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与扭曲: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萨勒姆的女巫》中艾比盖尔

2016-03-07 02:31:17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艾比勒姆盖尔

乔 姝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误解与扭曲: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萨勒姆的女巫》中艾比盖尔

乔姝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萨勒姆的女巫》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在一个小镇上关于女巫的一系列悲剧事件,试从伦理结和伦理环境的角度对艾比盖尔进行分析。从伦理结的角度可知艾比盖尔的伦理选择所促成的伦理矛盾推动了整个戏剧的发展,也成为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艾比盖尔的伦理选择,就伦理环境的社会性和宗教性而言,将从作者预设的创作时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宗教伦理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可知艾比盖尔的悲剧不仅是她本人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是共时和历时双重伦理环境下的悲剧。

萨勒姆的女巫;伦理结;伦理环境

《萨勒姆的女巫》讲述在一个名叫萨勒姆镇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关于女巫审判的事件。故事的女主人公——艾比盖尔是普罗克托曾经的雇佣,因和他发生通奸关系而被解雇。在过去的研究中,既有从戏剧主题的角度来解读,认为这部戏剧是一出借古喻今的社会问题剧,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传统悲剧特征的现代悲剧。[1]也有从生态批评等角度进行解读的。这篇文章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主人公艾比盖尔进行解读。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者聂珍钊教授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界,几乎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一统天下。但是我们在享受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在文学批评领域留下的遗憾。[2]在国外学者看来,21世纪的前十年里,后现代主义的衰弱为知识分子重新解读伦理批评赢得了空间。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它更需要一种坦诚的伦理的不偏不倚的话语立场。[3]伦理结在文本中通常表现为伦理矛盾的一种,在文章的叙事结构中伦理线对文章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伦理结则是文章发展的高潮所在。伦理主体在伦理环境下,顺着伦理线发展,遇到伦理结时,解决与之对应的各种伦理矛盾,到达下一个伦理结,如此循环推动文本的发展。当不同的伦理主体面对同样的伦理选择时,不同的伦理身份,不同的伦理环境导致不同的伦理选择。在艾比盖尔看来,她的各种伦理选择以求生为目的,她选择撒谎,她选择诬蔑她人来保全自己,她选择利用人们的宗教信仰来保全自己。从不同的伦理环境、不同的伦理身份对她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这篇文章将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试对艾比盖尔的悲剧性进行分析。

一 伦理结——谎言的推动力量

在这部戏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艾比盖尔的谎言。当黑尔审问蒂图巴看到多少人和魔鬼在一起时,蒂图巴撒谎:“有四个,一共有四个。[4]伴随着谎言的开始,戏剧开始进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艾比盖尔对帕里斯撒谎:“我看见萨娜·古德与魔共舞”。[4]谎言成为了艾比盖尔的主要性格特点。戏剧的开始,作者交代了故事悲剧发生的第一个伦理结: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的通奸关系。作者通过这第一个预设伦理结开始逐步推动故事的发展。伦理结是文学作品结构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5]文学文本中的伦理结被伦理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文本的整体伦理结构。[5]伦理结是一种伦理矛盾,伦理矛盾是伦理结的来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文学文本中,伦理矛盾则是促进伦理结形成和推动伦理线发展的动力。在这部戏剧中有两个主要的伦理结,第一个是作者本人预设的伦理结,即艾比盖尔的与普罗克托的通奸关系;第二个则是关于到底谁是女巫的疑问。若没有这两个主要的伦理结,戏剧无法继续深入发展。以第一个伦理结为契机,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本该是员工和雇主的伦理身份,然而乱伦的伦理矛盾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第一幕贝蒂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对艾比盖尔是恐惧的,贝蒂对艾比盖尔说:“你饮血了!”艾比盖尔对贝蒂说:“贝蒂,我希望你永远别再说了”。贝蒂此时吐露:“你希望通过巫术来杀死普罗克托的太太,你希望杀死她”。[4]这里,第一个预设的伦理结清晰的呈现给读者: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的主顾关系,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的通奸关系,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之妻的关系。第一个伦理矛盾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线。通奸关系、爱情和欲望,巫术和求生存形成了第一个伦理矛盾,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的不正常的通奸关系将整个文章的主题引出来:爱和信仰。为了爱情,艾比盖尔直接、间接的导致了一系列的伦理结,最终促成了伦理悲剧的形成;为了爱情,伊丽莎白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她在神圣的审判庭上作伪证;为了信仰,伊丽莎白宽恕并理解了将被执行绞刑的普罗克托。艾比盖尔为了解决第一个伦理矛盾,在林中实施了巫术从而导致了文本中第二个主要的伦理结——到底谁是“女巫”。

在关于谁是“女巫”的指认中,当贝蒂卧床不起,村中关于女巫的谣言四起。第一个产生怀疑的是帕里斯,艾比盖尔试图说服帕里斯“叔叔,我们承认确实在林中起舞;但是,他们说我们被巫术反噬,贝蒂并没有被巫术反噬。”[4]此时,帕里斯已经对艾比盖尔怀疑,但是,除去牧师和教民的伦理身份,他们也是叔侄关系,由于尚存亲情的缘故,艾比盖尔能够暂时说服帕里斯相信她没有在林中进行巫术。黑尔牧师审判时,一个女孩于惊恐指证了艾比盖尔,此时艾比盖尔出于自保则指控了黑人奴隶蒂图巴。从横向来看,伦理线通过将伦理结串联起来,构成了故事的发展脉络。谎言作为伦理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比盖尔的谎言推动第一个伦理结向前发展,由于错爱,艾比盖尔希望和普罗克托能够永远在一起,于是她在林中实施巫术,被人发现后,为求自保,她撒谎以求继续能够获得生机。正是这个谎言诱发了第二个伦理结的形成——艾比盖尔不是女巫,谁是女巫。谎言促进了伦理结的形成,而伦理结的亟待解决则顺沿着伦理线向前发展,在这条伦理线上,谎言同样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纵向来看,故事的发展,每一个伦理结的形成,伦理线的向前推移,都离不开伦理秩序、伦理身份等引发的伦理矛盾,也证实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伦理结、伦理线中,都有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伦理主体的伦理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艾比盖尔的谎言,掺杂着各种复杂的因素,整个社会背景、艾比盖尔与普罗克托的雇佣关系以及艾比盖尔青春年少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谎言的形成,因此关于艾比盖尔的谎言以及整个悲剧的发展则是艾比盖尔本人伦理选择进而激发各种伦理结的结果。

二 宗教伦理环境——信仰的驱使

如果谎言是整个剧情发展的需要,那么信仰就是这部戏剧的舞台氛围。从普罗克托被执行绞刑时,与其他受刑之人共诵《圣经》,可看出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力量。作为一名基督教徒,艾比盖尔信仰上帝并利用了人们的虔诚。在文学史上,有部类似作品——霍桑的《红字》。小说中海斯特由于丈夫久出未归,与人通奸,一直到行刑前都拒绝说出通奸之人的名字,最终用自己的善良感动社会。巧合的是,霍桑正是出生在马塞诸塞这块土地,他的祖辈也曾参与过萨勒姆女巫事件。《萨勒姆的女巫》与《红字》前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后者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相隔了一个世纪的呼应。在《红字》中关于海斯特的解读,传统的有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从海斯特最后最终由欧洲返回美国这种行为作为前提进行解读。从道德主题来看,主人公海斯特尽管是个罪孽深重的犯了通奸罪的人,但是她心地善良,对爱执着,敢于争取人生权利和个人自由,令人钦佩和同情。她敢爱敢恨, 坦诚开朗, 不隐藏自身的过错。[6]从整个小说来看,它的舞台氛围同样是宗教的笼罩,人们有着相同的伦理身份——基督教徒。因此从基督教的角度进行解读,无论主题、人物刻画、叙事声音还是对清教社会,作品中多处折射出来《圣经》中基督教伦理对人们的影响。[7]

《圣经》中,圣主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淫念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8]耶稣的这段话除了看出基督教徒对奸淫的态度,也可看出他们对待犯错之人的态度,只要错了必受惩戒,一个人的牺牲救赎整个人类,就如耶稣的救赎一样。在第一幕艾比盖尔和普罗克托见面时,普罗克托对艾比说“艾比,也许我偶尔会想起你,但是我若再触碰你,我将会砍去我触碰你的双手,并且把这种想要触碰你的淫念彻底从脑海剔除。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艾比。”[4]这句话既表明了对艾比盖尔的今后的态度,也是一个符合基督教徒伦理身份的体现。艾比盖尔一旦承认罪行,等着她的将是绞刑,出于求生的目的,她不会选择死;倘若她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周遭的村民将会成为替罪羔羊。从戏剧的结局可知她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也成为悲剧的直接导火索。基督教徒的伦理身份束缚着艾比盖尔的伦理选择,也同样束缚着她的内心,在青春年少的花样年华,她渴望爱和被爱,不愿认罪的内心同样驱使着她做出有悖她伦理身份的选择。伦理身份受到伦理环境的影响,作为基督教徒,《圣经》是他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书中的教条也成为他们的信仰。艾比盖尔的基督教徒伦理身份也成为了她最终悲剧的导火索之一,巫术是基督教的禁忌,艾比盖尔为了追寻爱情,在森林中进行巫术;《圣经 》告诫它的信徒要自律,不可做有违《圣经》的举动,艾比盖尔在犯下错误之后,不仅没有忏悔反而愈发的将一段错爱继续发展,通奸、诬蔑甚至为求自保而牺牲了他人的生命,她所做出的这一系列的伦理选择与她的基督教徒伦理身份背道而驰。艾比盖尔的伦理选择证明了宗教信仰的伦理环境下,个体伦理身份的生存抉择不仅是伦理主体的行为而且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 历史伦理环境——背景的笼罩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文学中的道德现象, 倾向于在历史的客观环境中去分析、理解和阐释文学中的各种道德现象。[9]一些文学评论将《萨勒姆的女巫》与麦卡锡主义结合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欧和亚洲相继出现, 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便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10]在麦卡锡主义的伦理环境下又该如何解读艾比盖尔?麦卡锡主义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国会委员会叫来几个现任和前任美国国务院官员和顾问作证,并验证他们的忠诚度,部门加大了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力度。[10]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对他人指控并定罪。正如戏剧中艾比盖尔对“魔鬼”和巫术的指控。牧师和法官对艾比盖尔和其他一起指控的女孩,没有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推断和判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艾比盖尔的悲剧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共性,一种当时社会的缩影,她的悲剧不仅是伦理选择的后果,同时也是历史环境在作品中的反映。

同时代美国文学史上正是“垮掉的一代”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艾伦金斯堡的《嚎叫》(1955),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1957)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反统治、反政府、反常规,反对当时的文化、文学和道德准则,追求不受约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11]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部分文学作品主题更多的是突出一种反叛传统、反叛宗教统治和向往科学的精神,对于萨勒姆的村民来说,传统就是压迫,宗教就是镇压,只有信仰真理,崇尚科学,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在《萨勒姆的女巫》中,整个宁静的村庄,宗教的迫害一如既往的发生,清教徒的禁欲,各种矛盾在看似和谐的表面下呼之欲出,这个时候艾比盖尔成为了打破传统和常规的导火索。如若没有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如果没有她的一系列动机的推波助澜,也许历史上就没有了《萨勒姆的女巫》,也会弱化这部戏剧的伦理价值:艾比盖尔是历史长河中的个案之一,但是艾比盖尔的悲剧也是必然的,由于种种社会矛盾的累积,即使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萨勒姆审巫案”,终有一天矛盾终将会被激发。艾比盖尔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她敢于冲出这种伦理环境的包围,打破常规,敢于说谎,并且追求自己的爱;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她同样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她的身上,麦卡锡主义尽显无遗,在她的周围,小村庄中的人,麦卡锡主义同样尽显无遗,谎言和猜疑尽显无遗。可见,艾比盖尔的悲剧是必然的。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下,对于艾比盖尔既从历时的角度,也从共时的角度进行解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由于信仰宗教的伦理身份,由于长期以来的宗教压迫,她追求自由;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她是当时历史的产物,麦卡锡主义等伦理环境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她也成为这个伦理环境影响下的产物。通过对艾比盖尔客观的、历史的解读,可知艾比盖尔的悲剧不仅是她自己本人的悲剧,同时也是共时和历时双重伦理环境压迫下导致的悲剧。

[1]汤卫根.论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 [J].外国文学研究,2002(1):102-105.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3]Marshall W. Gregory, Redefining Ethical Criticism: the Old vs. the New [J].The 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2010(4):273-301.

[4]Arthur Miller,The Crucible [M]. New York: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2000.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李世强.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77-79.

[7]苏欲晓.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4):114-120.

[8]圣经 [M]. 香港:香港圣经公会,2006.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2006(2):8-17.

[10]History of the Bureau of Diplomatic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M].North Charleston: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1.

[11]M· H·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Boston:Earl McPeek,1999.

Class No.:I1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ucible Heroine——Abiga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 of Ethical Literary

Qiao Shu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The Crucibl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rthur Miller, and it describes a series of tragedies in a small town because of witch. This paper will interpret the tragic heroine-Abigail from ethical knots and eth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kno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bigail’s ethical selection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drama and also become the key reason of this tragedy. As for Abigail’s ethical selection, the paper will analyze in the view of sociality and religion of ethical environment. The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ocial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igious ethic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summary can be obtained that Abigail’s tragedy is not only herself tragedy but also tragedy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thical environment.

The Crucible; ethical knots; ethical environment

乔姝,在读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2014级。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1672-6758(2016)10-0102-3

I106.4

A

猜你喜欢
艾比勒姆盖尔
在甲板上跳舞的卡勒姆
走丢的车轮奶酪
Directed Dominating Set Problem Studied by Cavity Method:Warning Propag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迷雾中的盖尔玛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盖尔玛 百年老企转战直销
八岁女孩驾车救母
艾比救母
艾比救母
永远严峻的考验: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萨勒姆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