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或“书道”,是指文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法”和“道”是指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艺”是达到目的的高技手段。所以“法”与“道”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艺道者,本源于心,因此“心”又是“无心”,“无心”才是心的本性。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所谓“书法”“书道”乃是借助于书而显示法与道,借助于点画而显示生机。这样看来,“书”是中国特色的轨道,“法”是高扬了人本有的“心”迹,“艺”是延续了“无我”的体验。所以文字是语言的再现,是描述研究“法”“道”的佳肴。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艺术家,在形式、形象等种种物象中苦苦探求,或在法帖中、物象中跳不出来,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反复摹习,不去用“心”。不去用心,即没有本性,没有个性。没有个性,你的作品必会丧身失命,就无法将作品传给后人。学书之法在乎一心,意在笔先,心手共运,熟则生巧,亦有险绝,犹养生拙无往不宜矣。但要切记: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著,对技法的超越,不为法所缚,才有他的生命,才有生机,作出的作品才是新鲜的。
一位书法家,尤其是实力派书法家,必须具备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由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气质组成。文化素养,指的是后天的主观修养,而文化素养又与气质有关。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骨,也就是个性。再就是悟性,悟性的获得是指境界拓展后的创新程式,是给后人留下个别最富有创造性风格的自我表现及重要标识,也能体现一个书法家的艺术品位。一位合格的、品位高的书法家理应如此。
书法要重法,法就是规则,也是方法的应用;线条是笔法的灵魂,无论是篆、隶、楷、行、草书都要突出法对线条的应用,才能求得作品的精神,篆书笔法通然。我认为,笔法和线条的交融是高品位书法的特性。传统要学,要深究,规则的要领要掌握到,其关键在于你能否达到脱胎换骨,用情感逐渐产生扩展的效果,以达到“物我交融”之境,这样才能保持你的愿望,秉持你的实践,穿透时间的检验,达到一个诚实的记录,让后人去评判你的素养,你的作品。总之深研书法篆刻,一要品高,二要学富,三要心静,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进入创造书法篆刻的真正境界,才会訇然洞开。这就是我的书法观。
我从1968年开始学书法篆刻,是书法篆刻痴迷者。1972年拜黄龙先生为师,继得书法大家沙曼翁、潘玉兰、陈大羽、尉天池、戴明贤、沈鹏、黄惇、徐利明、马士达等教授,1985年获徐州市政府“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又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徐州分校,1987年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进修班学习三年。
如今潜下心来,读书、写字、刻石,挥金买纸,秃笔破砚,无功利之贪,无斗艳之争,“玩”得痴迷,“玩”得认真,“玩”得轻松快乐。人生苦短,试想无激情、无感慨、无趣味的人生,将是何等乏味!时下仍争议着性灵、学养、境界诸问题,我认为:艺之形,神必谈气,神气大者,个性特别;神气小者,个性平平。善掘吾之特质,方能玩出门道,方能更智慧地劳作与思考,神可守,意可思,思而后得,才能进入“禅”之境,其作品风格方可迥异于他人。下面我就篆书笔法谈谈个人心得。
书法是一门专业艺术,又是一种人生修为,只能靠长期慢养渐修,“造”或“抄”都不能成气候。书法家、艺人都应该是具有综合性修养的文化人,琴棋诗书画印都应该懂得,没有捷径可走。常言道,心境好,走正路;勤苦学,实力生。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下立功”,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操守最关紧要,所谓“到得那深处,大道自然开”是我所理解的专业艺术,即“专业精神”。
那么如何学习?从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春秋战国的墨迹古文,到刻古装饰书体和秦代小篆等,均统一为篆书,差异极大。因为篆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书体演变,各地域风尚,作品风格,文化内涵,以及方方面面的滋养。最基础的篆书笔法,又是最高的书法技法。我的师兄言恭达先生曾发表《篆学探真》一文,从十个方面谈到篆书之道的高妙之处。学习篆隶的书法爱好者,尤其学楷、行、草的书法爱好者要多读几遍,深刻理解,将篆书笔法解决好,再运用到“楷、行、草”法之中。
书法是一种技法,是中国特有的国学文化,始学书法,必须首先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篆、隶、楷、行、草之别,“学”后达到目的是一种手段、方法,“艺”是达到目的高技手段。文字是语言的再现,是描述研究“技”“法”“道”的佳肴。
中国书法的技法之高,是书法家们在法帖中苦苦探求的问题。篆书笔法究竟怎么写、怎么练?记得我四十多年前学习篆书时,恩师黄龙先生送我一诀:“学篆首先习横竖,横平竖直要停匀。画圆若是练成后,甲骨鼎文不费神。”我理解,篆书笔法应该这样作:笔笔中锋,横平必须平、竖一定要直,左弧、右弧、内弧、外弧画圆,对称半圆(右捻杆、左捻杆)要一笔画圆,即捻杆一圈,画曲线从上往下左右捻杆延续练习;其次才是篆书的偏旁部首的练习,才能达成篆书笔法。
篆书笔法要求的是笔笔中锋,线条匀称,它要求非常严格,细思忖,艺术痴迷始于悟。悟能觉,觉能化,化者方可入道。其道有法,法就是笔法技法。顺其自然每天练上两小时,把方法熟练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知人生苦短,才感艺道艰难。这样做很多人认为乏味,不愿苟同。想想在书法艺术上要想取得成功,其关键的关键在于篆书笔法、技法的反复练习,左右捻杆,调锋,再就是反复写稿,篆隶楷行草都须要写稿,特别是篆隶,少字、多字的要经过深思熟虑,有的篆字还要查字典。
书法创作,特别是行草,可以因一时之兴,收到很好的效果,但篆书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篆字少的,在技法很熟练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好作品,写多字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写篆书的执笔方法很重要,也是关键,其运笔动作、笔笔中锋,不紧不慢,快慢相兼,纸笔相恋,落笔藏锋,行笔顺畅,收笔处要空收。写出的线条,不论粗细轻重,都显得圆活矫健,没有半点轻飘,非常自然。
还有三点要强调:一是执笔,二是用笔,三是得笔。执笔要站势,站于肩宽即11步,手四指并拢,大拇指掐捏笔杆中下部,顺势往下,以中锋势。用笔就是使毫行墨,做到万毫齐力,笔画在运行时不拖笔,起笔处藏锋,运行笔要匀,收笔处空收,不能回锋收笔。整个字用线条组成,上下左右不能偏枯,每一笔画都要像钢丝一般的弹性,圆而活。所谓得笔是指字的精神色泽而言,不得笔字就没有生气,不见性情。
选笔也很重要,我认为以中长锋为宜,软硬兼适,全靠你悬肘驾驭它,要写得圆润、劲健,要练大字,大字写好,小字宜写。多练,勤写。另外还要对古迹、古代书法遗产钻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然后创自己的风格,才能成为一代书家。
篆书笔法通于一切笔法。篆书笔法即技法掌握熟练了,就将篆书技法融入隶法、楷法、行法、草法当中去。这就是你个人用笔的悟觉,悟觉即心迹。技法是高扬了人本有的“心”“迹”,“艺”才是延续了“无我”的体验。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用心创作出来的。对技法的超越,不为法所缚,才有它的生命,才有生机,创作的作品才是新鲜的,才能留传后世。
一位书家,必须具备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精神风骨,个性加上悟性,以及悟觉的拓展,创新程式,才能交融你个人的才识,创作出好的作品。之所以称线条是书法的灵魂,只有练好篆书笔法,并融入隶、楷、行、草法之中,才能实现篆书笔法通然,达到“物我交融”之境,才能配得上“书法家”之称誉。
艺术简历
张孝征:男,1955年3月生,江苏铜山人,就职于江苏徐州矿务集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民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城印社副社长,江苏省两汉书画院院长。
其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选(获奖)国际、国家级大展五十余次,作品被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外友好人士收藏百十余件,出版多部《张孝征书法篆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