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222111)张 丽
创新词汇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222111)张丽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词汇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创新词汇教学方法:借助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词汇认知;创造学以致用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应用。
[关键词]创新词汇教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丰富的词汇量是一个重要任务。学生掌握的词汇数量的多少,对于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但是小学语文词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创新词汇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词汇离不开句子,而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础材料。学生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是造句、写作的前提条件。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不同语言环境中,词汇的意义、情感色彩等也具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不能把词汇学习与语篇割裂开来单独地讲解,而是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汇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对于“掠过”一词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句话,结合自己的想象,感知“掠过”的意思。有学生说:“掠过就是很快地飞过。”有的说:“掠过说明燕子飞得很快,而且很轻。”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同学们说得没错,掠过确实是有迅速飞过的意思,大家想象一下燕子在天空中掠过时的情景,动作美不美呢?”学生说:“确实很美。”教师继续引导:“是的。‘掠过’一词不仅写出了燕子轻快地飞过天空,而且写出了燕子动作的优美。”借助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的分析,学生理解了“掠过”一词的准确意义,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此看来,词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教师把词汇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组织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可以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并学会正确应用。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词汇作为汉语的构成单位,必然也被赋予了文化色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词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正确地写出词汇,简单地理解词汇的意义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对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的是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转败为胜,把吴国灭掉的故事。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文化内涵,给学生讲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了越国和吴国两个国家的情况,以及越王勾践兵败会稽的故事。之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每次吃饭前,都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体会越王为何要睡柴草、尝苦胆。有学生说:“越王是为了激励自己!”有的说:“他是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耻辱。”通过对“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扩充了知识面,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由此可见,以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为根基的汉语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词汇的应用过程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掌握词语的写法,理解词语的意义,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增强亲身体验的感受。
例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跳水》一课,当孩子走到横木上去取帽子时,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进退两难,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心惊胆战。教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个孩子的情况是不是很危险?从哪里看出孩子的处境很危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了答案:“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接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教师继续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感觉?”“害怕!”“慌张!”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了“心惊胆战”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用这个词语造个句子,学生说:“我走在独木桥上,看着桥下深不见底的河水,感觉心惊胆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造句应用,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词汇的学以致用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在词汇学习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创造应用词汇的机会,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应用词汇的过程中,强化感知,巩固词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词汇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语言环境感知词汇的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为学生搭建起应用词汇的平台,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从而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