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民
(濮阳县档案局,河南 濮阳 457000)
宋朝信武殿所在地辨
——兼与陈子彬、齐敬之先生商榷
郭爱民
(濮阳县档案局,河南 濮阳 457000)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苏颂《前使辽诗》的一首。陈子彬注文说,潭州是今日之长沙,汉朝功臣靳歙庙是信武殿。但是辽国是宋朝北部邻邦,北宋使臣赴辽不可能经过潭州,更不可能去朝拜那里的靳歙庙。这与常理有违。并且,按照习惯,靳歙庙应该建在江陵,即今日之荆州,潭州就没有靳歙庙,更不会有信武殿。另从《宋朝事实》《宋会要辑稿》《开州志》等历史文献及原诗内容分析,《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一首对“澶渊之盟”的颂歌,而“澶渊之盟”就签订于澶州。信武殿是宋仁宗于皇祐五年(1053年),为纪念其父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到澶州,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建立于澶州的。因此,原诗题名中潭州实为澶州之误。
使辽诗;注释;陈子彬;信武殿;澶州
笔者看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刊载陈子彬、齐敬之合著的一篇论文,题名为《苏颂〈使辽诗〉注释》,副题名为《友好睦邻千里行——读苏颂〈使辽诗〉》。拜读之后,受益良多。但对其中《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的注释产生了较多疑问,尤其对信武殿是否在潭州,有不同看法,现予提出,与二位作者商榷。为便于分析,现将原文章中的诗文及注文一并抄录如下[1]:
和国信①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②
夷裔陵边久③,文明运算高④。
三冬驰日御⑤,一夜陨星旄⑥。
从此通戎赂⑦。于今袭战袍⑧。
威灵瞻庙像⑨,列侍写贤豪。
民获耕桑利,时无斥堠劳⑩。
金缯比干橹,未损一牛毛。
①国信:两国通使。以符节文书作为凭信,古称国信。即今之外交使节。
②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潭州:府名。治所在今之湖南长沙市。信武殿:即靳软庙。靳翁别定江陵,降柱园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至洛阳,因定南郡,为信武侯(《汉书.靳翁传》)。
③夷裔陵边久:夷,是古代东方各族的泛称。有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陵,侵犯。陵边久,长时期的侵犯边境。
④文明运算高:文明,指文化较高之邦,此指宋王朝。运算,即运筹、谋划。意即宋王朝采取了高明的睦邻政策。
⑤三冬驰日御:三冬,即冬天。日御,古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此指太阳。
⑥一夜陨星旄:陨,降下,星旄,当作星毛。《隋书·天文志》:“天狗星有毛,旁有短慧,主征兵主讨贼”。星旄,即羽旄、旌旗的一种。
⑦戎赂:亦作戎路,即兵车。《左传》:“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公长戎路,乘传而归”。此指往来使者之车。
⑧袭:脱下。
⑨庙像:指靳歙之塑像。
⑩斥堠:同斥候,即侦察。
苏颂是福建泉州人。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以三司度支判官身份,作为送伴契丹使赴辽,途中写下了30首诗歌,史称《前使辽诗》。《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即是其中一首。该诗既是一首和诗,按照习惯,不仅应该和张宗益原诗韵脚相同,而且在歌吟对象上也都是信武殿。
诗中提到的信武殿在哪里呢?从原诗题名上不难看出,应在潭州。注文②说:“潭州:府名。治所在今之湖南长沙市。”[1]潭州为今日之长沙,符合历史事实。但要说信武殿也在长沙,笔者就不敢苟同了。如果信武殿在今长沙,则这一地理位置与苏颂使辽的路线南辕北辙。该诗既是苏颂使辽诗的一首,理应写于使辽途中。今长沙在宋朝首都开封以南近千公里,而辽国在宋朝以北,很难让人相信宋朝使臣赴辽,还要先向南走出近千公里,过了潭州之后才要折返向北,走入正途。这显然有悖常理。也就是说,信武殿在潭州的说法站不住脚。
潭州信武殿又是什么呢?原文注文②说:“信武殿:即靳歙庙。靳歙别定江陵,降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至洛阳,因定南郡,为信武侯(《汉书.靳歙传》)。”[1]看得出,注文把靳歙庙和信武殿划了等号,原因是“因定南郡,为信武侯。”但是,令笔者不解的是,既然靳歙因定南郡而受封信武侯,则信武殿(信武庙)理应建在江陵,即今天的荆州市,因为那里是南郡的治所。潭州离荆州三百多公里,又不属南郡管辖,为何会建在潭州?另一可能的原因是,靳歙是潭州人,则其庙就会建在潭州。但据《靳歙传》记载,他从山东宛朐起兵,之后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据此说明,靳歙家乡可能就在宛胊,或离宛朐不远,而不是在潭州。宛朐在今天山东荷泽,离潭州近千公里。一个菏泽人的庙宇,为何要建在近千公里之远的长沙?这是另一违背常理,令人不解之处。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断信武殿并不在潭州。那么,信武殿究竟在哪里呢?从历史文献上看,在宋朝历史上确有信武殿,不过它的地理位置在澶州,而非潭州。据《宋朝事实》卷六《庙制》记载,皇祐五年(1053年)初,仁宗皇帝为纪念其父真宗于景德元年(1004年)反击契丹入侵,亲征澶州并登上澶州北城门楼,鼓励将士奋勇杀敌,战胜了契丹,并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建立了一座信武殿。[2]77其中不仅供奉真宗御容,而且还有真宗御制亲书“北征回銮诗碑”(又称契丹出境碑)。濮阳清光绪《开州志》卷二《坛庙》记载:“旧志:‘宋皇祐中遣使奉安真宗御像于澶州。金时毁。’”《玉海》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戊申,命宰臣彦博篆书澶州信武殿真宗御诗碑额”。[3]714-715濮阳县城御井街至今仍保留着真宗御碑,还有当年真宗驻跸时的一口水井,当地人们称为御井,都是“澶渊之盟”的历史遗迹。
仔细分析该诗内容,可以发现通篇其实是在描写澶州之战发生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而非陈子彬、齐敬之两位作者注释中的解读。例如“文明运算高”一句,原注文④说:“文明,指文化较高之邦,此指宋王朝。运算,即运筹、谋划。意即宋王朝采取了高明的睦邻政策。”[1]但笔者认为此“文明”二字,指的是宋真宗本人,因为他的谥号就是“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4]186“文明”其实是真宗谥号的简称,以谥号简称指人,是古人写诗作文的习惯。
“三冬驰日御”的“日御”,原注文⑤说:“日御,古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此指太阳。”[1]笔者却认为,“御”在古汉语中通“驭”。“日御”即日驭,亦即驭日。而日字是可以象征天子、皇帝的。因此,御日可以理解为帝王的车驾。因此,此句是指宋真宗当年,在三冬严寒之际御驾亲征。[5]1283-1296
“一夜陨星旄”,则应指宋军在澶州之战中,用床子弩射杀辽军统帅萧挞览一事。但原注文⑥却说:“陨,降下,星旄,当作星毛。《隋书.天文志》:‘天狗星有毛,旁有短慧,主征兵主讨贼’。星旄,即羽旄、旌旗的一种。”[1]其实所谓旄,是指用旄牛尾装饰的军旗。在军中能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者,必须是具有高贵身份的大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萧挞览的身份在对澶州的攻城之战中由宋军直接认出,并被宋军用床子弩射中其额头,当天晚上就死掉了,从而加速了辽军求和步伐,很快达成了“澶渊之盟”。这才是“一夜陨星旄”的真正含义。
再看“从此通戎赂”一句,应指“澶渊之盟”内容中规定宋朝每年要向辽输送三十万岁币。“戎”指辽国,“赂”指赠送财物。戎赂,亦即赂戎。而原注文⑦却说:“戎赂:亦作戎路,即兵车。《左传》:‘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公丧戎路,乘传而归’。此指往来使者之车。”[1]笔者认为这一注释着实与整首诗的前后文相差甚远。
“威灵赡庙像”句中的庙像,原注文⑨说:“庙像:指靳歙之塑像。”[1]笔者更觉有待商榷。根据前述分析,我们已知靳歙庙、信武殿在潭州是有违常理的,因而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庙像并不是靳歙像。事实是,皇祐五年(1053年)三月,宋仁宗“命枢密使高若讷充奉安真宗御容礼仪使,副使王尧臣副之,奉安真宗御容于澶州开福院信武殿”。[6]297因此,此处的“庙像”应当是宋真宗的御容。下一句“列侍写贤豪”的“贤豪”,则实指真宗的配享功臣画像。
因此,从以上对潭州地理位置、历史文献、诗文内容以及靳歙庙、信武殿应建地点等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注文关于题名中的信武殿在潭州的说法是错误的。潭州实为澶州之误。澶与潭,在古汉语中并不通假。苏颂作为宋朝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科学家,对于澶州这一使辽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和远在南方的潭州,是完全能够分得清楚的。即使宋时泉州人的口音潭、澶二字难以分清,他也不会将此二字混写。问题当是,苏颂《使辽诗》在长期流传、多次翻刻过程中,由后人读音相混而不慎导致的刻字错误。其实,这种错误即使在今天,有时也难免会出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在《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第四讲《木牌蹊跷》中,就曾将澶(chàn)渊误读为潭(tán)渊。但是,注文作者不察,将原诗题名中的潭州信以为真,只是强行往潭州方面寻找依据 ,进行注释,不仅割裂了该诗与苏颂《使辽诗》的整体联系,而且就某一诗句来看,也与该诗整体有不相和谐之感,甚至解释不通,难以自圆其说,使读者看不出该诗的真实含义。
[1] 陈子彬,齐敬之.苏颂《使辽诗》注释:友好睦邻千里行:读苏颂《使辽诗》[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2):1-38.
[2] 宋朝事实:卷6[M]//李攸.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玉海:卷三十[M]//王应麟.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宋史:真宗本纪:三[M]//脱脱等.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8[M]//李焘.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宋史全文:卷9[M]//佚名.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责任编辑:李晔)
On the Location of Xinwu Palace in Song Dynasty— A Discussion with Mr. Chen Zibin and Mr. Qi Jingzhi
GUO Aimin
(Archives Bureau of Puyang County, Puyang 457000, China)
The antiphon poem of PilgrimagetoXinwuPalaceviaTanzhoubyAmbassadorZhangZongyiis one of Su Song’sEarlyPoemsaboutDiplomaticMissiontotheLiaoState. The Chen Zibin’s annotation says that Tanzhou is an old name of Changsha nowadays. And the Jinxi Temple in Han Dynasty is Xinwu Palace. Liao is a neighboring state on the north of Song Dynasty. It’s impossible for the ambassador to visit Xinwu Palace of Tanzhou on his way to Liao. Also it’s unreasonable that Xinwu Palace was located in Tanzhou instead of Jiangling, which is Jingzhou today.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an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likeHistoricalFactsofSongDynasty,CompilationofSong’sRegulations,KaizhouChronicleofQingDynasty, the antiphon poem ofPilgrimagetoXinwuPalaceviaTanzhoubyAmbassadorZongyiZhangis actually an anthem for “Chanyuan Treaty”. Xinwu Palace was actually built in Chanzhou in 1053 according to the imperial edict of Emperor Renzong of Song Dynasty, which meant to Commemorate Emperor Zhenzong’s victory of defeating Khitan and concluded the “Chanyuan Treaty”. Therefore, Tanzhou in the above poem is a mistake, which is actually Chanzhou.
poems aboutDiplomaticMissionto the Liao State; annotation; Chen Zibin; Xinwu Palace; Chanzhou
2016-06-23
郭爱民(1947—),男,河南濮阳人,濮阳县档案局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为宋史。
K207
A
1008—4444(2016)06—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