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思维哲学渊源及特点浅述

2016-03-06 13:28肖碧跃喻嵘艾碧琛易亚乔苏联军曾序求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肖碧跃,喻嵘*,艾碧琛,易亚乔,苏联军,曾序求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理论探讨·

《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思维哲学渊源及特点浅述

肖碧跃,喻嵘*,艾碧琛,易亚乔,苏联军,曾序求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中医学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而“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与《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本文以《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为立足点,阐述《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哲学渊源,能丰富《金匮要略》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把握《金匮要略》理论形成的轨迹和络脉。

《金匮要略》;天人合一;《周易》;儒家;道家

〔Abstract〕The holistic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the medical field.The holistic thinking of 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also being called"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is a basic proposit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The holistic thinking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Book of Changes,the Confucianism,and the Taoism each had their own profound origin.Therefor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Confucianism,Taoism to elaborate the origin of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harmony between ma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n and nature"in the book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so a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to grasp the formation and texture of its theory.

〔Keywords〕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Book of Changes;Confucianism;Taoism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1],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从周易、儒家、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探讨《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的哲学渊源,能丰富《金匮要略》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把握《金匮要略》理论形成的轨迹和络脉。

1 《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渊源

中医学的成长是一个文化过程,中医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演进”规律[2]。“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而《周易》之“天、地、人”三才观,儒家之“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及道家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儒家、道家发祥并繁荣壮大于中原,道家、儒家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对世间事物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力对《金匮要略》作者河南人张仲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金匮要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与《周易》、儒家、道家哲学思维有着深厚的渊源。

1.1《周易》“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周易》为群经之首,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点,但这一思想贯穿于《周易》整个体系之中[3]。《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系辞传》亦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是生万物之源泉,是万物之根本,天地之间阴阳相互作用,就化生万物;人类赖以天地之阴阳,男女交合而产生。因此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四时之秩序,天地之意志,如《易·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天地人并存而为一体。《易·系辞》说:“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即《周易》中六爻卦,分别代表天地人,《易·系辞》说:“六爻之动,三极(天、地、人)之道也。”天地人三才各占一阴一阳之位,人与天地共有阴阳之理,象征着天地人并存的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

1.2儒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儒家整体思维模式最典型的范畴概念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4]。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和谐统一”之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研究“天”不能不涉及“人”,研究人也不能不涉及“天”。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界四时、万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际”,就是区别,“合”,就是统一。意思是天与人本来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是有区别的,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把天与人合而为一,让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也而爱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只有在与天、地和谐的生命体系中生存、发展。

1.3道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核心理论就是“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母体,贯通于天、地、人、物中,是支配万物的总规律,还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天地人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要服从自然的法则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根据道家的“天人同源同质”理论,人与万物一样,都禀自于同一的“道”,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整体论,提出“万物一体”、“道通为一”的思想,其在《齐物论》说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道家主张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两者构成有机统一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构成无限圆满,完整的宇宙世界。

2 《金匮要略》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表现与应用

《金匮要略》继承发挥古代哲学思维,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其阐述的疾病病因、诊断、预防、预后、治疗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2.1病因与“天人合一”思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2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客观提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四时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同时也是人发生疾病的外在条件。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成一种致病因素,因此“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出现“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等情况,即凡是气候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就容易影响到人的气血而产生疾病。《内经》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金匮要略》云:“可食肝,为肝王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春季为肝旺季节,木克土,脾胃本弱,若饮食不节,雨水较多,易致腹胀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脾胃病症状。因此春季要注意调理脾胃,省酸增肝。四时都要遵守此法则。

2.2诊断与“天人合一”思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7条“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人体脉象和色泽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与自然统一协调,如果色、脉与季节不相符合,则属不正常的现象,并根据脉和色泽的变化特点,能判断何脏有病及病势顺逆,如“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天人合一”,春季候肝,主色应为青色,脉象应弦,如果反色白,脉毛,则为肺乘肝,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指出:“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认为春夏季阳气生发于外,其衄血多属太阳表邪所致;秋冬季阳气收藏于内,其衄血多属阳明里热所致,从季节可辨识邪气所犯之经脉。因此诊病时应当注意时令对人体的影响。

2.3预防与“天人合一”思维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防病于“未生”,这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原则[5]。《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2条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会养生之人,不会让邪气侵犯人体,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根据四时季节之特点,提出“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在服用丹药或草木药养生时要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对其药性的寒热、五味要有所节制,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饮食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性能,因而饮食也应顺应四时节气,才会使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具体做法如《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指出:“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风。二月勿食,伤人肾。……十一月、十二月勿食韮,令人多涕唾。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饮食不化,发百病。”正如仲景所说:“所食之味,若得宜则益体。”总之,张仲景预防疾病重视“天人合一”,起居和饮食要“因时之序”或“因天之序”,生活节律要与昼夜气候适应[6]。

2.4预后与“天人合一”思维

不仅人体发生疾病与自然密切相关,环境也影响到疾病的预后转归,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春夏阳气外浮,病情加剧;秋冬阳气内藏,病情缓解。疾病的预后与四时昼夜相关。因此,临床可根据脏腑五行所属和五脏对应与四时五季的特点,再把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引入四时五季,可以推测五脏疾病的起病、加重、好转的时间。如肝应春,肝起病多在春季,所以甲型肝炎在春季是高发节气,而夏季则是肝病预后的最佳时期,心应夏季,肺被抑制,不能乘肝,有利于肝病的恢复,临床运用“天人合一”思维,能把握疾病恢复的最佳时期,提高临床疗效。

2.5治疗与“天人合一”思维

治疗上也要顺应四时气候,《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提出“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强调在湿气偏盛的天气时,更应注意正确运用汗法。服药方法上张仲景同样重视“天人合一”整体观,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十枣汤服药时间为“平旦温服之”,平旦乃阳气升发之时,乘势温服,即有助于水饮的祛除,减少对正气的克伐,也可以防止或减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临床上,处方用药要考虑气候对病人的影响,“天人合一”,如冬季气候寒冷,气温偏低,病人即使外在有明显的热像,也要仔细甄别,是否兼夹寒证,用药则避免过于寒凉。

《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因此,临床上,预防、养生保健、治疗,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到“天人合一”。《金匮要略》丰富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体现了张仲景对整体观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医学整体、动态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更好的诠释中医学的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本质,并更好地、更有效地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指导临床,进一步地发展中医学。

[1]刘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及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04.

[2]李如辉.论中医文化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4-7.

[3]康学伟.论《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8,4:27-29.

[4]吴光.论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J].天津社会科学,1991,6:38-44.

[5]李云海,张雪荣.也谈《金匮要略》养生思想[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 257-2 258.

[6]李晓屏,曾律滔,陈新宇.论固扶阳气“治未病”[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8):9-12.

(本文编辑贺慧娥)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Features of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XIAO Biyue,YU Rong*,AI Bichen,YI Yaqiao,SU Lianjun,ZENG Xuqiu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R2-0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6.07.008

2016-02-29

湖南中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资助。

肖碧跃,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与研究。

*喻嵘,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uron@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