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
——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
刘聪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仿拟修辞格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其翻译涉及两种符号系统之间意义和功能的传递。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的三种翻译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方面在语篇翻译中的得失问题和应对策略,能够为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仿拟;翻译;语篇
符号学奠基人、美国学者皮尔士(Charles Peirce)指出,符指过程(semiosis)体现了符号、符号所指的客体与解释体(interpretant)之间的关系[1]223。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系统地发展了皮尔士的符号理论,指出语言意义分为三个方面: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韩礼德(M.A.K.Halliday)在《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一书中提出语言的社会符号性问题。其学生冈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符号学学说,指出语言的社会符号性,认为分析语言不仅要从文本和语言结构出发,还应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信息和意义出发[2]。社会符号学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能够为翻译实践和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语单词parody起源于希腊语paroidia,是一种模仿以往诗歌风格的诗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仿拟传统的文学著作形式。时至今日,仿拟的文本形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不仅包括诗歌、小说等文学著作的篇章,还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等较短的文本[3] 99-100。外国学者Owen Waston将parody定义为“an imi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a writer, composer, etc. or of a literary, artistic or musical work”. Arnold Lazarus称其为“the mimicking of a literary work or of the style of a well-known artist”[1] 223。
仿拟的翻译要求在分析仿体与本体的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体现原语符号的完整意义。卡罗尔在《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巧妙运用仿拟修辞格,创作出了大量的仿拟词、仿拟句和仿拟诗。韦弗通过讨论《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各种语言版本,归纳出各国语言译本翻译仿拟的三种方式:第一,从译入语中另选一首读者熟识的诗加以模拟,效果最好,丹麦文、法文、德文、希伯来文、匈牙利文、俄文译本都采取这种方式;第二, 按仿拟原文直接翻译,效果较差;第三,译者自行写一首诗来取代[4] 26。按照社会符号学关于意义的划分,笔者将这三种方法分别总结为:契合译法、对译法、弥补译法,以陈复庵与张华译本为例进行探讨。
(一)契合译法
契合译法能够较完整地译出原语言符号的言内、指称及语用符号意义。汉英两种语言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逻辑的相对一致性使得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具有契合的可能性[5]。从译入语中另选一首读者熟识的诗加以模拟的方式,同时传递了原语符号的言内、指称以及语用意义,既能唤起译入语读者的共鸣,又能传达原语符号的信息,从而使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达到一种契合的效果。如第六章公爵夫人哄小孩时唱的催眠曲:
Speak roughly to your little boy, and beat him when he sneezes: He only does it to annoy, because he knows it teases.[4]134
陈译:对小孩说话要粗暴,打喷嚏就揍他个饱;他就是要叫你烦恼,捉弄人才来这一套[6]93。
张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骂你坏宝宝。又爱哭,又爱闹,光打喷嚏不睡觉[4]133。
这首小诗是卡罗尔对David Bates在1848年出版的童诗SpeakGently的仿拟。陈译本采用第三种方法,即译者自行写一首诗来取代。这种译法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言内意义和指称意义,然而没有体现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仿拟修辞的语用意义。张译本则是对宁波有“百年童谣”之称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仿拟,采用契合译法,既将原语符号的言内和指称意义准确表达出来,同时又体现了原语符号中仿拟修辞格的语用意义。从语篇角度,该译文符合语篇格式塔对语篇体裁的要求,更加符合文中公爵夫人唱歌哄小孩睡觉的语境。可以说,契合译法是仿拟修辞的最理想译法。
(二)对译法
对译法旨在优先传递原语符号的指称意义,缺点在于为保持原文思想内容的完整性牺牲原语符号的修辞效果。在仿拟修辞格的翻译中,若难以找到对应的仿体,译者往往使用对译法。如第五章艾丽丝背诵的《威廉爸爸您老了》中的前四句:
“You are old, Father William,” the young man said, “and your hair has become very white; And yet you incessantly stand on your head—Do you think, at your age, it is right?”[4]110
陈译:小伙子说:“威廉爸爸你老了,你的头发白又白;还要不断拿大顶,偌大年纪岂能耐?”[6]71
张译:威廉爸爸您老了,白发知多少;日夜不停倒栽葱,老大不小这样通不通?[4]111
这首仿拟诗是卡罗尔的杰作之一,改自Robert Southey(也是《金头发和三只熊》故事的作者) 的TheOldMan’sComfortsandHowHeGainedThem(《老人的福气和得福的原因》)。陈译本采取了第二种办法——对译法,即按本体直接翻译。这种译法能够准确传递原语符号的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但无法达到原语符号压尾韵的句法效果和仿拟修辞的语用效果。张译本虽然运用李后主的《虞美人》作为仿拟的蓝本,但其语用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所处的年龄段不具备仿体《虞美人》的知识,因而无法产生原文作者仿拟儿童歌谣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也就很难使译文读者对译语产生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一样的共鸣。从语篇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两位译者将 “stand on head”分别译为“拿大顶”和“倒栽葱”这样的俗语未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语言知识,因而容易造成读者方面的语篇连贯障碍。由于语篇原因导致的连贯转换往往是由于译者缺乏对原文意义潜势的意识,这种连贯转换是需要加以提防的[7]73-74。在这里笔者建议采取儿童歌谣《妈妈辛苦了》为仿体进行翻译以达到契合翻译的效果:“威廉好爸爸,您已年纪大;倒立这么久,您辛不辛苦呀?”
(三) 弥补译法
受到语言之间差异的影响,原语符号的修辞特色有时较难在译语符号中得到再现。此时为传达原文的语用效果,译者可以自行写一首诗来取代。如:原文是童谣,译者自创一首童谣而保留原语符号的句法形式。该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传达原文的言内意义和指称意义,缺点在于原语符号中仿拟修辞的语用效果的部分缺失。该译法与对译法的区别在于语用效果缺失的程度:对译法优先传递原语符号的指称意义,语用意义缺失程度较大;弥补译法优先传递原语符号的语用意义,虽然语用效果也有所缺失,但是缺失程度较小。如第二章艾丽丝背诵的童谣《小鳄鱼》:
How doth the little crocodile. Improve his shining tail, and pour the waters of the Nile. On every golden scale! How cheerfully he seems to grin. How neatly spreads his claws, and welcomes little fishes in, with gently smiling jaws![4]60
陈译:小鳄鱼,尾巴亮,怎样使它亮又亮,尼罗河水哗哗响,冲得鳞甲闪金光。裂开嘴,笑得欢,伸开爪,多灵巧,张开两颚咪咪笑,欢迎小鱼往里跳[6]21-23。
张译:哗啦啦,哗啦啦,尼罗河里洗尾巴。小鳄鱼,小鳄鱼,金鳞片片刷。张大嘴巴伸开爪,欢迎小鱼来玩耍,哼哈哈,哼哈哈,进来别害怕[4]61。
原文诗是卡罗尔模仿Isaac Watts于1715年出版的教诲诗《诫懒惰与胡闹》(AgainstIdlenessandMischief)。陈译本采取弥补译法,自创一首童诗进行翻译,传递了原语符号的言内意义与指称意义,童谣的语用意义也有所体现,但仿拟修辞的语用意义有所缺失。张译本用儿童熟悉的中文童谣《小蜜蜂》仿拟,题材和被仿的原诗相似,同样以蜜蜂为例劝人勤劳。张译本在传达原语符号言内意义和指称意义的基础上,将童谣和仿拟修辞的语用意义完整地翻译出来。在语篇连贯方面,陈译本 “裂开嘴,笑得欢,伸开爪,多灵巧”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下文“张开两颚咪咪笑,欢迎小鱼往里跳”是一种递进关系,这两句合起来又组成了一种递进关系。张译本“张大嘴巴伸开爪,欢迎小鱼来玩耍,哼哈哈,哼哈哈,进来别害怕。”总体形成一种递进关系,在逻辑上更加符合语篇的连贯规则。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了仿拟修辞格的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契合译法、对译法、弥补译法。其中,契合译法是仿拟修辞翻译的最理想译法,既能译出仿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又能同时传递原语符号的三种意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契合译法有时很难达到翻译效果,译者往往采取对译法或弥补译法。这两种译法在社会符号学角度各有得失。
在语篇连贯方面,由于连贯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在重构微观结构时,始终要有一个中心论题(话题)贯穿全篇。这便要求各个分话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并列、对比、转折、递进,等等[7]73-74。契合译法能够给译者提供中文本体作为参考,从而使仿体较准确地传译原语篇的逻辑关系。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仿拟翻译能够引导译者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及语篇角度进行仿拟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评判。
参考文献:
[1] 覃先美,李阳.英语修辞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朱娥.仿拟的修辞特色及翻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1-74.
[3] 张金泉,周丹.英语辞格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4]卡罗尔.挖开兔子洞[M]. 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
[5] 张春艳,贾德江.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人物绰号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97.
[6]卡罗尔.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 陈复庵,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7] 王树槐.翻译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菊芹)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简介:刘聪聪(1992—),女,山东济南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149—03
Towards the Translation of Parody in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semiotics—On Two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
LIU Congcong
(Schoo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 the translation of parody involves the translating of two semiotic systems’ meaning and function. By taking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ree ways of translating parody respectively under the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its referential meaning, linguis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 both the practice and assessment of parody translation in discourse will be effectively guided.
Key words:socio-semiotics; translation of parody;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