麻麻”等网络话语,既符合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的风格,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吸引力,让网民倍感亲切,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承载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网民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专有网络词汇。
2.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传播媒体的网络化构建。
作为人们情感交流、事件陈述的话语体系,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传播。相对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对“日常生活影响深远的当属媒介话语,电子媒介以其快速、简单的优势,超越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成为新兴的传播和交流方式。”[5]例如传统社会的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愈加发达,媒体传播平台的种类不断丰富。“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海量性、快捷性、无界性和多点互动性的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也大大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空间载体与传播渠道。因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主动占领、开辟移动互联网教育载体。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的网络平台,重点在于突出“生活化”。第一,要构建一支新媒体人才队伍。发挥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教育的作用,其关键在人。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媒体管理者的理论素养与新媒体素养是实现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有效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随时了解和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第二,要不断优化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应用新媒体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新媒体内容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时,必须重视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原创性与时效性,深入分析网民上网的动机,了解其精神需要与喜爱偏好,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体系到传播教育体系的转变,并借助语言风格简洁、风趣的短文、图片和视频实现新媒体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引领网民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第三,美化编排,提升网民的阅读体验。互联网经济是体验经济,网民体验良好与否决定了网民关注度的持续性,并进一步影响新媒体传播的效果。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必须重视并不断提升网民的阅读体验。在内容编排时有策略地调整不同栏目的编排顺序,在版面设计上应当使用专业的图文编辑工具,确保页面美观大方,体现时尚元素,突出青春气息,使用亲民化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环境氛围的网络化构建。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不仅包括现实生活环境,而且涵盖虚拟网络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具有复杂多样、动态多变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正向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者与传播者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环境氛围的营造,必须充分调动和积极发挥网络环境的积极因素,必须坚决抑制与不断降低网络环境的消极因素。第一,做好加法,增进互联网平台的马克思主义正能量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人类进入“眼球经济”时代,即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人们所能关注的信息具有有限性。互联网传播平台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信息的比例将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具有正确导向的社会正能量信息的总量越大,人们所能接触到社会正能量信息的几率也就越大。因此,应当积极鼓励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大批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在数量上提升社会正能量信息的比例。优秀的网络文化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其精神内核,发挥文化产品的价值引领,应当突出受教育者的鲜明特点,符合其精神需求,增强文化认同感,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具有互联网思维,引领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传播。第二,做好减法,坚决抵制违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低俗网络文化以及来自国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性、侵略性的网络产品。一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培养数据思维,抓好数据分析,即时甄别网络信息的属性,及时掌握网络信息的传播动态,不断提高互联网治理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服务性,做好互联网平台的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管理模式,破除政府单一管制模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治理互联网的多主体机制,各参与与治理主体扬长避短,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秩序;三是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合理划分互联网治理主体与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监管,强化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营造清朗绿色的互联网公共空间。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是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与教训的高度凝练与理论升华,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只有以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具有时代性的传播媒体,营造健康有序的传播环境,及时关注社会生活,理直气壮地回应人们群众遇到的生活问题,增强生活解读能力,在理论上和现实上说服群众,获得群众认可,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感染力、吸引力,真正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的需要,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陈东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9.
[5]吴学琴. 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建设[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
Class No.:D61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Marx's Lif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Inevitable Theory and Practice Path
Tan Xiaox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China)
Living of Marxism is the proper meaning to spread Marx's values and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to promote Marx's life education must establish Internet plus thinking, constructing life oriented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the Marx doctrine conforms to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Internet plus; living of Marxism; practice path
谭晓旭,在读硕士,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与思考”(CJS14-054)、2015年度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以四川省高校为例”(15sxb12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6)09-0036-3
D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