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

2016-03-06 10:57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规范

张 岚

(安徽新华学院 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

张 岚

(安徽新华学院 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语言是一个社会的标志性存在,了解网络社会特有的语言是进一步掌握网络社会结构的必要手段。网络流行语快速发展,它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其正面影响终究大于负面影响。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因势利导,逐渐规范。

网络流行语;互联网;规范;价值观

一、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流行语是“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1](P2)。它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尤其在社会变革时期,流行语常常会大量产生。例如“社会主义”是1949年特别是1956年中国的流行语,几十年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是现在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P102)。网络流行语与报纸流行语、杂志流行语、广播流行语等形式一样,属于一种媒体流行语,但又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因为互联网飞快的传播速度、广大的使用群体、简单方便的传播方式成为近几年流行语中一种最主要的形式。自2004 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以来,至今为止,几乎每年都会推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用语”。可见,网络流行语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社会背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就不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了。

例如,以英语词组缩写或变化而来的网络流用语“GF”(girl friend,女朋友)、“PK” (来源于网游中的“playerkill”一词,挑战、杀死、末位淘汰之意)、“DIY”(源于英语“do it yourself”,表示自己做,亲力亲为)。还有通过谐音手段形成的词语“粉丝”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中的外语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提供的契机,它们的表达方法又怎么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二)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言语社团的形成提供了产生网络流行语的物质载体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民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民们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可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享受创造的快乐和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快感。虚拟的网络世界,使人们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给予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得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要形成必须有一个人群,也就是网民。曾有人对网民进行过划分,如按照交流平台有微博群、QQ群、论坛群、手机群、微信群;按兴趣分为炒股群、老乡群、读书群、微商群等。每个群体形成各自的言语社团,因为各自的兴趣爱好或类型,自然会产生流通的语汇。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入选为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三)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中国网民用电脑或手机输入汉字最常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其弊端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当网民们丧失寻找正确汉字的耐心时,就会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 例如,“斑竹”代替“版主”,“童鞋”代替“同学”,“桑心”代替“伤心”,“神马”代替“什么”等。

这些新的网络流行词汇也很有可能是受到网民方言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当这些语汇因为变化后的形式产生一定娱乐效应时,网民们反而更乐意接受这些新形式。例如,前不久广西南宁一个小伙子失恋后录的一段视频在网上传播,其中因为广西方言原因发出的两个词“难受”“想哭”,被直译成“蓝瘦”“香菇”。这一事件当时排在热门话题前三名,还引发诸多明星的模仿和分享,深圳一家公司甚至将“蓝瘦,香菇”抢先注册为公司商标。对于这样的流行语,网民们并不追究其中的错误,他们只追求在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四)社会各类热点问题和现象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主要动因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在一定时期内流行,就是因为它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热点问题的一种集中反映,反映的是当下流行的话语和社会心态。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多依赖于一定的社会事件或现象,集中表现了网民对这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民意趋向,甚至是对这类社会事件和现象不满的一种亚文化形式的柔性抵抗。 例如,“表哥”是2012年出现的一个网络流行词。当年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很快被网友指出其拥有多块名表。这一事件的发酵使得杨达才被网友们戏称为“表哥”,人们从这一现象呼吁共产党员在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方面更应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三、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现象和应对措施

(一)部分用语品位不高,粗俗化,与传统优秀文化背道而驰

这种问题常常与年轻人的个性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某些年轻人认为骂人就是个性化。一些脏话经过网络的“润饰”后堂而皇之地大量出现在年轻人的交际中,逐渐使得学生网友对其表现的有趣新奇乐此不疲,他们也会在日常会话中夹杂粗俗的网络用语,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素质培养。

对于这种问题,网民们应该提倡绿色言语,用文明的语言占领网上阵地。国家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语言环境:相关部门确立一个流行语的构成准则,通过网络技术对不符合准则的流行语进行过滤、处理,使网民们只能接触到规范的流行语。网站的创建者使用行规约束网友的网络行为。再加上学生网民在我国网民中占较大比例,教育单位要加以重视,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宣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校园健康网站供学生使用,营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氛围,倡导他们使用优美文字,规范语言交际,健康娱乐。

(二)错别字泛滥,突破语法常规,混淆人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网络用语里出现错别字,常常是网友有意为之,尤其在网络文学中,网友们随意使用“关税(灌水)”、“腰条叔女,君子好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杯具(悲剧)”等,误导人们对中国汉字、词语的使用。再比如,学过现代汉语语法的人都知道,副词主要修饰形容词或动词,不能修饰名词,但网络用语中常常会出现副词搭配名词的用法,如“很男人”“很鲁迅”等。这种情况如果继续泛滥下去,分辨力不强的学生网民则可能会将部分不规范的表达法作为标准汉语加以吸收利用,殊不知,此类表达法一旦脱离互联网的土壤即缺乏生产能力,未免贻笑大方。长此以往,对学生网民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汉语将毫无规范性可言。

正确使用网络用词、合理造句,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文字垃圾、规范书面词语。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词汇尤其发展变化的最快,所以应该带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上述的一些汉字使用失范现象,我们可能很难完全限制其使用,但建议部分“新词”可以个人使用或者设计之用,而在书面语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汉语标准正确使用汉字,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一个要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3](P4)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既然是规范,就要遵守,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有效进行。规范网络语言既不能脱离语言的实际应用,也不能遏制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应遵循规范语言的原则,做到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应当循序渐进。以引导、调节为主,以约束为辅的手段进行规范。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对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立法。如2006年3月1日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确规定“除新闻报道需要外,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4](P213)。这部立法也成为我国首部把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

(三)某些用语倡导享乐主义,干扰主流价值,淡化网民的道德观念

网络流行语是世相民情的真切反映,是人间万象的整体呈现,但因为网民的低龄化特征,部分网络流行语淡化了年轻人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网民一方面政治意识较为单薄,对国家大事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更推崇西方的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可度不高。同时,互联网带来的诱惑和刺激,也在潜移默化地传输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些都容易造成网民价值观的扭曲,严重危害年轻人的心理健康。

例如,源于《猫扑大杂烩》论坛里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是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恶搞。这句话反映了当下思想文化与价值取向多元、理想信念教育不及时、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而是将“哥”作为迷恋、崇拜对象的社会现象。

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作者、传播者、追随者和效仿者。在鉴别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上,国家以及教育部门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和文化,在部分网民信仰迷失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从而坚定人们内心的理想信念。像“为你点个赞”“航母StyLe”“给力”“正能量”这种来源于鲜活实例,贴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能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对于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流行语应大力推广。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蓬勃发展的语言,是随着改革开放、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出现的语汇。网络流行语既能增强汉语的表达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推动现代汉语词汇的充实,也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语言的发展不受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制约,但并不是说,我们对网络流行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听之任之。只要我们能适当地引导与规范,就可以减少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

[1]仓理新.流行语与时尚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流行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

[3]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曹起.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薄 刚]

Network Buzzwords and Regulate Problems Analysis

ZHANG Lan

(Culture and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China)

Language is a social’s signature,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society is the essential means to further grasp the network social structure. Network buzzwords, rapid development, its existence is an objective reality, the positive effect is greater than negative effect after all. In suc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for national and related department to network catchword normativ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ccasion, slowly specification. Make the Internet users use the network language well, with a good network, pushing more netizens ca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buzzwords, is our ultimate goal.

the network catchword; internet; specification; values

2016-09-15

2016年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IFQE201604)

张岚,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H08

A

2095-0292(2016)06-0105-03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