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研究

2016-03-06 17:41许智银马伊名
关键词:宫灯洛阳

许智银,马伊名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艺文寻珠】

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研究

许智银,马伊名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洛阳宫灯制作技艺是洛阳当地一项民间传统工艺。其行话的主体是行业术语,内容包括宫灯类型、灯体组成部分、制作工具、制作步骤、灯体型号等,另有少量生活用语。洛阳宫灯行业行话发音建立在洛阳方言发音的基础之上,构词遵循汉语构词方法。其行话排他性不高,专业性较强。洛阳宫灯行业行话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极为有限。洛阳宫灯行业行话是洛阳宫灯文化和技艺的载体。

关键词:洛阳;宫灯;行话

行话是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1]。行话是按照职业划分范围的社会方言,职业不同,其术语和普通用语都会有所差别。

宫灯最早是对宫廷用灯的称呼,在东汉时期由宫廷传入民间,以当时的帝都洛阳为中心向四周传播。民间将以这种技艺制作而成的灯称为“宫灯”,产自洛阳的宫灯即为“洛阳宫灯”。随着与民俗民用的结合,宫灯逐渐在原先宫廷用灯的基础上发展出富有民间气息的方灯、花灯、玩灯等多种类型,而“宫灯”这一名称作为技艺的来源依然被保留下来,至今仍在使用。

洛阳宫灯技艺是洛阳的一项民间传统工艺,其行业旧时为河洛百工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由于行业内部交流沟通和分工的需要以及行业内在使用工具、制作步骤、产品用途等方面的特色,不同行业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行话系统。由于洛阳宫灯制灯技艺扎根于河洛地区,所以其语音语调具有鲜明的河洛方言特点,在构词、语法上则基本遵循汉语构词法和句法规则。洛阳宫灯行业行话的隐秘性和排他性不强,词汇范围主要侧重于行业专业术语。

一、洛阳宫灯行业行话的分类

洛阳宫灯行业行话是洛阳宫灯制作技艺的载体。从目前依然在使用的洛阳宫灯行业行话来看,其行业术语居于主体,另有少量生活用语,几乎没有行业秘语。现存的洛阳宫灯行业行话词语涵盖宫灯类型、灯体组成部分、制作步骤、制作工具、灯体型号、匠人生活等几个方面的用语。

(一)宫灯类型用语

洛阳宫灯的类型大致分为四种: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以及玩灯、花灯、纸灯类[2]。这是目前洛阳宫灯采取的普遍分法。按照洛阳宫灯类型名称的取名规则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外观命名、用途命名、产地命名、想象命名、比喻命名、借代命名及其他命名等。其中,根据外观定名最为常见。部分洛阳宫灯不止一种名称,其通用称呼除根据外观命名以外,另有根据其用途发挥想象、联想而取的“别称”。

1.外观命名。在目前所知的所有宫灯类型名称中,以外观命名的情况占大多数。部分宫灯的命名既有根据外观而定的名称,也有“别称”。在此以外观命名的名称为准,在其他类型中不再赘述。这种有不止一个名称的宫灯如圆样宫灯,洛阳宫灯行根据其外观称作“圆灯”,即以红纱绸为灯面的圆形灯笼,因常悬挂于大门前,因此也称作“门灯”。老样宫灯盛行于唐代,因多在灯上书写官职,故又称“官衔灯”。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呈长方形,根据其外观俗称“方灯”,可以在灯面上写字作画,最早挂于车马店门口作为招牌,因此也称“广告灯”。另外,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内部又分为多种不同的方灯类型,目前现存包括“大白绢”“扁罗汉”“方罗汉”几种。方灯的名称在师徒之间传承,命名的缘由和根据多已不知。

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可以分为六角、八角等多种。其中的六角龙头宫灯,根据其外观,行业内俗称“六方灯”。

玩灯、花灯、纸灯类型复杂,是宫灯由宫廷传入民间,与民俗民用相结合的产物。玩灯、花灯、纸灯多以外观命名,外形的丰富多彩,使得此类灯的名称多样繁杂。例如:莲花灯指在上元节做给孩子玩耍用的一种花灯;荷花灯是皇帝皇后出行时銮驾前面提着的荷花样灯;猴灯是玩灯的一种,俗称“猴上树”;属相纸灯,是为过世者扎的属相灯,用于丧葬。另有“西瓜灯”“龙灯”“玉兔灯”“仙鹤灯”“跑马灯(即“走马灯”,洛阳宫灯制作行业两词通用)”等,名称都与其外观有直接的联系。由于民间用灯形状众多,用途各异,所以有些花灯虽然以外观命名,实际还具有区分灯体大小和适用场合的作用。

2.用途命名。部分张合架纱绸宫灯中的宫灯类型有以用途命名的名称,大多与外观命名的名称共存。另外还有少量只以用途命名的宫灯,如在玩灯、花灯、纸灯类中,“手灯”指大年初一拜年用的照明灯,清晨提手灯照路以串门拜早年。“河灯”用于祭祀河神,多做成莲花状。

3.比喻命名。比喻命名的方法与外观命名相似,都是根据宫灯灯体外在特征取名,但比喻命名的方法使宫灯名称更加活泼且生动。例如:张合架纱绸宫灯类中,直筒灯为长形灯体,因形状像当地所产南瓜,故也称“南瓜灯”。“猫眼灯”又称“猫耳朵”,是一种日常用灯,产自洛宁,灯体全部用竹编制成,通过竹编而形成的孔透光照明,因此宫灯行将这种透光的孔比作“猫眼”或“猫耳”,也以此来代指灯。

4.祈愿命名。祈愿命名方式多用在花灯、玩灯、纸灯类。不少玩灯、花灯的名称生动活泼,寄予着人们的愿望和信仰。例如:“五谷丰灯”利用“灯”与“登”的谐音,寄托人们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长命灯”是旧时西安一带常来洛阳采购的一种灯。这种灯在姑娘出嫁时在花轿前照明,每逢过节悬挂,姑娘去世后随葬,寄托了人们希望姑娘出嫁后生活幸福、长命百岁的愿望。

5.其他命名方式。其他命名方式包括目前已知的,但仅仅为个例的宫灯名称,如产地命名、借代命名等,还包含一些对某一个宫灯取的专有名称。张合架纱绸宫灯中的“清化样灯”,原产自焦作清化县(今焦作博爱县),是目前所知的行话范围内唯一一种以产地命名的宫灯类型。该种灯自清代传入洛阳后,灯架由不可张合改为可张合。以借代手法命名的宫灯只有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中的“大白绢”,根据制灯的材料及材料颜色命名。

此外还有一些为特殊的灯取的专有名称,如“子母灯”(指1960年洛阳老一辈宫灯匠人王福信等人接国家指标而制作的由36盏清化样灯组成的排灯。该灯八面透雕,八面分别表现八仙过海、喜鹊登门、老鼠偷油等八个民间故事。现存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和“九五至尊灯”等。

(二)灯体组成用语

洛阳宫灯的灯体融实用、装饰与家族标志于一体。不同种类的洛阳宫灯,其灯体组成部分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实用部分和装饰部分两类。在诸多灯体组成部分中,灯底、灯架、灯面是制作每一种洛阳宫灯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张合架纱绸宫灯为例:

1.灯底。常见的张合架纱绸宫灯有上下两个圆底,都叫做“灯底”,一般上底小,下底大,用木制,周围有一圈均匀齿牙。下底内还有“套底”,是下底内的活底,可以取出放入,方便更换蜡烛。

2.灯架。由一根根竹篾组成的灯架。

3.灯面。在灯架上糊的红绸。根据不同种类的宫灯,绸的颜色可以变换。

环子、出风线、出风口不一定在每一种宫灯上都使用,却是纱绸宫灯的必备部件。环子,即穿竹篾后弯成圆形嵌入灯底的铁丝。竹篾两端用钻子钻出小孔,用铁丝将竹篾穿在一起后一一嵌入灯底的齿牙中。出风线和出风口,即制作好的纱绸宫灯在灯面内里有一道出风线,出风线处的表面留有“出风口”,以方便烟气和热量及时从灯内排出,并防止煤油燃烧在灯面的纱绸上留下黑色。

宫灯装饰是在长期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包括镶金、花线、汉纹、云纸、排须五个部分。镶金,指贴在灯表面与竹篾一般宽窄的金纸剪成的细条。花线又称“胚线”“胚子线”,是网在灯面内里的装饰线,在灯体上环绕一周,可以网成“米”字形、花形、X形等多种样式,一般用单股线制作。汉纹,指宫灯上下灯底周围贴的用金纸剪成的图案。云纸,即汉纹外圈类似祥云的图案。云纸和汉纹可以使灯底周围纱绸的粘接糊补处被遮住,增加灯体美观度。排须又称“穗子”,指宫灯下面挂的流苏。宫灯装饰的样式和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但五个装饰部分都必不可少。“云纸”和“汉纹”根据制作匠人家族的不同,图案不尽相同,在旧时可起到商标的作用。

(三)制作步骤用语

洛阳宫灯根据种类不同,制作步骤有繁有简。从中既能看到洛阳宫灯行业自身特色,又能够反映出宫灯行业与其他诸多技艺的相通之处。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术语包括: “捏灯”,指将已插入灯底的竹篾撑开,捏成灯体需要的式样;“糊灯”是将红绸糊在灯架上作为灯面;“补灯”指在宫灯上下底周围红绸未覆盖住的地方补上红绸;“贴灯”指在灯底周围贴云纸和汉纹;“镶金”即在灯面有竹篾支撑的地方贴上金纸剪成的细条。

由于宫灯制作需要运用不同行业的技能,所以其他行业的行话也常用在制灯行业中。如“刮篾”指将竹篾削成需要的厚度和形状。“篾”、“竹篾”同样是制竹行用语,宫灯灯篾用竹制,宫灯匠人便需要掌握制竹技艺。“网花线”指在灯面内里网上花线,与旧时制伞行技艺相通,油纸伞伞架与伞柄连接处网成多种样式的细线,也称作“花线”,建国初期宫灯匠人们往往兼做雨伞。从目前已经失传的拼装架龙头宫灯木雕技艺和宫灯木制灯底可以判断,宫灯匠人还应具备一定的木工技术和雕刻水平。此外,剪纸、书画等等都是宫灯匠人们需要习得的业余技能。

(四)制作工具用语

洛阳宫灯制作工具大致可以分为刀、钻、锯、凿子几个大类,每一大类内部有更细致的区分。洛阳宫灯行所用的刀有十几种,主要用于将选好的竹子劈开并逐步削成一条条竹篾,因此行内一般称作“竹刀”。在制竹篾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用刀不同,包括“破竹”“刮刀”“削刀”等。钻,分为大钻、小钻。由一纵一横两根铁棒在中间交叉组成,纵棒一端为钻尖,另一端分别由两根绳与横棒两端相连,用于在劈好的竹篾两端钻孔。锯有“锯竹”“锯木”“挫锯”三种。锯竹的锯齿较小,锯木的锯齿偏大。“挫锯”用于制作宫灯灯底周围的一圈宽度和灯篾厚度相当的齿牙,灯篾两端需要分别插入上底和下底的齿牙中。“挫锯”比一般锯更宽,厚度是一般锯的三倍。圆凿,又称“凿子”,分大、中、小三种。宫灯的灯底中间有圆洞,做时先用钻在灯底中心钻孔,再用凿子一点点将小孔扩大,形成与灯底外围相同的同心圆。

除几个大类外,宫灯制作工具还包括:拉旋,也称“手工小旋堂”,类似于刨子,内有刨齿,用于木制灯底的磨光;刮篾垫,即宫灯匠人在刮篾过程中垫在腿上避免对腿伤害的垫子。另外包括钳子、剪子、刷子等一些常见工具。

(五)灯体型号用语

在洛阳宫灯行业内部,灯体的大小用“号”来表示。“一号”代表玻璃灯(在白蛇庙前悬挂的清化样玻璃灯,比普通手提的照明灯笼更小)大小;“二号”代表照明用灯大小;“三号”灯长约60厘米,多为门前用灯。比三号更大的是“初号”,灯长70厘米。最大的是“改号”,灯长80厘米,过去多在衙门前悬挂。

(六)匠人生活用语

宫灯匠人的生活交际用语不具有保密性,与其他普通百姓基本相同。例如:制灯匠是河洛百工中的一种,旧时通称“河洛匠人”“河子匠人”“匠子河”或“河子”;将制作宫灯过程中在旁侧帮忙的人称为“下副手”;将有正宗师父传承,得师父真传而手艺高超的匠人,称为“门儿里出身”。

二、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特点

洛阳话属于中原官话,古称“雅言”。洛阳宫灯行业用语以洛阳话为基础,词语的构造遵循汉语构词方法。

(一)语音特点

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发音遵循洛阳话的语音规则。与普通话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声调的变化,其次在于词语读音与普通话的差异,还有极个别规则以外的特殊情况。

1.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分别是:55、35、214、51。洛阳方言的声调也分为四声,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洛阳方言中对应的调值分别为:34、42、54、31[3]。洛阳话读音的发音规律反映在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中如:贴灯:调值分别为34,34。两个阴平相连,声调皆微升。排杯:调值分别为42,34。前阳平,声调微降,后阴平,声调微升。套底:调值分别为31,54。去声和上声相连,皆读降调,去声降调比上声更明显。

洛阳话中大量的轻声音节在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中也有体现。大多数读作轻声的字在词语中都是词缀,如“凿子”“环子”“笨钳子”等,另也存在轻声音节并非词缀的情况,例如“莲花灯”“荷花灯”。“花”字在洛阳方言中调值本应为34,但“莲花灯”“荷花灯”的“花”字都在中间,且非词缀,依然读作轻声。又如:“大白绢”中“绢”字不是词缀,调值本应为34,但在此读作轻声。

2.声母变化。洛阳方言中声母[v]有时用在以[w]作为韵头的音节中,代替[w],发[v]音,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3]。例如:汉纹:“纹”读[vn42]音;网花线:“网”读[vɑη54]音。洛阳方言在声母是j、q、x的情况下,通常读作z、c、s[3]。例如:宫灯匠人将“匠子”的“匠”读为[tsiɑη31],“排须”的“须”读为[sy34],“花线”的“线”读为[siεn31]等。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彼此之间及各自内部之间有时并不加以区分。例如:宫灯匠人将“纸纱灯”一词中的“纸”读[zη54],“纱”读[sa34]。“式样”中“式”读[tsh31]。

3.“儿化音”。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发音中存在部分近似“儿化音”的读音,其本身不同于在字后加“儿”的读音,发音时不卷舌[3]。例如:“猫耳朵”的“耳”字发音介于er与e[r]之间,更近似于[r]音。“门儿里出身”中“门儿”合读作[mr42]。

4.其他特殊情况。在洛阳宫灯行业的常用语中,还存在少数发音特殊的词语。这类词语不符合其他发音规律,彼此之间也暂无规律可循,每一个词语的发音都有其独特性。例如:花骨朵:“朵”读[tu54];猫耳朵:“朵”读[to54];云纸:“纸”读[zei54];门儿里出身:“里”读[liou54]。

另有极个别读音不确定的词语。如:“壳拉”既可读[khr42lr],也可读[khr42 la]。“刮篾”既可读[mi31],也可读[mir31]。

(二)词汇特点

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现存数量较少,且使用范围仅仅局限在宫灯传承人个人家庭中。其词语的构成遵循汉语构词方法,多用语法构词和语义构词。

1.词汇数量。根据目前已调查搜集到的情况,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现存134个(包括同一种灯的不同名称,同一工具的大、中、小分类名称等在内),其中灯体类型46个,制作工具名称20个,灯体组成部分14个,灯体制作步骤45个,灯体型号5个,其他用语4个。根据洛阳宫灯传承人的大致介绍,目前依然保留下来的有关洛阳宫灯行业的用语应远远不止目前所搜集到的数量,单从灯体制作步骤来讲,每一种灯的制作步骤都不尽相同,制作工序皆达到几十步,因此有关洛阳宫灯制作步骤的行业用语应远多于45个。由此看来,洛阳宫灯行业用语虽然受到当下传统宫灯行业发展状况堪忧的限制,但在传承人内部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旧时行业用语。

2.使用范围。洛阳宫灯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处于较为繁荣的时期,从业人员较多,行业用语使用人数也较多。从事洛阳宫灯制作的人家多集中于洛阳老城区丽景门东西大街周围,其行话的使用也广泛分布于老城区。进入21世纪,由于传统宫灯市场受到机器制造灯的冲击,从事宫灯制作的传承人和工人纷纷转行,行话的使用人数随之减少。2001年,随着宫灯世家的先后停做或手艺失传,洛阳宫灯行业用语当前的使用范围在洛阳市市区内仅限于老城区丽景门鼎新街洛阳宫灯传承人王福信老人一家之中这里也可算作是洛阳市区内仅存的一处传统宫灯手工作坊。王家后代虽继承了宫灯制作技艺,且分散居住于各处,但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用于交流则仅限于此地。另外,在洛宁县、嵩县等地分设的洛阳宫灯传习所内,还存在着少许使用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情况。现今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仅用于家庭做灯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和上下代之间的传授,在对外交流中已经极少使用。

3.构词特点。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构词可分为语法构词和语义构词两种情况。复合法构词在洛阳宫灯行业术语中占多数。如偏正式的:竹刀、圆凿、排须;述宾式的:捏灯、补灯、套底。由派生法构成的词语,后面多加“子”字词缀。如动词+子:凿子、旋子;名词+子:穗子、环子、匠子、钳子。在此“子”字没有实际含义,无论“子”字前面的语素是否为名词、是否能够独立成词,加上“子”字词缀以后的词语皆为名词性质。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中对“子”字词缀的运用比较随意,宫灯匠人可以用单个语素加“子”字词缀构成意义相同的新词,例如“拉旋”又可称“旋子”,“灯底”也可说成“底子”。这种新词的产生不会给交流造成障碍,且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名称逐渐为行业内所习惯。语义构词可分为比喻构词和借代构词。比喻构词是“用它物的形象来指称本物的一种构词方式”[4],是洛阳宫灯行业术语中比较常见的构词方式,词语多为名词。比喻构词使一部分行话显得生动活泼且容易记忆。例如“猫耳朵”“猫眼灯”,是通过竹编形成的孔透光照明,被形象地比喻为“猫耳朵”或“猫眼”。“清化玻璃灯”本身不是用玻璃制成,因为灯面土绸上矾以后有玻璃的感觉,因此称作“玻璃灯”。“排须”是将宫灯下悬挂的流苏比作一排一排的胡须。比喻构词的形象性还使得一部分宫灯的“别称”逐渐超过了以外观和用途直接命名的“正规”称呼而成为宫灯匠人们常用的行业术语。例如“直筒灯”形状像当地南瓜,因此更多被称为“南瓜灯”。目前仍然使用的洛阳宫灯行业术语中,借代构词仅存一例,即方灯中的“大白绢”,是以做灯面的材料来代指灯。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中借代构词词语的保留,或许能够为考察那些技艺和成品已经消失,但名称仍然没有被遗忘的宫灯种类提供信息和依据。

(三)专业性和非排他性

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中的术语占绝大多数。有些词语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对宫灯行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是宫灯行的特有词语,例如“圆凿”“排须”“刮篾”等。另有不少词语能够从字面意思理解,例如“莲花灯”“走马灯”“河灯”“灯底”等。这些词语由于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以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专业术语的使用,不仅是对“门儿里出身”的匠人的要求,也是分辨行内人士的标志,宫灯匠人也可以根据顾客的交谈用语来判断顾客对传统宫灯行业的了解程度。

洛阳宫灯行业几乎没有行业隐语。由于行业发展的缘故,宫灯行业行话使用仅仅局限在宫灯匠人们做灯时的分工合作,对外则使用大众普遍使用的制灯用语,但宫灯匠人进行贸易往来、传递信息的言语和经常使用的术语对外并不是绝对保密的。除了洛阳宫灯行内人士,经常购买宫灯的顾客和其他与制灯行业及宫灯匠人有所接触的人,都能够对这一类术语有所掌握,行话的排他性并不强。

三、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传承

行话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密切相关。随着洛阳宫灯制作技艺的失传和传统宫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淡出人们的视野,洛阳宫灯行业用语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一)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被取代的困境,而传统行业所继承的传统文化的流失,是行业用语逐渐失去其使用价值的重要原因。洛阳宫灯制灯行作为传统行业之一,其行话的生存状况与宫灯文化息息相关。目前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萎缩,是宫灯文化发展堪忧的产物。

洛阳宫灯制作技艺是洛阳宫灯文化的主要部分。在代代传承过程中,特别是在受到现代技术冲击以后,宫灯匠人的转行、宫灯使用范围的缩小使得其制作技艺和宫灯类型处于不断消亡的状态。洛阳宫灯文化的失传,使得与其相关的行业术语的使用人数和范围也随之减少。手工艺的失传和遗忘,是洛阳宫灯行业行话逐步消亡的重要原因。此外,洛阳宫灯融雕刻、书画、剪纸艺术于一体,这些灯体艺术作为洛阳宫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传播也有间接的影响。当今人们对雕刻、书画等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与这些艺术融为一体的宫灯外观丧失了原先的吸引力。宫灯本身吸引力的丧失,是造成洛阳宫灯文化日趋衰亡的原因之一,进而也影响到了宫灯行行业用语的发展。

(二)发展对策

洛阳宫灯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逐渐失传的局面影响了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使用范围和传播情况。洛阳宫灯行业用语作为一项珍贵的语用资源,也应当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其进行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1.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记录和整理。目前的洛阳宫灯行业用语分散在宫灯传承人的日常制灯工作中,缺乏对其进行相应的语音、词汇、例句的系统而完整的记录和整理。由于记录和整理的不完备,使得部分正在消失和遗忘的行业用语没有得到及时的留存,不仅对于行业用语的保护是一项损失,对后期开展的研究工作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记录和整理,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2.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研究。在对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记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开展细致、深入、专业的研究,有助于帮助该行业用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而促进对行业用语和制作技艺的保护。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洛阳宫灯行业用语作为一项珍贵的语用资源,对研究洛阳方言的发音、构词,丰富洛阳方言的组成部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工作的展开。

3.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洛阳宫灯行业用语的发展变化依赖于洛阳宫灯文化的发展变化。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能够扩大其行业用语的使用范围,促进行业用语的传播。洛阳宫灯文化包括洛阳宫灯制作技艺、灯体书画艺术、剪纸艺术、灯架雕刻艺术等多个方面,对于洛阳宫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赖于宫灯传承人和相关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和探讨。洛阳宫灯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促进其行业用语的多样和丰富。

洛阳宫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还有赖于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给予保护工作以充足的资金,打造独具特色的洛阳符号,安排督促宫灯文化研究创新工作的展开,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演讲、展示、推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关照,是相关文化机构应当考虑的内容。另外,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对传播宣传途径进行创新,采用宣传片、文艺作品、图册、纪念册等较为快捷、直观、生动的宣传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途径。洛阳宫灯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对扩大从业人员、扩大行业用语的使用范围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以洛阳方言为基础,不仅反映出洛阳方言的发音规律,还保留了一部分暂无规律可循的习惯性读音,对河洛地区的方言研究具有一定价值。洛阳宫灯行业行话依赖宫灯制作技艺而存在,是宫灯文化的载体,对洛阳宫灯的民俗文化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当今民俗文化逐渐受到重视,洛阳宫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步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话的保留和传承,但在目前洛阳宫灯制作技艺整体上依然处于鲜为人知的环境下,洛阳宫灯行业用语仍旧处于逐步消亡的状态。虽然传统技艺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与之相关的行业用语的记录保存和研究工作却往往被忽视。行业用语作为业内人士交流的工具,对体现系统的、富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应当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1.

[2]翟翠娟.洛阳宫灯的审美解读[J].时代文学,2010(11):260-261.

[3]胡进京.洛阳话探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9.

[4]王海峰.吴桥杂技行话研究[J].语文研究,2005(2):38-41.

Study on Jargons of Luoyang Palace Lantern Industry

XU Zhi-yin, MA Yi-ming

(SchoolofHumanitie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Abstract:The handcraft of making Luoyang palace lantern is one of the local folk traditional crafts.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e jargons is professional terms, including styles, parts, making tools and process, patterns of the lanterns and other phrases in daily life.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jargons are based on those of Luoyang dialects, whose word-formation follows the ways of Chinese ones. They are less exclusive but more professional, therefore, only confined among a few number of people and limited areas. The jargons are carriers of the culture and crafts of Luoyang palace lanterns.

Key words:Luoyang; palace lanterns; jargons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2-0068-06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许智银(1965—),女,河南灵宝人,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2015087)

收稿日期:2015-12-18

DOI:10.15926/j.cnki.hkdsk.2016.02.010

猜你喜欢
宫灯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长信宫灯
元宵节话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论紫砂壶“六方宫灯”的文化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