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燕,宋玉忠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与构建
郭清燕,宋玉忠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东 湛江 524000)
由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及当今社会问题负面影响、经济模式的创新、多元文化的冲击及高校理想信仰教育的脱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及信心程度令人堪忧,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盲目追求所谓西方民主模式、缺乏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发展持冷漠态度、质疑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及他们信仰的多样化与功利化。因此,党要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及信仰、高校既要做好教书育人角色,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信仰、大学生也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及宗教信仰,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互联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构建
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体系及其继承者如毛泽东、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相信和崇拜,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并以此作为自己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高校大学生正是他们人生信仰的攻坚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理解尚未成熟,对新事物和新媒体接触和利用较快较多,但分析鉴别能力不足。当今“互联网+”模式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影响更明显、更快速。据笔者调查研究数据,67.9%受调查的大学生听过“互联网+”这个词,其中有17.8%的受调查者对这个词是相当的了解*文中运用的所有数据来源于2016年笔者对湛江四大高校的45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调研对象涵盖文、理、工、农、医、艺体等专业。。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互联网+”排第二[1]。这正与笔者的调查数据相符。因此,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对其他行业进行改革,并且产生新的让人乐于接受的行业模式。“互联网+”时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互联网技术成熟等因素的叠加和交互影响,全面深入推进对现有各行各业的升级改造,从而产生新的政务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和文化模式[2]。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及相关机制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如下:第一,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国务院2015年7月4日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 “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这三项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发展中迅速崛起并为社会创造了极大财富,也给人们的观念意识带来极大冲击;第二,创新驱动发展。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极大地束缚着经济的再发展,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道路上来。李克强总理引领的一系列国企改革和转型,正是体现这一点。第三,注重“人”的力量,形成全民总动员态势 。人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来源于人的无限的创造力。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创新创业,都更加强调人的力量。如2016年新年马云用“集五福”方式给支付宝聚人气,公众号用各种投票方式来吸引更多人“关注”。第四,“互联网+”,“+”一切。“互联网+”的目标就是连接一切。从2015年到现在,“互联网+”已经应用到了工业、金融、农业、教育等十六方面领域,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互联网+”势必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由于“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再结合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下,大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社会冲击,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及信心程度令人堪忧
在对“你信仰与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 60.5%的学生表示“不信仰”。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的态度”上,2.76%的学生表示“信心一般” 或者“不看好”。在问及“互联网+时代下,其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态度”问题上,有11.3%的学生认为其“曾经信仰马克思主义,但表示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在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这个问题上,65.7的人都认为“难度太大,信心不足,完全不可能实现”。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及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程度令人堪忧。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盲目追求所谓的西方民主模式
在“你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吗?”这个问题上,15.3%的人认为“不是,它是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在问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西方学说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个问题上,36.4%的大学生认为“很难说,资本主义是世界潮流,国际形势对我国不利。”在“你认为哪一种模式才能更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上,有16%的人选择“北欧国家的模式或者美式资本主义”。从这一系列数据上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盲目追求所谓西方模式,更何谈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在“互联网+”时代下,部分大学生缺乏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发展持冷漠态度
在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时,7.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与我无关”。在问及“西方学说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问题上,7.4%的大学生持“不关我的事,没兴趣去理会”的态度。在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这个问题上,9.92%的人表示“跟我关系不大,无所谓”。 在对“你是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回答中,有 9%的学生选择“不发表任何意见”。在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上,18%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在这些大学生的眼里,马克思主义信仰只不过是个口号和摆设,对他们无关重要。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迷茫,对未来的毫无追求,每天都是蒙混地过日子。
(四)“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使得大学生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冲击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问及“这两年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问题上,95.8%的学生表示“发展迅速”。在问及“你是否在使用支付宝、余额宝、微会等软件”上,91.8%的人表示“频繁或偶尔使用”。在问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吗?”这个问题上,97.8%的大学生表示“有影响”。在问及“这些软件的使用对你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有影响吗?”问题上,56.7%的人表示“有影响”。在问及“互联网+经济模式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吗?”这个问题上,83.2%的人表示“持怀疑的态度”或者“不属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经济创新模式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极大地冲击着他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他们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五)“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多样化与功利化
在问及“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中,有13.2%的人“信仰基督教”;3.4%的学生信仰佛教;2.1%的学生信仰伊斯兰教;在问及“为何入团入党?”问题上,58.7%的大学生表示“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在问及“身边有多少人做微商”时,67.8%的学生表示“有很多,朋友圈都是微商广告”;54.2%的人表示“身边正出现着一股创业热”; 另外,有 26%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追求享乐主义。由此可以看出,过半大学生过于热衷于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经济利益,忽视精神上的信仰与追求,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作是一种实现利益的手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功利化与世俗化,忽视精神层面学习,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艰难处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经济模式脱轨
“互联网+”行动与计划的提出,对传统经济模式和运营手段产生了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人们尤其是接受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大学生带来意识形态上的极大冲击。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化、剩余价值等理论产生了极大质疑。其原因有三:一是来自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认为“互联网+”的经济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出入,进而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二是“互联网+”经济模式发展与传统经济思维的冲突。如电子商务、物联网、余额宝等经营方式,与传统的逛街购物、银行存款等方式大不相同;三是经济发展与精神教育脱节。“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经济体、新概念的产生促使经济迅猛发展,然而,大学生在精神教育方面却没有相对应的调整。因此,“互联网+”时代“决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相应地,要求人们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更新,这种观念的更新,相应地要求人们改变自己过去所拥有的信仰以及由这种信仰所决定的人的文化生存方式”。[3]
(二)“互联网+”时代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能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理论和现实是否一致,理论能否解释、指导现实。可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从2012年马化腾提出“互联网+”这个词到现在的四年里,首先,“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方便。如微信赌博、网络诈骗、微商传销等。其次,由于社会体制与“互联网+”思维发展不相匹配,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等,严重影响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及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再次,党员中腐败亚文化如等级观念、畸形的圈子文化、迎奉术、权谋术、变异的宗族观念等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信仰,让他们更加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三)多元文化对单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较量
“互联网+”时代下,西方意识形态、宗教文化传播、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首先,在新旧价值观念相较量时,新的价值观念震动和冲击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迷惘和困惑。如有些西方狂热分子通过公众号,二维码扫描方式,大力宣扬西方文化的好处,让大学生“扫”到相关文章,“关注”相关领域,再经“微文化”环境的传播,“炒热”自己的价值观,冲击着他们的意识形态,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容易出现选择混乱,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据笔者调查,16%的大学生认为北欧国家的政治模式及美式资本主义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最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和丑化中国,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大力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马克思主义,严重扰乱与误导了大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
(四)高校理想信仰教育与“互联网+”的脱节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思维、价值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更加要求信仰教育起到先锋作用。然而,当前高校信仰教育模式与社会实际脱离,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信仰的形成。首先,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反感。在调查中,65.4%的大学生认为政治课不重要,课堂很无聊,甚至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逃课现象,造成信仰教育高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低下的尴尬。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热衷于评职称、拿项目,没把精力放在思政课教育上,导致教师授课内容、素材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再次,从高校政治理论教师素质来看,一些高校政治理论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觉悟不高,缺乏厚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运用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师本身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极大影响。
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及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必将遭受挫折和困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机遇。
(一)党要重视并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心及信仰
要做到这一点,党就要巧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直面并妥善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重大。所以党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腐败问题常抓不懈。腐败亚文化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及人民对党的信任,党要坚持不懈严抓腐败之风,用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其次,政治体制的变革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党要及时关注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以解决严重阻碍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的不利因素,以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立场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再次, 解决理论创新的滞后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和中国实际国情的。“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必需要有相对应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心。最后,借鉴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挖掘传统信仰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必定有其不可挡的特性。挖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并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上,不但切合大学生的文化民族心理,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要做好教书育人角色,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信仰
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因此,要把这一角色做好,必需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高校教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换而言之,就是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素材及方式,用大众化、具体化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植入大学生意识观念中,使大学生真正懂得、相信,并在实践中体验马克思主义;第二,高校应大力建设“微文化”校园。“互联网+”时代下,微博、微信、QQ、BBS等各种获取社会实时动态的方式越来越方便,高校要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视频制作、小品、海报等娱乐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推送到学校网页及各个宣传栏,吸引那些不关心政治生活、不参与活动的散漫的大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及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第三,让“互联网+”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手段和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岭南师范学院创立了“岭南思政”公众号,把近期与国家有关的大事及对这些事的专家评论推到公众号上,形式与政策课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等教师把二维码给学生扫一扫,并且把好网络舆论导向,宣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让大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国内外形势及国家政策,加强他们分析辨别能力。最后,以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教育为补充,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身处多元文化的开放背景下,高校可以开设一些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选修课,讲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分辨西方不同文化。
(三)大学生也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及宗教信仰,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其一,大学生身处“互联网+”及多元文化开放背景下,理想信念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去参加学校补充的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教育课程,理性、客观地认识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西方各种宗教文化、哲学流派、社会思潮的起源、主要观点和本质等,既在接受这些西方文化的客观存在的同时,又不能盲目轻信甚至崇拜模仿,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去吸收西方国家精华。只有对马克思及西方思想政治的了解才能增强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二,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面对功利化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应该主动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摆正学习与创业位置,正确对待攀比之风、虚荣心和享乐主义。只有追求精神信仰才能让他们更加坚定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否则,他们就会在物欲至上环境中迷失自我;其三,大学生应当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从问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都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何谈对它的信仰?胡锦涛曾经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4]作为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积极主动学习本国的指导思想既是权力,也是义务。只有这样,思想才能得到统一。其四,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团党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切身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体化,也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
结 语
社会环境影响了信仰的选择内容与活动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纯粹的象牙塔之中,他们信仰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6]在“互联网+”时代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实现“四个全面”和“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探讨如何以既符合信仰生成规律又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塑提供强而有力的动力,促进大学生形成“信而立,仰而为,使之知行合一”的信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1] 《咬文嚼字》编辑部:《咬文嚼字》编辑部2015年十大流行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20.
[2] 王国华,骆毅.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
[3] 胡开宇.论我国的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信仰的重建[J].求实,2002(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玉秀)
The Marxism Fai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Internet +”Times
GUO Qing-yan,SONG Yu-zho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 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 Jiang 524000, China)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oday’s social problems,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ic model,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disjunction of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at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faith and the degree of confidence worries us. Their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the blind pursuit of the so-called western democracy mode, lack of faith,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difference, questioned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of the Marxist as well as their utilitaria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ir faith. Therefore, the party shoul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belief of Marx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nd to correctly guide students’ belief, 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religious beliefs,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concept of Marxist belief.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The Marxist faith; The mire; build
2016-09-17
郭清燕,女,汉族,广东茂名人。法学硕士。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宋玉忠,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硕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冶教育。
G641
A
1009-9743(2016)04-0069-06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