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世勇
(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0)
大陆台湾同义异形词语造词理据差异的文化解释
亢世勇1,2
(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0)
自1949年以后,大陆与台湾处于隔绝状态,现代汉语在海峡两岸应用中经历了各自的发展演变,同义异形词的出现,就反应了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变迁。对大陆、台湾706对同义异形词语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出造词理据的差异,进一步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现在:(1)认知文化心理差异,(2)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3)对待外来文化的差异,(4)地域文化的差异,(5)社会对立导致词汇内部的“二元对立”等。
同义异形词语;造词理据;认知文化心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社会对立
大陆和台湾同义异形词语,即意义大致相同,两岸却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的词语,我们以马重奇、林玉山主编的《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所附的《海峡两岸差异词对照表(选辑)》的706组词语为研究对象*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4-414页。,通过比较,将两岸造词理据差异分为词面义与事物的逼近度不同,关注点不同,选择不同的同义语素(词)造词,传统与现代、书面语与口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缩略与原形的不同,语序颠倒,翻译的差别等7类*亢世勇:《大陆台湾同义异形词造词理据分级》,《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5期。。同一概念,两岸在造词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本文拟从文化学等多个视角阐释造成两岸同义异形词造词理据的差异的原因。
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这就决定了在认知文化心理上有很多共同点,在观察事物抽取特征进行概括时有大致相同的“路径”——都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观察,在抽取事物特征命名时从多个角度入手;都希望词义能够表面化,以达到“望文生义”。但其中也表现出一些差异。
1.认知焦点不同
一个事物、事件会有多维属性,两岸在对事物、事件观察并对其进行命名的时候,关注点不同,造成同一事物、事件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警示筒”与“交通锥”,大陆叫“警示筒”,台湾叫“交通锥”,都注意到了形状,大陆认知结果是“筒”更多关注到内部空心像筒,而台湾认知的结果是“锥”更多关注到外部形体像锥子;台湾“交通”注意到了其使用领域,而大陆的“警示”更多地关注到了其功能。大陆的“壁球”关注球的落点,台湾的“回力球”关注球运动状态;大陆的“避车”关注的是目的,而台湾“闪车”描述的是动作自身;大陆的“博士帽”关注的是寓意,而台湾的“方帽”关注的是形状;大陆的“吃醋”关注的是具体物,其与所表达的意义要经过隐喻而实现,而台湾的“吃味”则直接描述寓意;大陆的“换乘站”是站在乘客的角度说,而台湾的“转运站”是站在运输者的角度说;大陆的“红灯区”关注的是标志,而台湾的“风化区”关注的是涵义;大陆的“经济适用房”关注的房价,而台湾的“国民住宅”关注的是服务对象;大陆的“军龄”关注参军、军人,而台湾的“役龄”关注服兵役;大陆的“焗油”“炝锅”关注行为,而台湾的“护发”“爆香”关注效果、目的。两岸用于造词的关注点不同除了具体的一些差异外,可归纳为五个大的类型,即“抽象-具体”“本体-功能、属性”“行为-结果”“描述角度不同”“认知形状不同”,由这些差异所构成的词语数量排序亦如此,这说明两岸人民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亢世勇:《大陆台湾同义异形词造词理据分级》,《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5期。。
2.词面义与事物的逼近度不同
在观察事物、抽取特征后,选择旧词(语素)造新词时,也都希望所造词语能够直观反映事物的本真,可以“望文生义”;但比较来看,台湾词语的描述比大陆更逼近事物本真,表现得更具体、更精确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选用与事物本身更接近的语素(字)。比如“过动症”与“多动症”中“过”比“多”更精确;“音界号”指明了是语音的分界,比“间隔号”更精确;“菁英”与“精英”中“菁”指精髓、草实,“精”指精明、精华,前者更务实;“奶精”与“咖啡伴侣”,前者指本体、确指,而后者指功用、虚指;“前段班”与“快班”相比,前者实指、确指,后者虚指;“瞬间胶、三秒胶”与“快干胶、速干胶”相比,后者模糊,前者精确,“快干、速干”为属性,“瞬间、三秒”是属性值;“隆乳”与“隆胸”中“乳”与“胸”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指与虚指的关系,前者更贴近事物本真。总体上来看,我们觉得在概括同一事物时大陆词语更多偏向于抽象概括,抽取其属性,具有模糊性,而台湾词语更偏向于抓具体特征,给出事物的属性值,更加准确、精确,更贴近事物本真。
(2)按照生成词库理论的物性结构理论,一个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特征,可从不同维度观察、抽取特征*宋作艳:《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30期。。台湾造词时,观察维度更多一些,从中多抽取事物的一些特征,多选取一个语素来构词,多揭示词义的一个义点,使表义更精确,比如台湾的“资遣费”抽取“资助”“遣散”“费”三个义点,而大陆的“遣散费”只抽取了“遣散”“费”两个特征,显然台湾的“资遣费”比大陆的“遣散费”更逼近事物本真。台湾的“伏地挺身”比大陆的“俯卧撑”关注事物更多一点,更逼近事物本真。
(3)用一个词语表达一个概念,这个词语所用构成成分越多,限制性越强,表示的意义就越精确,比如台湾的“面巾纸”、“拦截卫星”、“少年矫正学校”比大陆的“纸巾”、“反卫星”、“工读学校”选用的构词成分更多一些,表义更精确一些。
两岸同根同源,决定了两岸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但近几十年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轨道不同,使得两岸人民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差异。“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与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在台湾地区要显得完整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在台湾地区也明显要表现突出些。”“海峡彼岸(台湾地区)的中国人自然更多地保存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吴礼权:《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315-316页。表现在词汇上,他们更喜欢使用产生更早的词语、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书面语词语、原形词语(相对于缩略词)。“相比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保留了更多的古语词,还大胆创造出极具古文色彩的新词,使得语言风格更显儒雅别致。”*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如“奴视”“里长”“售罄”“执柯”“舍监”。“台湾地区选用词形,比较重视传统、词源和理据”。“‘必恭必敬’源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台湾)取‘必恭必敬’不取‘毕恭毕敬’,是重视文化传承的表现。”“热中”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上》,而“热衷”出现于现代。“台湾地区以‘热中’为唯一词形,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原则。”*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相反,祖国大陆受到‘五四’运动和后来现代汉语规范政策影响较深,古语词已不多见”*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选择异形词“更倾向于从众从俗”*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对于由于字形发展变化形成的异形词,祖国大陆偏重于用今字,台湾地区则依据传统,有选择地选用古字”*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从我们收集的材料看,同样印证了这些看法。比如“地道”与“道地”,查《辞海》“道地”给出的书证是汤显祖《牡丹亭》的“好道地的药材”;而“地道”举的都是现代的例子,可能“道地”比“地道”产生的更早*《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355页。。“盗窃”与“窃盗”,《辞海》收录“窃盗”,而未收录“盗窃”。查“百度百科”,“盗窃”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以盗窃为务。”“窃盗”语出《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窃盗”比“盗窃”更早。可见,台湾沿用了更早产生的词语。另外,“变电站”与“变电所”,“辩手”与“辩士”,“发榜”与“放榜”,“户主”与“户长”,“亲家公”与“亲家翁”,“探亲假”与“省亲假”,“退休金”与“终身俸”,“邮递员”与“邮务员”、“邮差”,台湾采用了后者——更加传统的说法,而大陆采用了前者——比较现代的说法。“残品”与“瑕疵品”,“防爆”与“镇爆”,“盘梯”与“回旋梯”、“螺旋梯”,“笑星”与“谐星”,“牙科”与“齿科”,“绞脸”与“挽面”等,台湾更多使用书面语词语,而大陆更多使用口语。缩略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也是语言创新的重要表现。两岸在缩略词与原形词使用上,也有差异。比如“编程”与“写程式”,“便利店”与“便利商店”,“次品”与“次级品”,“磁卡”与“磁条卡”等,大陆使用缩略形式,台湾使用原形;而“纯净水”与“纯水”,大陆使用原形,台湾使用缩略形式。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这种类型71例中,大陆使用缩略词42个,占59.5%;台湾29个,占40.85%。可见,两岸都有使用缩略形式的倾向,但大陆走得更快一些。另外,“总体来讲,台湾‘国语’的缩略方式局限于提取式,而普通话的缩略方式更加灵活,还包括截取式和标数式。标数式更为常见,如‘两会’‘八荣八耻’‘十二五计划’等。”*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
我们2015年初到台湾进行城市语言文字应用的调查,真切感受到了台湾口语文言程度的确比大陆要高得多,比如“请让座给老弱妇孺”“请洽询问处购买携带自行车单程票”“近日校内又发生诈骗事件,歹徒佯称为校内教职工,向学生借钱得逞”“课程异动公告”“褒扬令”“谆谆慰勉全体学员”,这是捷运、车站、校园的告示,询问随行老师,得知他们口语里也这么说。还有大陆单音节词语,台湾多用双音节,动词还带宾语凸显了书面语特色,比如“勿依靠车门”“在此情况底下”“这么一个情况之下”“其他相关规定,请参阅车站公告”“紧握扶手”“牵紧孩童”“贩卖机”“厕所重置”“前方行人众多时,自行下车牵行”“教导课程”等等。
不同语言接触,从另外一种语言中“借贷”一些词语是普遍现象。只是有的是自愿借贷,有的是被迫借贷。由于台湾所经历的特殊历史,台湾与外来文化接触更多,这就造成台湾自愿或被迫从外语中借贷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词,台湾国语整体上借词高于大陆普通话,借有日语词、英语词、法语词、西班牙语词、芬兰语词。特别是有一大批日语借形词,一些日语借形词如便当、料理、抹茶、量贩、女优、物语、写真、瘦身、暴走族等随着两岸的交流,已经传入大陆,被广泛使用*许蕾:《海峡两岸吸收外来词差异研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2)》,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年版。。“台湾‘国语’中有大量的日语借词,如罗生门、欧吉桑、寿喜烧、企划科等。”“日语的表达方式和造词方法也对台湾‘国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族’作为词缀,构成的词语有‘御宅族’‘上班族’等。”*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2页,第34页,第34页,第35页,第33页,第37页。
“在汉语发展史上,虽然对外来词的吸收是一以贯之的,但无可讳言的是,汉民族对于外来词的借用有时心态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在国家遭受挫折、民族自尊心有所损伤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排斥外来文化包括外来语的微妙心态。与之相反,在国力强盛之时,就会有包容外来一切事物(包括外来词)的阔大胸襟。”*吴礼权:《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第305页,第312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因此,近年来,大陆吸收外来词的速度高于台湾,并且自由度更高,外来词“汉化”的程度低于台湾。吴礼权认为,音译外来词主要是外来的事物或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关外国的人名、地名等。人名、地名无法意译,只能音译。音译按理只要对照外国的人名、地名的读音选择几个与之读音相近的汉字作为记音符号进行拼写就可以了。可是中国人偏偏要“汉化”,也就是按照中国人地名、人名命名的习惯选择地名、人名用字,让外国地名、人名带有中国的特色。即所谓的“万物兼备于我”的“天朝心态”的“汉化”结果。而这一传统文化心理似乎在台湾体现得比大陆更明显一些,比如“克林顿”与“柯林顿”、“里奇”与“李奇”、“奥巴马”与“欧巴马”、“切尔西”与“雀儿喜”等等,台湾刻意选用汉语姓氏字来命名,而大陆显得更随意一些,只求音同而已*吴礼权:《从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两岸存续的现状》,《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第305页,第312页。。这一说法似乎也可以解释我们所搜集到的外来词。比如“丁克”与“顶客(DINK)”,“荷尔蒙”与“贺尔蒙”,“黑客”与“骇客”,“蓝牙”与“蓝芽”,“色拉”与“沙拉”,“可卡因”与“古柯碱”,“氟利昂”与“冷媒”,“厄尔尼诺现象”与“圣婴现象”,“猫”与“魔电”,“朋克”与“庞克”,“硒鼓”与“碳粉匣”等等,后者是台湾使用的词形。台湾的词形更多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特征,更像汉语词汇。可以看出,台湾将音译外来词尽量“汉化”,打扮得更像汉语词,也证明了他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台湾“国语”受到特定的区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日本文化、以闽南文化为主的南方文化等,还有1949年以后所形成的一些新文化。1895年,北洋海军战败,中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本为了巩固在台湾殖民统治,大力推行文化渗透和语言同化。当时推行的语言政策和教育都以普及日语为重点,强制台湾民众学习日语,并限制使用汉语。至1944年会说日语的台湾人超过七成,日语成为当时台湾的通用语*许长安:《台湾语文政策概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3页。。这一文化背景必然给台湾国语留下烙印。前文我们已经谈到台湾国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特别是日语借形词,就是证明。我们收集到的材料也有一些标记。比如,“欺诈”与“诈欺”,查“百度百科”,“欺诈”语出《战国策·燕策二》:“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而台湾用的“诈欺”没有收录,经过我们的调查,很可能是来自日语的汉字词。日语当中现在还有这个词,意思与汉语的“欺诈”大致相当。另外,还有“开学典礼”与“始业式”,台湾使用的“始业式”,显然是日语借形词。
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比较深远的影响。目前台湾地区的闽南人口占八成以上,闽南话在台湾地区交流,可以畅通无阻,是第一大方言。不仅台湾的闽南人会说闽南话,连非福建籍的台湾人也能说闽南话。政治家们扫街拜票的时候,为了树立亲民形象,获得选票,也要说上几句闽南话。台湾的一些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嘉宾也经常会说闽南话。台湾地处南方,与港、粤交流较多,这些地方的方言都会对台湾国语产生一定的影响,进入台湾国语。比如大咖(大腕)、撞球(台球)、呛(互掐)、尾牙、冻蒜(当选)、洋装(西装)、落跑(逃跑)、角头等等*马重奇,林玉山:《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第37页。。同时大陆部分方言词也被带到台湾,比如“洋芋”。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经济适用房”与“国民住宅”就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大陆近年来大力发展房地产产业,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老百姓怨声载道,不堪重负,矛盾突出,政府被迫修建部分价格较低的房子解决部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房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适用房”是很多人的期盼;而台湾这方面似乎并不突出。“军龄”与“役龄”则体现出两岸对军人的喜爱程度不同,大陆的“军龄”关注参军、军人,台湾“役龄”关注服兵役,大陆更看好军人,源于军人曾经相对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目前较好的经济基础。通过观察这些同义异形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在相同的文化大背景下,两岸对一些事物具体感受的差异。再如大陆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与台湾的“博爱座”,相比之下,“博爱座”既体现了台湾社会所宣传和推崇的“博爱”思想,又体现了台湾社会不揭人短、尊重“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美德。大陆的“脑残”“听残”与台湾的“智障”“听障”相比,可以显示出台湾的含蓄、委婉,及尊重残疾的美好情怀。尊重他人隐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近年来,大陆受到台湾的影响,也有了相应的“爱心座”这样的词语,代替了原来的词语,或者干脆借用了台湾的词语,比如“智障”“听障”等。
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导致其长期与大陆的隔绝,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政治对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陆形成隔阂、对立。这种隔阂、对立在两岸词汇中也留下了印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互补式选用可构成一个词语的两个同义语素造词
两岸选择两个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词)造词,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多数可以构成联合结构的词语,通常情况下,大陆选前一个语素(词),而台湾选后一个语素(词)。比如“编程”“写程式”的中的两个语素“编”“写”在这个语境中同义,可构成“编写”;“彩票”“彩券”的两个不同的语素“票”“券”同义,可构成“票券”;“超声波”“超音波”两个同义语素“声”“音”可构成“声音”,“客座”“客席”中“座”“席”两个同义语素,可构成“座席”;“震中”“震央”中两个同义语素“中”“央”可构成“中央”;大陆采用了这个词语的前一个语素,台湾选用了后一个语素。涉及到词语有:安养、编写、残障、充储、出入、除退、醋味、错失、打扫、递送、店楼、堵塞、多好、房屋、分点、疯狂、岗勤、高尖、管渠、罐桶、航空、号码、黑白、红黑、滑溜、回反、假伪、骄傲、角形、金银、进出、恐惧、拉开、冷冰、脸面、恋情、楼房、楼厦、轮船、煤炭、民国、末尾、脑智、泥土、逆反、拍照、牌证、盘碟、盘片、陪伴、票券、屏幕、抢救、情况、驱杀、乳奶、商市、声音、失落、手脚、手指、甩拍、索寻、逃翘、甜蜜、通透、涂抹、物品、显映、险难、现成、箱柜、协盟、行市、形纹、牙齿、仪器、仪器、音乐、游玩、赞叹、站台、照射、侦检、证识、证状、中央、状纸、座席、发放等90个,占68.70%。少部分情况是相反的,比如大陆的“唱白脸”,台湾的“扮黑脸”中,“扮”“唱”可以构成“扮唱”,“黑”“白”可以构成“黑白”,“太空服”“太空衣”中两个同义语素“服”“衣”可构成“衣服”;台湾用前一个语素,而大陆用后一个语素。其他有:长官、电闸、防杀、古书、寒冷、画像、灰尘、机器、加充、检验、简短、捐献、快速、炉灶、门口、暖热、叛逆、膨胀、皮革、破解、强烈、穷困、全套、商询、审讯、生鲜、声音、纾缓、嫌疑、线绳、休假、衣服、银行、影像、照像、汁水、重复、店屋、空淡、零赎等41个,占31.30%。
(二)选择不同的同义词或同义语素造词
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两岸词语选择了不同形式的同义语素或同义词。比如“短语”与“片语”,“短”与“片”同义;“服务器”与“伺服器”,“服务”与“伺服”同义;“服务员、接线员”与“服务生、接线生”,“员”与“生”同指“人员”,同义;“负增长”与“负成长”中“增长”与“成长”同义;“封口费”与“掩口费”,“封口”与“掩口”同义;“感叹号”与“惊叹号”,“感叹”与“惊叹”同义;“公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公办”与“公立”;“钻空子”与“钻漏洞”,“空子”与“漏洞”同义。这类词共计109对。
(三)语序颠倒
造词时所用语素相同,只是前后顺序颠倒,比如“地道”与“道地”、“熊猫”与“猫熊”、“唇读”与“读唇”等。造成语序颠倒,原因很复杂,有些是词源不同,两岸选择了不同时期的词语,如“地道”与“道地”;有些是书面语与口语,或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比如“夜宵”与“宵夜”;有些是汉语词与外来词的差异,比如“欺诈”与“诈欺”;有些是对事物的认知的重点不同,比如“金饰”与“饰金”、“裤袜”与“袜裤”等。其中有意思的例子是“熊猫”与“猫熊”。有人认为这种差异是误读或翻译的问题。“熊猫”是“熊”,照此意思应该是“猫熊”,为什么会变为“熊猫”?一说,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举办的一次博览会上,展出了大熊猫的标本。标牌上面一行是拉丁文学名“Ailuropodame lanoleucus”,下行是中文学名“猫熊”。当时中文书写是自右至左,而参观的人却都按上面拉丁文的字母顺序自左至右把中文学名念成“熊猫”,连报纸记者在报道中也写成“熊猫”。后来就以讹传讹把国宝称作“熊猫”或“大熊猫”,形成习惯称谓。其实台湾学界与有的媒体称之为“猫熊”是对的,正式学名确是“猫熊”。因为“猫熊”原意是“像猫的熊”,更科学*叶永烈:《国宝熊猫》,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牟怀松:《中学生分类作文·百科全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92页;胡锦矗:《大熊猫的生活奥秘》,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另一说,英语中就有熊猫(bear cat)或猫熊(cat bear)的说法,也许是借了英文cat bear的说法*姚德怀:《大熊猫》,《词库建设通讯》,1997年第13期;《再谈大熊猫》,《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0期;朱建颂:《三十年代已有“熊猫”之称》,《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1期。。我们查阅了台湾出版的几本主要汉语词典,除了《重编国语词典》收录“猫熊”外,其他词典均未收。《重编国语词典》解释“旧称熊猫”,可见编者承认“熊猫”早于“猫熊”。我们在台湾东吴大学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时,工作人员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显示,一说在台湾“熊猫”“猫熊”都有使用,因大陆赠送台湾熊猫,马英九总统将其定名为“猫熊”后,“猫熊”才开始多用起来。
属于以上三类情况的词语共计257对,占我们考察的706对两岸同义异形词的36.4%,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可见,两岸的隔绝、对立给词汇内部造成了“二元对立”。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造成两岸同义异形词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研究中我们惊喜地看到,随着两岸交流的发展,两岸语言逐步走向融合,差异在不断缩小,比如台湾的“黑箱操作、啃老族、成衣、储值卡、待工、吹风机、烤箱、电玩、把脉、婚外情”等37个词语为大陆所接受使用,而大陆的“财政收入、操作系统、超买、超卖、高峰、航拍、行情、焗油”等128个词语被台湾所接受使用。这两个数字加起来165个,占我们所考察的706对词语的23.37%。两岸频繁交流的十几年,差异缩小之快,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曹振华]
国家语委科研项目(WT125-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7221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123)。
亢世勇(1964-),男,鲁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H14
A
1003-8353(2016)01-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