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广田
(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88)
范式转换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霍广田
(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88)
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范式转换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面临范式转换的问题,即从传统方法走向现代方法的范式转换;从单一传统学科方法向多维前沿学科方法的范式转换;从理论建构向行动研究的范式转换;从单一社会价值取向向多维、务实的个体价值取向的范式转换。从而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优化升级,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在我国社会中出现了诸如价值冲突、文化摩擦、道德败坏、人性异化、信仰危机等现象和问题,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革和范式转换。因此,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能局限于“零散的”、追逐“热点”“无根性”“浮萍性”的研究,而应在范式转换视野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整体审视与把握。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困境,既有来自社会外部的挑战,又有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尴尬,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增强其实效性,必须从范式转换角度下,重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构建。
“范式”(paradigms)最初是由著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库恩认为,科学发展是按照“常规科学(范式)——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范式)”的规律进行的。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1]。范式也是一种认识工具,是我们分析、观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视角、背景与框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法不是实体因素,而是知识性工具,是主客体和各种实体之间的关系因素、中介因素。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将其置于范式语境之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总体图景的揭示,才能深刻认识范式转换的现实原因及意义。
(一)来自现代社会的外部挑战
目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变迁图景来看,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日益渗透;网络化、信息化进程中的德育离散效应;社会关系的物化与异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应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首先,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日益渗透。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西方国家通过利用学者交流、基金会资助、境外电台等手段,制造和抛出了各种思潮来西化和分化我国,如:宪政民主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等,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弱化。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在强调对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同时,也要警惕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影响。其次,网络化、信息化进程中的德育离散效应。信息化及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大学生面临着场域的变化。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体自主性的极度张扬,带来了自我迷失与主体性的失落。同样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冲突和行为异化,这给思政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最后,社会关系的物化与异化。全球化时代使我们看到了跨国性的科技图景及超越民族界限的媒体图景,而随之带来的是消费模式的转变及人的主体性的弱化,这使得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如目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及极速发展的电商,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消费真实的物,而是变成了对时尚的盲目追逐和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当物本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的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要面临着“洗牌”的境遇。人们应该摆脱各种物质利益的束缚,逐步走出日常生活自发状态,实现人作为主体的自由自觉性。
(二)大学生的主体性危机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但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面临主体性危机的困境,如道德缺失、精神迷离、行为失范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缺失。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化、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这一不良社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如此导致大学生对道德的认同感降低,对道德缺乏敬畏之心,道德选择面临着困惑。这要求我们重新解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实施道德讨论法、榜样教育法等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精神迷离。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传入及充斥,导致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惘、价值取向模糊、文化素养缺失、职业追求缺乏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大学生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及马克思主义信念,遭遇信仰危机,这必然带来人生的困惑与迷茫,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迷离,甚至偏离社会发展正确方向及人生奋斗目标。最后,行为失范。“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意思是“缺少规范”,所指的主要是个人的欲望与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2]。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是指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得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离。如对道德规范的无知、藐视或沦丧、“玩物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等心态的存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困境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将社会主流意识内化为大学生个人意识的重任。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与方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价值多元化、生存网络化等这些时空境遇的改变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都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讯息,不断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另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物化式”“压制式”“训导式”往往与人们要求的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等思想背道而驰。其次,泛社会生活化的倾向。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将其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可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但用社会生活实践完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体现为阶级性与政治性,因此,应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性、权威性、宏观性,扩大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由于缺乏整合机制和主体力量,造成校内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教育队伍、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要素。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增强方法的建构性功能以及方法与其他资源的关联性,使整个系统得到优化升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范式转换,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现实需求与学科内在规律的驱动使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既需要增强其体系整体的现代价值取向,又要丰富其内容要素的现代内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优化升级。
(一)从传统方法走向现代方法的范式转换
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要革除那些单纯强调服从乃至政治禁锢的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尽快实现由单向注入、强迫命令方法向双向交流、平淡互动式方法的转变。营造“平等交互式”“多维立体式”教育方法系列,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合力、一统效果”的方法体系[3],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法转向主体交往对话法。理论灌输法其本质是一种物本教育法,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把学生当作客观物体,忽视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需要,导致主客体对立化、主体单向度、人文精神沦丧等问题的出现。主体交往对话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教育者眼中,教育对象已不再是单纯客体,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是民主、平等、双向度的主体交往关系。(2)从传统的说教法转向自媒体教育法。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使得大学生的时空境遇发生了根本改变。交往空间从过去的现实交往转向了虚拟交往,交往方式从传统相对封闭的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主的“广播”范式转向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的“互播”范式。“互播”范式的出现,是当今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大体现。自媒体教育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的、平民化的互联网应用。传统的说教法侧重于教化,强调对信息由外到内的传输;而自媒体教育法侧重于内化,强调对信息的自我接受与转化。(3)从显性教育法转向隐性教育法。显性教育法是一种外显的、直接的、有形的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政教育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下,这种方法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重视对内容的灌输、忽略了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而隐性教育方法则是一种内隐的、间接的、渗透性的“无形”教育方法。如通过物质情境(学校建筑)、文化情境(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等)等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实效性。
(二)从单一传统学科方法向多维前沿学科方法的范式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如社会结构及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主体的个性化),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对后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借鉴。后现代心理学是指在高度信息化、商品化的背景下,注重探讨人性、人际交往、心理投射等内容,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叙事疗法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观念,其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放大积极的自我认同,抵制消极的自我否定。对叙事疗法中“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理念的借鉴,必然会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速其科学化的发展。(2)对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借鉴。复杂性科学是一种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主要特征是非线性、自组织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涉及要素较多,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范式转换关键应该从线性思维过渡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论思维转向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演进到关系性思维。(3)需要注意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及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形成科际整合的研究模式,对各学科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生态性建构。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各要素有机关联和良性互动,以形成强大生命力的依托。其次,对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科学评价,明确各自的局限性,借鉴其合理的因素。如对后现代心理学要形成科学的评价,既要借鉴它的合理因素,又要明确它的局限性(如它对主流心理学基本是否定的,对科学的方法论也表示怀疑)。
(三)从理论建构向行动研究的范式转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主要是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主体:理论工作者)。理论建构范式能够创造出学理性较强的理论成果,但应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与实际的断裂。这就要求我们转换研究范式,积极将行动研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之中,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具体内容分析如下。(1)理论建构范式面临危机。理论建构范式主要是对思政教育方法原理及方法体系的理论性构建与优化。通过理论建构范式创造的理论成果学理性较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是十分及时,影响了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客观地表现为理论回应现实的钝性和乏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解题低效。(2)行动研究范式摆脱困境。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行动研究范式借由“研究——行动”的方式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有利于将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加以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的创新发展。(3)研究范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是内在的、较为稳定的运行样式,是范式研究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实现从概念思维(特点为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到实践思维(关系思维、多向思维、主体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的转变,进而促成研究范式的有效转化,最终形成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四)从单一社会价值取向向多维、务实的个体价值取向的范式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是一种实体因素,而是工具性因素。但当它从单纯的工具要素渗透到人的“生活世界”之后,便表现为以主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强调内在的人格意识,更体现出对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的重视,从价值无涉的工具有了价值判断的意义,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方法的社会价值取向。方法的社会价值取向旨在使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统治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强调人的社会化、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由于长期以来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重行政命令、轻人本尊重,忽略了道德个体的内在需要、生活目标和主体道德体验。(2)方法的个人价值取向。方法的个人价值取向其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属人性”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把促进人在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当做价值旨趣。方法在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体现个体的主体性,如从理论灌输法到价值澄清法,从道德强化法到道德讨论法等。积极营造出一种交流对话、民主探讨的双向平等互动的关系,强调主体间的话语体系。(3)实现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统一和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取向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则会在更高程度上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因此,应积极构建以社会价值为统领,以个人价值为基础,实现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
[1]库恩·托马斯.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0.
[2]李立菊.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3) :38-40.
[3]刘新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599-600.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
Method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HUO Guang-ti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88,China)
paradigm;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mission,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face the problem of paradigm Conversion,which from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to modern methods ; from a single traditional subject methods to multi subject methods; from theory Construction to the action research; from a singl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to the multidimensional,pragmatic Individual value orientation.So that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going to upgrade comprehensively,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Which can solve better thos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G641
A
2095-2708(2016) 02-0061-05
2015-05-10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创新路径及体系构建”(SK2014A266) ;安徽新华学院资助科研项目(2014rw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