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思怡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571199)
基于慕课的高校教学研究综述
管思怡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571199)
近些年慕课发展速度一年比一年迅猛,慕课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高校密切关注,但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冲击。在综合国内外近五年对慕课现有文献研究基础上,发现慕课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后续慕课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慕课(MOOC);教学;高校
MOOC起源于国外,并迅速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焦点。从第一个MOOC课程的2000余名注册用户到目前大规模MOOC平台的数百万用户,短短不到5年,MOOC已发展到“井喷”阶段。随着2012年度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加入或自行组建MOOC平台,为教育机会不均等地区带来了便利[1],也同时给高校教学带来一定挑战。近些年,慕课在我国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着。
教学论专家李定仁认为,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李定仁:《论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11期。。从宏观来看,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等的研究;从微观来看,教学研究包括对教师、学生以及具体课程的研究,故本文中“慕课教学研究”,不仅包括慕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还包括慕课学习者、教学者、具体慕课课程等方方面面因素研究。
MOOC又称“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主要兴起于“开放教育资源”(OER)。2008年,MOOC的概念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后,便迅速在世界各地教育界占据重要地位,英、美、澳、法等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纷纷加入“慕课”课程建设中来[2]。同年9月,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应用这个概念,开设了第一门MOOC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这门课程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000余名学习者的共同参与学习。随后MOOC进入飞速发展阶段,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ng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免费放到网上,很快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学习者,最终2.3万人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李曼丽,张羽,叶赋贵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这刺激了教授们创办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决心,接着,塞巴斯蒂安教授尝试研究教学法并最终创立了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Daphne Koller与Andrew Ng合作创建了Coursera。同年,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了非营利性平台Edx。自此,“慕课”用来指代高校、个人以及商业公司参与的在线课程行动。2012年3月,Coursera宣布其五门课程进入美国教育委员会系统,课程学分可得到大学承认,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高等教育系统,慕课风潮更加席卷开来[3]。
对于MOOC,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既定概念,但它有三个显著特点:大规模、开放和网络课程*参见:http://baike.baidu.com/。
(一)国外学者对MOOC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MOOC问题,国外学者作出了纷繁复杂的解读,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MOOC。早期的MOOC研究者Stephen Downes认为,MOOC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4]。Mcauley和Cormier等认为,MOOC 将社会化网络、某一领域专家和网上可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交媒体参与讨论、思考、分享资源,课程是在参与者的交流中生成的[5]。由此可见,在早期国外MOOC文献中,主要强调MOOC 的“在线学习”和“学生聚集”。
(二)国内学者对MOOC的定义
国内学者在研究MOOC过程中也都对其概念做了不同界定。 “慕课”这一中文名称的创建者焦建利认为,慕课(MOOC)即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10期。这一名称也一直被学者们沿用至今,又或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三)“慕课”与“翻转课堂”“微课”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在美国,翻转课堂是运用现代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对于翻转课堂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纷繁复杂的解读。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阶段进行了颠倒,学生在课下学习知识,课上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翻转课堂不仅翻转了教学流程,更翻转了教学目的、教学理念,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微课”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胡铁生教授提出,他把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剪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见:http://weike.enetedu.com/bisai_fa.htm国外的可汗学院、TED演讲上的视频都属于微课形式。总的来说,微课是围绕某一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教学视频,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是一种课程形式的表现。
慕课(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大规模、在线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特点是大规模、免费和在线课程,它以个性化学习为理念,借助新兴互联网技术优势,把优质教育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慕课学习中,除了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视频和课件外,还提供交流社区供学习者相互讨论,鼓励学习者自定步调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及其他各种教学方式或方法,来通过慕课平台提供教学服务。
笔者使用EBSCO数据库,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关键词,排除了与本研究无关的内容,共搜出相关文献2594篇,最早有关MOOC的研究始于2008年。通过整理部分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内容,发现国外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慕课对高校的冲击、慕课的教学优势、慕课的发展趋势以及部分个案研究。
(一)对MOOC给高等教育所带来影响的研究
国外众多学者分析了MOOC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如Dennis等总结了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包括:认证机构、图书出版商、等级评定机构、考试、招生等,认为MOOC不会代替传统大学,它只是作为一种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补充[6]。美国贡萨加大学的Finkle,Eran教授认为MOOC就犹如早些年火起来的网上购物一样,许多人热衷于它,但这并没有使实体商店、百货公司瓦解, MOOC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时间冲突没空参与学校的课程学习而选择网上教学这种特殊方式。所以说,MOOC不会重构高等教育,它们是并存的[7]。
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MOOC会威胁到高校生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Selingo教授声称,25%的高校将会在10-15年消失或融合[8]。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应当引起重视,因为MOOC有其自身强大力量。高校在慕课这一契机下,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利用慕课帮助高校走出封闭的象牙塔,面向社会和全世界。
(二)对MOOC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MOOC冲击着全球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国外,MOOC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对高校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变化与挑战。国外MOOC课程数量呈飞速发展趋势,Coursera由2012年最初的几门课到现在课程数量已经超过600门,这也引发了学者对具体课程以及和课程相关的诸如学习者、教学者的研究。
C.Bremer分析了第一门德语MOOC——The future of learning,包括参与学习者的年龄结构、职业分布、在课程上花费的时间、学习时所使用的网络工具等,并指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9]Deborah Engle等(2015)在Coursera平台上的“人体生理学导论”这门课开始之前,对所有参与该课程的学员做了前测,包括年龄、教育背景、英语水平等,最后发现这些特征都会影响他们在MOOC学习中的表现和完成MOOC的情况,同时也指出了对MOOC中学习者的研究应该多关注学生课程完成率,以及完成率不高的原因[10]。
(三)对MOOC教学策略的研究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方式方法*施良方:《课程理论》,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年。。虽然国外慕课研究起步比中国要早,但2012年以前,国外对这部分研究还较少,总结国外三大MOOC平台发现,目前国外MOOC教学策略主要有基于动画的教学、同伴合作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演讲、虚拟社区等。
英国牛津大学的纳贝尔.吉拉尼教授选择了Coursera平台的《商业策略》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给学习者发放问卷,并分析发现: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学习者只有5.7%,而拥有大学学位的人数占到81.9%[11]。这说明MOOC学习者中拥有大学学位人数占到一大部分,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知识基础并且应具有在网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博德教授指出,“虽然注册慕课的学习者人数众多,但完成整个学习的人数很少,只有5%[12]。
相比国内慕课课程,国外慕课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前指导,包括课前提供的材料、教学指南等,正因为MOOC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同的特点,课前指导便能帮助学习者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也会促进学习者接下来整个过程的学习。
随着国外MOOC的不断展开,国内MOOC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特别是在高校中,MOOC的发展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以“慕课”“MOOC”为题名在CNKI中文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共搜索出2010-2015年10月发表的中文学术期刊2868篇,硕博论文共30篇,具体数量如下表。
表1 国内论文数量
(一)对MOOC带给高校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MOOC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新模式,打破了高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依托网络的灵活授课方式,给高校带来重大影响。
焦建利(2013)在分析了MOOC新发展基础上,认为对于传统大学而言,MOOC将对其产生及其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组织形式、学分认证、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13]。李斐(2014)从八个角度深入剖析了MOOC对高校带来的八大积极影响和七大冲击,认为高校中每一位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该认真对待,利用MOOC来凸显自己办学特色[14]。
由此,笔者总结出目前国内MOOC对高校带来的机遇主要有:1.扩大了高等教育普及范围。许多国外知名院校课程被免费放在网络上公开使用,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轻松获取这些优质学习资源,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同时也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契机;2.MOOC促进了高校合作与竞争。以前由于院校分布在四面八方往往缺乏合作,开放程度不高。而MOOC兴起之后,各大MOOC平台开始与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展开合作,如中国本土MOOC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都有众多高校加入其中,共同开发优质课程,高校之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除了各大平台在高校寻求合作伙伴外,很多其他地区高校也纷纷组建自己本地区的MOOC团队,谋求竞争中共同发展*董晶:《慕课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年。;3.慕课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来自行把握学习进度、自定步调地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理念,使教育更加灵活化。
与此同时,慕课对高校也带来了一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高校课程质量问题。随着慕课课程越来越多,其课程质量问题也开始引人深思。2.对传统高校招生模式的冲击。目前一些慕课学习网站开始实行学分认可,如果可通过慕课来修学分获得文凭,许多学者提出质疑:未来高校是否会消失。3.可能出现“强校越强”现象。众所周知,慕课起源于美国,并且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这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而一些非高等教育强校可能面临挑战。
(二)对MOOC课程概况研究
MOOC发展至今,课程覆盖面及其广泛,中国许多高校已经相继建立了MOOC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引发许多学者对MOOC时代下高校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切思考,并从不同角度对慕课课程进行研究。
沈珺(2013)比较了MOOC课程与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认为MOOC课程除了海量资源、没有人数限制等特征,最显著的一点是MOOC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课程组织者对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生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15]进而得出数据和结论。北京大学的汪琼等(2015)对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陆地区高校在慕课建设动机上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国外学校建设慕课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面,而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建设慕课课程是为了促进校内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且大陆高校慕课建设尚处于尝试体验阶段,各方面配套政策、支持手段和建设环境不成熟[16]。教育部要求部属“985”高校需要建设最少5门慕课课程,这说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MOOC课程建设也极其重视。
目前我国慕课课程建设有许多是将传统面授课堂照搬到网络上,虽然许多慕课将动画、游戏、小测验等穿插进了课堂,但还不足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还需专业团队和教师针对本校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来制定配套的慕课课程。
(三)对MOOC教与学视角的研究
1.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吴维仲(2015)认为,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处理好“线上”和“线下”关系,将慕课与传统教学紧密结合[17]。曾明星等(2015)更提出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
图1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8](曾明星)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进行了颠倒,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化。由于慕课给学生们提供的仅仅是知识,缺乏面对面交流,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翻转课堂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慕课相结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理念。
慕课发展至今,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超高的辍学率、学习终端设备单一等,祝智庭(2014)针对此,研究了国外新的MOOC教学模式:SPOC、Meta-MOOC等,认为这些新型的MOOC教学模式如果利用合理,将弥补传统MOOC的不足[19]。
2.基于慕课的具体教学策略研究
除了翻转课堂教学法之外,基于慕课的团队教学法、分布式教学法、基于技术的在线教育等也属于慕课教学策略核心。MOOC应用Facebook、Blog等平台为学习者创设了社交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借助论坛就学习中重难点展开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体解答,实现有效的团队教学。李海峰(2014)从教与学视角对中美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师提问、教学风格、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等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差距,并根据这些差距提出了中美开放课程融合的办法[20]。
慕课是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具体体现,作为当下流行的网络开放课程,冲击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以及教与学各方面,借助“慕课”,高校应该对其进行深入思考,立足优势,促进教学观念改变,加快教学方法更新,达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
慕课从出现起就在全球引起瞩目,中国高校一直对慕课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比近五年国内外关于慕课在高校中应用的研究,发现国外更注重于研究慕课对高校的威胁、慕课的商业运营模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及对慕课的个案研究上,而我国慕课在高校中的应用虽然在理论认识、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成效,论文相关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一)对高校中慕课的评价方式研究较少
慕课虽然在国内高校受到了普遍关注,但对高校慕课教学中学生成绩认定、完成率与评价方式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还比较少。众所周知:慕课的一个潜在问题就是完成率极其低下,在线学习这种异步的教学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状态,容易产生学生自制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监督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去不断剖析造成这种低完成率原因,是学习者时间不够,还是因为课程质量不高,还是慕课教学模式固有的缺陷?
慕课在高校中评价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试,如何鉴定学生学到的知识、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是否应该给出学分认可方式,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如何建立,都需要研究者继续不断的思考,这些涉及到慕课是否能够得到更广泛认可以及后续发展情况。
(二)对“慕课热”的冷思考不足
随着慕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学生感受到了其优势所在,但诸如慕课课程质量、学生学业评定、学生社会经验获取等问题逐渐崭露头角,我国目前对慕课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特点、优势、对高校带来的变革、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而忽视了对慕课这一新鲜事物的冷静思考。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同学之间互动来培养学生社会能力,而在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下,校园所特有的人文情怀、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学生难以获取的。慕课虽然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但其实也包括了传统教学的全过程:上课、讨论、作业、考试、评价等。真实的大学校园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师生之间情感传递,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高新技术难以获得的。
因此在研究慕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慕课价值所在,也要保持清醒的态度去分析慕课潜在的不足。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两面性”,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不是颠覆与革命,而是改革和延伸。
(三)缺少高校慕课本土化研究
慕课起源于国外,目前现有的优质慕课课程大多也来自国外名校,虽然我国的“学堂在线”“MOOC学院”等平台已经上线,但总的来说国内本土慕课课程还相对缺乏。近两年慕课平台上中文课程数量在激增,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本土化慕课研究相关论文较少。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地方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学生需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慕课本土化研究。
(四)对慕课盈利模式研究不足
慕课不再是对传统教学的复制,为满足非结构化课程内容、高度自主的协作式学习以及基于过程评价的学习认证等突出特征,课程开发团队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特点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整理,[21]这就需要花费巨大资源和精力。慕课课程制作普遍存在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长期以来,这无疑会对高校带来巨大财政困难。这就需要开发出一套高校慕课盈利模式,让高校高投入的建设成本拥有明确的课程收益。
结 语
文献研究结果发现,近几年,国外对慕课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对慕课课程参与者研究,逐渐从慕课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并且国外高校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上影响力,纷纷加入慕课课程开发与慕课平台建设。而我国对慕课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相关论文数量已经非常之多,但研究层面上还是以慕课概念、特点、经验总结等为主,而对慕课评价方式、盈利模式等研究还不足。慕课的精髓是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其开放性和大规模特点,对高校学与教的变革都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对高校慕课教学研究中形成的慕课教学模式,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分析国内慕课学习者和教学者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是目前高校最为紧迫的任务。
[1] 李曼丽,张羽,叶赋贵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 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
[4] Stephen Downes.A History of MOOCs [EB/OL]. http://www.mooc.ca/index.html
[5] Mc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and Cormier.D.,"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 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tities Research Council's Knowledge synthesis grants on the Digital Economy(2010).http://davecormier.com/edblog/wpcontent/uploads/MOOC_Final.pdf.
[6] Dennis,Marguerite.The impact of MOOCs on higher education[J]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ll,2012.
[7] Finkle, Todd A.;?Masters, Evan.Did MOOCs pose a threat to higher educa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ct,2014.
[8] Selingo,J.Colleges Can Still Save Themselves.Here's How.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EB/OL] http://chronicle.com/article/Colleges-Can-Still-Save/143305?cid=megamenu
[9] Claudia Bremer.New format for online course:the open course future of learning[EB/OL] http://publikationen.ub.uni-frankfurt.de/opus4/frontdoor/index/index/docId/32210
[10] Deborah Engle, Chris Mankoff, and Jennifer Carbrey. Coursera’s Introductory Human Physiology Course: Factors that Characteriz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a MOOC.[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April,2015.
[11] Gillania,Eynon R.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4(23).
[12] Bude E L,et al.Exploring Bussiness Models for Moocs in Higher Educaion[J].Innov.High.Educ,2014(4).
[13] 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14] 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15] 沈珺.MOOC课程开发与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对比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16] 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17] 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 “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8] 曾明星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19] 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
[20] 李海峰.中美在线开放课程的对比与分析——基于教与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21] 冯璐.基于高等教育视角的MOOC本土化发展模式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赵 峰)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Colleges Based on MOOC
GUAN Si-yi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99, China)
Nowadays, MOOC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and soon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area of education.Because of its massive and openness,MOOC has gain high consideration all over the world.However it has brought some impacts to hig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 decribes current researches about MOOC and find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furture of instructional research of MOOC.
MOOC;instruction; higher education
2016-04-19
管思怡,女,满族,湖北十堰人。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信息化教学。
1、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慕课时代的微课程开发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编号:Hnjg2015ZD-7)成果之一;2、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创新课题项目“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生慕课学习动机提升策略研究”(编号:Hsyx2016-12)成果之一。
G642.3
A
1009-9743(2016)04-0113-07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