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2016-03-06 13:28袁宜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袁宜勤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标幽赋》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袁宜勤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本文就“穴出云门”、奇经主病、生旺克衰、接气通经、“朔不济”、“针刺少阳与交别”等6个疑难问题,引述前贤论述,结合笔者体会进行了初步解析。

窦汉卿;《标幽赋》;腧穴;奇经八脉;五行;接气通经

〔Abstract〕The paper was described from six puzzling questions:the point from Yun Men,extra meridian master disease,generate energy and control weakness,generation among five elements,promote needling sensation,"Shuo Bu Ji"and"needling Shaoyang and Jiaobie",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Keywords〕Dou Hanqing;Biao You Fu;acupucture point;eight extra meridians;five elements;promote needling

sensation

《标幽赋》是金元名医窦汉卿编撰的针灸歌赋,该赋将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歌赋形式标而明之,内容涉及到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临床取穴等针灸学理论与实践,是学习针灸学的入门读物。古今名医徐凤、杨继洲、吴昆、李鼎等人均为之作过注释。由于元代距今已年代久远,赋文仍有很多疑难之处。鉴此,笔者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结合30余年的针灸临床与教学经验,试对《标幽赋》的教学疑难问题做一初步解析,以为引玉之砖。

1 肺经首穴是云门还是中府

《标幽赋》第2自然段曰:“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指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为寅时壶水下漏,记时开始,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按营气注流顺序依次循环,至丑时气血注于足厥阴肝经而终。对这一段经脉流注是没有疑问的,有疑问的是“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其疑点主要在手太阴肺经首穴是云门还是中府。

目前无论是针灸推拿学专业教材《经络腧穴学》,还是中医类教材《针灸学》,以及针灸类专著,都是把中府列为肺经的首穴,窦汉卿却把云门列为首穴,以从众之理似乎窦汉卿有误,而笔者却倾向于窦汉卿之说,其理如下:(1)《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之系带喉咙、气管部)横出腋下(腋前),下抵臑内,……。”可见肺经是从肺系“横出”腋前方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从“横出”二字来看,云门在上,中府在下,云门与喉咙之水平线最接近,自然应从喉咙平行走向云门,再经中府下行至上肢内侧前缘。(2)按常理肺经从喉咙气管部“横出”走向腋前、上肢,肺经首穴应为云门,为什么现代几乎所有的教材、著作都载其首穴为中府呢?笔者查阅了较早对《标幽赋》做注的《针灸大全》。明初徐凤的《针灸大全》为《标幽赋》作注时曰:“每日寅时,太阴肺经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穴,至少商穴止。”笔者认为此处徐凤的“太阴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有误,中府为肺经穴,而中焦指脾胃,中焦脾胃又哪有“中府”穴?现代针灸教材一般都把“中焦”注释为“上腹胃脘所在部”[1],并没有说是“中府穴”。因此,郑魁山先生在点校《针灸大全·标幽赋》时就对“太阴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产生了质疑,认为“中府,疑为‘中脘’之误。”[2]综上所述,《针灸大全·标幽赋》注释当为:“太阴肺脉生自中焦中脘部,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如此一来,肺经之首穴应该是云门,而非中府。此外,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金要方》、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躯干分部排穴皆是云门在前,中府在后,可资佐证。需要说明的是,按经脉排穴首家当推宋代的《圣济总录》,是该书将中府排在云门之前而列为首穴,历代医籍从此便遵从该书排穴,但《圣济总录》并没有说明如此排穴的原因。

2 关于奇经主病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元代窦桂芳集《针灸四书·针经指南·标幽赋》中,关于奇经主病是这样记载的:“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之后徐凤《针灸大全·标幽赋》、吴昆《针方六集·标幽赋》均沿袭窦桂芳集《针灸四书·针经指南·标幽赋》之载。高武《针灸聚英·标幽赋》、杨继洲《针灸大成·标幽赋》则改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对此,张缙与黄龙祥先生在编著《针灸大成校释》与《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灸大成》时,均指出杨继洲在为《标幽赋》作注时径改原文[3-4]。

笔者认为,窦汉卿《标幽赋》把阳跷、阳维、督脉三经作为属阳的奇经,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把阴跷、阴维、任脉、冲脉、带脉五经作为属阴的奇经,主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这一提法是正确的,这一提法也得到了徐凤、吴昆等医家的肯定。阳跷、阳维、督脉属阳主表,阴跷、阴维、任脉属阴主里,这是无疑的。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属阴主里,也是没有疑问的。关键在对带脉属阳主表还是属阴主里看法不一。《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傅青主女科》曰:“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脉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带脉的病候,主要是少腹拘急疼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脊疼痛、阳痿、遗精等。因此,带脉之病症,以经带等在里之病居多,故笔者认为带脉应为属阴的奇经,主在里之证。杨继洲沿袭高武改动《标幽赋》原文也许为了使奇经像十二正经那样阴经阳经对称,却曲改了窦汉卿的原意,也违反了医学常理。

3 何谓生旺克衰

《标幽赋》第11自然段曰:“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对此,数版教材均未作注释。徐凤《针灸大全·标幽赋》注释曰:“此言病于本日时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知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时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时者,克衰。余皆仿此。”

生旺克衰是关于疾病病情变化与预测的学问,其理论基础是五行学说。将十天干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属于木火土金水,在某日时之下,若遇五行相生之日时者为生日而旺,遇五行相克之日时者为克日而衰。如心病,心火在五行中所属日时为丙丁,若遇甲乙日时者为生日而旺,其病情会趋于平和、稳定、好转;若遇壬癸日时者为克日而衰,其病情会趋向发作、加重。因此,有心病者,壬癸日当谨慎小心,做好防护。生旺克衰之疾病预测学的临床价值,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4 怎样接气通经

《标幽赋》第12自然段曰:“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对此,数版教材未注。徐凤《针灸大全·标幽赋》注释曰:“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也。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偏枯也。言治此证,必须接气通经,更以迎随之法,使血脉贯通,经络接续也。”

怎样接气通经,使经脉接续?古代医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其一,何若愚接气通经法,即随经脉之长短,调理行针之息数,使经气运行的长度超过该经脉的长度,达到接气通经的目的。何若愚根据《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认识,结合《灵枢·脉度》关于十二经脉长度的记载,在《流注指微论》中具体指出:手三阳经接而九呼(手三阳经长50寸,行针九呼乘六为54寸,过经4寸,达到接气通经目的,余仿此);足三阳经接而十四呼,足三阴经接而十二呼,手三阴经接而七呼。何氏认为这种随经脉长度调整行针息数,达到接气通经目的的方法,可治“偏枯久者,荣卫诸疾”。《金针赋》更是赞其具有“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接通”的作用。其二,易水学派刺十二井接通十二经脉。易水学派张元素、张璧父子创“中风大接经”法,罗天益《卫生宝鉴》卷七记载这一接经针法。该法通过刺十二经脉井穴,沟通十二经脉气血,达到接气通经、行气活血、调理阴阳的目的,用于治疗中风。目前,刺十二井穴仍然运用于中风病的治疗之中。

5 如何理解“朔不济”

《标幽赋》第15自然段曰:“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这是根据月亮盈亏而施用补泻的刺法。望为农历十五,晦为农历三十,十五月亮圆满,人之气血旺盛,故不用补法;三十月缺无光,人之气血亏虚,故不用泻法。“弦”为农历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属潮汐之小潮,人之气血相对不足,故不用泻法。“朔”为农历初一,为月亮初生之时,《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主张“月生无泻”。根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月生无泻”,既然月生不用泻法,似乎宜用补法,而《标幽赋》又提出“朔不济”,那么,月生之朔日又当如何针刺治疗?

笔者认为,《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月生无泻”,是因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气血始行”,此时人之气血相对不足,故不用泻法,以防劫夺气血而虚衰。《标幽赋》提出“朔不济”,似乎是从潮汐学角度提出,朔日正处于潮汐之“大潮”之中,人之气血将由虚转实,故提出“朔不济”,以免实上加实。月生之朔日既不能泻,又不宜补,当如何针刺呢?笔者认为,可以施平补平泻之法因势利导,而不采用偏激之法(泻法或补法),以防出现偏差。

6 怎样“刺少阳与交别”

《标幽赋》第16自然段曰:“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言刺少阳与交别可以治疗耳聋,使耳聋患者听力复聪,能听见夏天蚊虫的叫声。然而,对于“少阳与交别”,徐凤《针灸大全》、杨继洲《针灸大成》以及现代教材书均未作注。笔者查阅明代医家吴昆的《针方六集》,其中的《标幽赋》吴注对“少阳与交别”作了诠释:“取少阳,取其结于耳者,翳风是也。为手、足少阳之会。交于手少阳者为内关,别于手少阳者为外关;交于足少阳者为蠡沟,别于足少阳者为光明。外关与内关平等,光明与蠡沟亦平等,皆一针可取两穴者也。手、足少阳脉皆入耳,故治耳聋。”吴昆之诠释,既契合文理,又符合医理,且便于临床操作运用。取少阳翳风为循经近取,刺手足少阳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内关与外关、蠡沟与光明,属循经远取,且为一针二穴之透穴法。

7 结语

《标幽赋》是针灸大师窦汉卿编撰的针灸学著名歌赋,笔者虽然从业针灸临床与教学30余年,每览《标幽赋》竟欣然有所得,本文对其疑难问题之解析实在粗浅,冀针灸学者斧正为盼。窦师作《标幽赋》,意在振兴中医针灸学术,笔者之释疑若能对学习针灸者有所帮助,则欣慕之至。

[1]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9.

[2]明·徐凤撰.针灸大全[M].郑魁山,黄幼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7.

[3]张缙.针灸大成校释(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4.

[4]黄龙祥.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针刺卷·针灸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6.

(本文编辑匡静之)

Analysis of Difficult Problems in Teaching Biao You Fu

YUAN Yiqi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R245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6.07.009

2015-12-11

袁宜勤,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与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