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2016-03-06 21:34段汉明李会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关键词:环境景观审美价值

段汉明,李会(河南工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段汉明,李会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分析了美丽乡村的缘起和乡村聚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乡村聚落规划中的特色要素如住宅院落、祭祀宗祠、水井池塘和道路街巷等,分析其审美和文化意向,提出乡村聚落规划的内涵主要在于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注重不同生产方式的审美感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卫生要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这4个方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原则主要在于遵循乡村环境的整体性、时空的延续性、审美价值的主导性和乡村环境的宜人性,“因地制宜”是关键。认为规划设计师应当具备地文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本素养,在乡村规划中应当深深认识和理解城市与乡村的种种不同,舍去城市规划设计中习惯的路径和做法,取其对乡村百姓乡土习俗的尊重;舍去城市规划设计所追求的华丽表现,取其乡村契合自然、朴实无华的大方,延续乡村聚落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乡村聚落;审美价值;环境景观

1 美丽乡村的缘由与发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4 年4月3日,浙江省质监局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在规划布局方面,要求按国家颁布的《村镇规划卫生标准》《镇规划标准》等,以建制村为单位,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村庄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提出节约土地利用,功能区布局合理,结合村落特点和地域文化,注重特色,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衔接;对属于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要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乡村聚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1996年底,全国农村镇(不包括城关镇)16124个,占全部乡镇总数的37.4%。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320.7万个村庄。尽管乡村聚落分布广泛而且面积很大,但由于人口分散、经济类型单一,在很多乡村,村民经济能力有限,住宅建设因陋就简,加之规划水平低下,在乡村聚落的规划和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与方法。没有高水平的理论指导,有文化品味的建筑不知保护和继承,使许多几百年形成的村落毁于一旦;在规划设计上,用简陋的成排的建筑取代自然分布的村落,原有的乡村空间形态、契合自然的建筑以及环境中的文化意味被破坏殆尽,留下的是没有特色、功能简陋、千村一面的文化荒漠。

在近几年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完全不顾乡村生产生活与城市的巨大差异,盲目地将城市楼盘的形式用于乡村,真山水上造假山水,不遵循乡村的发展规律。某些地区急功近利的城镇化过程和商业化行为,不仅仅使村民失去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连观念、习俗也有商业化的趋势。例如:侗族乡土聚落富有特色的底层架空的干栏式住宅,在修建新房的过程中以类似城市住宅中封闭的“客厅”取代开放的前廊和堂屋;火塘间被厨房代替,最能体现侗族居住观念和习俗的核心空间正在逐步消失。[1]

由于人类聚居的亲水性,与乡村聚落选址紧密关联的河流水系是其最具特色的环境要素,包括溪流、水生植被、石砌小桥,等等,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村景观。在今天的村镇建设中,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考虑景观因素,只考虑洪水频率,使村镇水系经历了从自然形态到人工渠化的改造过程,石砌小桥也被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所取代,更不用说水生植被等。

以上种种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给乡村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的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

在乡村聚落的规划建设中,应仔细辨识、确认其景观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变迁过程,注重重要特色景观的“定格”与保护,梳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本着“存优改劣”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应当清楚什么是优?什么是劣?这与设计者的素养和眼光高低有关。

3 乡村聚落规划中的特色要素

乡村聚落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除居住建筑外,还有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如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等。在乡村聚落中,民居应该是人类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最具特色的要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民居的特色也各不相同,不宜用单一的审美意识和急功近利的模仿取代各地的民居特点。例如: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马头墙能阻止火势蔓延。如今马头墙被广泛应用,无论南北东西,全国尽是马头墙,而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却日益衰落。今天,我们不能只发掘个别地方的民居建筑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①,我国各个地域的民居建筑特色包括村落布局、建筑样式、细部纹理、地方建筑材料应用、建筑的色彩、质感等都应当深入发掘,为将来快速城市化以后的华夏建筑文化研究留下珍贵的样本。

3.1住宅院落

在传统乡村院落中,院落的大门包括门头、脊饰等,村民视为家庭的门面和财势的象征。因此,不管院落内部破旧与否,不论主人学识高低,大门一定会设置的相对华丽,门额一般均有题款,虽然各家平面形制基本一样,但装饰、材质、题款等各不相同,是乡村聚落的一景。

院落中都有树木、花卉,北方一般以柿树、枣树、苹果树等果树居多,梧桐等景观树次之,院落绿化成为院落不可或缺的生态经济景观要素。受城市化及城市生活的影响,居民对院落绿化的认知观念和审美观念正逐渐淡漠,很多院落绿化面积不断减小,逐渐被水泥地面所代替,若不加以必要的引导,必将会使院落绿化景观日见消亡。

3.2祭祀宗祠

乡村聚落大多是某氏族的聚居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旧时的宗祠为村民委员会所取代,氏族祭祀的场所大多演变为村委会或文化站的办公地,很多甚至演变成商业、文化用地。村民家中的“堂屋”是村民家祭的重要场所,兼有会客的功能,但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居住生活模式的影响下,客厅取代了堂屋,民居中轴线上堂屋的祭祀场所感逐步淡化。

3.3水井池塘

水井是华夏乡村聚落中最为古老的社会生活场所。在早期社会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商业交易场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供水设施的兴起,地表潜水的污染,家庭用水的多样化,等等,已经不可能再回到旧时的水井时代,但水井作为乡村聚落中的文化元素之一,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池塘的变迁过程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乡村聚落中的池塘在人力为主的农耕时代具有人畜饮水、养鱼、景观(风水)、防火水源等重要功能;在供水设施兴起后,池塘仍有洗菜、洗衣、畜饮、排涝、防火等功能;在地表潜水受到污染后,乡村聚落中的水塘成为排污的对象。今天,受城市化建设模式和城市生活模式的影响,城市园林的水景设计模式被套用到乡村,池塘成为设计人员展示才华的对象。

3.4道路街巷

乡村聚落中的道路街巷是最具有特色的要素,尤其是自然形成、未经人为规划的乡村聚落,道路大多随形就势,具有天然的“步移景异”的效果。在村落形成的过程中,大多没有成文的规划,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积淀的民间约定俗成,造就了自然村落的优雅的聚居景观。这些未经规划的村落,是我国人居环境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在重视城乡规划的同时,更应重视这些自然形成的村落,更应尊重这些村落中蕴含的文化意向和生活特征,而不是简单地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所谓的“改造”。

在乡村聚落规划设计中,选址、布局、村口、街巷、村中心等同样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乡村风貌和文化特色的重要场所,设计中应采取地方材料、地方作法以及微介入的改造策略,深植于乡村风土,既保持乡村特色,又使其设施水平以及景观质量有较大提升。

4 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4.1乡村聚落规划的内涵

第一,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乡村聚落是人类文明的起始,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居和不同的文化传承。村落一般产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集多种自然因素为一体,包括山、水、宅、田、植物等。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且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阳光、空气、温度、食物等生存必须物质,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乡村聚落规划的重要条件。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认识和了解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人文与自然的关系,遵循乡村聚落的发展规律,提高规划设计的特色和品位,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二,注重不同生产方式的审美感受。乡村与城市因自然景观、劳作方式上的不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长期居住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乡村的农耕方式,尤其是人工的农耕技术和手工的栽培技术,使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近十年来,以农业为依托的采摘、观赏等旅游活动日益流行,但以人工为主的农耕体验旅游尚有待开发,如插秧、收麦、收玉米、摘棉花等农业体验旅游必将成为新型的旅游项目。如何将生产、生活、生态纳入乡村聚落整体规划设计的结构与框架,有目标地保留乡村特有的人工农耕技术和手工栽培技术,是乡村聚落规划的重要内涵。

第三,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是规划的终极目标。乡村聚落的主人是村民,规划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这个终极目标。在有旅游条件的乡村,应平衡旅游与乡村生活的关系,平衡游客与村民的关系,生活第一,旅游第二,发展旅游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村庄规划过程中,乡村各类规划包括景观设计必须融入村民生活之中,以此持久地保持活力与吸引力;将乡村生产生活转化为景观,展现乡村生活面貌,鼓励游客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回归地方风土,杜绝不切实际的规划及造景设计。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路径是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风情风物、历史传统等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此,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域特色,保护传统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

第四,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卫生要求和基础设施。如果说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当“明追时尚,暗合数理”,那么,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则应当“明合自然,暗追时尚”。要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则必须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配套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达到有效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卫生问题最为突出,包括饮水、排污、垃圾处理和卫生设施等。对此,卫生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规划中针对乡村聚落存在的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有效解决饮水、排污、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提高村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4.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原则

第一,遵循乡村环境的整体性。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的往复过程。“整体”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整体并不等于各组成部分之和,二是在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方向、位置等特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整体依然能够存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重整体与局部环境的连续性,还要使人的行为活动与整体物质环境相协调。乡村聚落景观是由许多不同功能的景观元素组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功能巧妙组合、连接,便构成一个动态、庞杂的有机体,进而体现出环境的整体性。在设计中,各个景观单元并不是简单的物质要素的集合,而是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物质载体,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环境的整体表现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第二,遵循乡村时空的延续性。环境美的形成是自然景观条件与人文地理因素在时空延续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与环境美实际上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景观所呈现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环境上的改变,水流的律动与枯竭,岩石的风化与破碎,生物的繁盛与灭亡,植被的丰茂与凋零。乡村聚落环境要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通过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展示,住宅院落修缮、民族传统标识等景观细节的设计,创造更多时空延续的景观环境氛围,让来此游赏的人们,体验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2]

第三,遵循审美价值的主导性。在美丽乡村的设计中,应以环境美学思想为指导,使欣赏者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观赏草木的苍翠,聆听清脆的鸟鸣,触摸潺潺的流水;让更多人们能够切实感受和体验到乡村生产、生活所具有的美学应用价值,如苍凉的古井、斑驳的石桥,旧时的宅院。突出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主导性作用,既能够满足景区环境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同时又能够创造出更高层面的娱情畅神的审美价值。功能性和审美性是相辅相成、内在联系的,当功利趋于主导,难免会导致审美的缺失;而当审美主导,却会将功利包容在内,因为功利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甚至可称谓灵魂。[3]当人们被乡村优美的景观所深深吸引时,审美的价值就留给了村民。

第四,遵循乡村环境的宜人性。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意义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活动的场所,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变,追求传统文化,讲求历史文脉,崇尚返璞归真,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美丽乡村设计中如何展示宜人之美,满足居住者和游览者的多元化目标;如何实现生活与环境的高度统一,是美丽乡村设计的核心问题。自然景观中清新的空气,芬芳的泥土甚至要比视觉和听觉来的更具审美价值。生理上的宜人性与感官层面的宜人性相比较更有益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规划设计不但要将环境中的实体景观要素作为研究的对象,还应考虑到不同层面的景观使用者的各项需求,将乡村环境的宜人性,体现在生理、心理、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满足人们对舒适宜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第五,因地制宜是关键。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人居环境,等等,各不相同。因此,美丽乡村规划应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根据乡村的自身特点做规划,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在细节设计上要遵循人性化,不要破坏乡村长期积累的肌理和结构,保护历史人文风貌;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村民需求、发展趋势来做规划。因地制宜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杜绝设计中的“批量生产”,就是设计中的创新!

4.3提升规划品质的基础

第一,地文景观。地文景观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岩石圈而形成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地文景观以其雄、奇、险、幽、旷等形态美和多样的色彩美而展示其特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地文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其形成、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使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既得到美的感受,又能认识一些科学事物,受到教育和启迪。地文景观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文化特质的景观:①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②人文景观是社会、艺术和历史的产物,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具体包括名胜古迹、文物与艺术、民间习俗和其他观光活动。人文景观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很宽,类型多样。归纳起来,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城镇与产业观光等类型。

第三,规划中的取舍。取舍是要或不要,是选择。取舍是一种精神:取,是一种领悟;舍,更是一种智慧。取舍是规划设计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应当深刻认识和理解城市与乡村的种种不同,舍去城市规划设计中习惯的路径和做法,取其对乡村百姓乡土习俗的尊重;舍去城市规划设计所追求的华丽表现,取其乡村契合自然、朴实无华的大方;舍去急功近利的所谓成效,取其为村民造福的绵长;舍去对自然生态的忽视,取其地文景观的凸显;舍去穷乡僻壤的陋习,取其人文延续的精神。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中国农村兴起,地方性的建设规范已开始制定,急剧发展的态势使城乡规划学界必须迅速做出回应,然而,乡村建设可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规划设计师却需要面对各不相同的乡村,因地制宜的适地规划。乡村聚落中不同的劳作方式,不同的环境景观,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仔细甄别乡村的特色,评品设计对象的景观特征,还需谙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此等等,力求保持各不相同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形态。

注释:

①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乡村聚落还有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

参考文献:

[1]蔡凌,邓毅,姜省.城镇化背景下侗族乡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J].城市问题,2012(03):30-34.

[2]于斯维,沈守云,廖秋林,等.浅析环境美学对当代园林的启示[J].现代园林,2009 (01):19-21.

[3]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0(07):95-99.

ON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DUAN Hanming,LI Hui
(School of Civil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tention of such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as the courtyard,worship halls,ponds,streets and roads etc.in the planning of rural settlements.According to the article,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nning mainly lies i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course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emphasis o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methods,the raise of the villagers’quality of life,meeting the health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social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should mainly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the continuity of time and space,the dominance of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the pleasantnes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nd the key lies in‘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The planning designer should hav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lo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deep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rural planning,and give up the conventional ways and practices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choosing their respect for rural people and local customs while abandoning the gorgeousness or magnificence that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in pursuit of.Furthermore,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plain,unadorned and be in good taste,fitting in with the nature of the rural areas and continu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rural settlement

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aesthetic value;environmental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6)01-0144-05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63)

作者简介:段汉明(1954-),男,山西太原人,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景观审美价值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老年人行为与环境景观的关系
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规划与建设问题初探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浅谈竹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运用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内蒙古高原传统聚落环境景观的当代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