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副巡视员)
欧阳宗书(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
袁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洪流(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斌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龚旗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伟(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吕建(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2015年,教育部批准了12所部属高校、3个地方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3个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评价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突破,通过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5年11月25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司法部、财政部相关司局以及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负责同志介绍了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工作举措。为进一步加强宣传、促进交流,我刊特别推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题,刊发各试点单位的典型发言,以飨读者。
王红
(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副巡视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这对加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律硕士教育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法律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它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三个专业学位之一。自1995年实施以来,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法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由最初的8个增加到现在的186个,招生人数也由第一批的539人增长到现在每年1.7万多人,在校生规模5万人左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对推进法治专门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法学教育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的质量,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以及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培养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作为培养法治专门人才重要渠道的法律硕士教育,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如招生方式不利于选拔优秀生源,实践教学薄弱,实务导师短缺,对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职业伦理道德的培养不够,作为培养特定法律职业背景人才的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不能实现有效衔接。这些问题制约着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也是我们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近年来推进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情况
近年来,围绕提高法律硕士教育质量,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化法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创造了条件。①组织开展法律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19所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参加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调整培养目标定位、创新特色培养模式、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2013年总结验收时,有6所院校的试点项目被评为优秀。②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工作,促进法律硕士培养单位提高教育质量。教指委于2013年开始委托专业机构——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开展了法律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能力评价调查工作,在广泛收集毕业生意见的前提下,获取了大量翔实的反馈信息,对改革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已完成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评价工作,正在进行201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能力评价调查工作。③组织开展专题项目研究工作,并使研究项目与法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内容紧密联系。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法律硕士“教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推广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工作”、“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衔接机制研究工作”、“双导师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招生考试改革”等多个研究项目,为推动法律硕士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④积极推进法律硕士案例库建设工作。目前,已有50个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案例库,有效地推动了法律硕士教育教学改革。
三、深化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为实现本次深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目标,教指委确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健全完善法律硕士招生考试制度
①合理确定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探索建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布局动态调整机制。②积极探索招生改革。通过调整和改革考试科目、考试方式,实现入学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选拔出更加优质的生源。③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监督,确保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2.积极探索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的思路和举措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研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关系,探索提出法律硕士培养单位资质认证标准等,为推动实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3.积极推进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改革,建立“4+2”、“4+3”培养模式
通过扎实的法律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基本的实务能力培养、高效的实践基地建设,科学、合理的毕业考核机制(三三制:日常学习效果+实习表现+以案例研析和调研报告为主的毕业设计),完善法本法硕“4+2”和非法本法硕“4+3”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专业型和复合型实用人才。结合培养流程,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①在课程体系方面,强调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教育。②在基本实务能力培养方面,将案例教学、诊所教育、模拟法庭、谈判技术等为主的多样化的实践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性和有效性。③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升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效性,积极推动法律助理项目制度化。④在培养质量考核方面,优化毕业考核机制,将日常学习效果、实习表现和以案例研析和调研报告为主的毕业设计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
4.进一步强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适应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吸收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专职教师参与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担任授课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全面推行“理论和实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长期合作的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政府法制部门、行政执法部门、法律服务系统中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充实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中,尽可能减少校外导师挂名现象。
5.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完善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制定并实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健全完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并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淘汰机制。
为确保综合改革项目顺利推进,教指委将采取四项措施:①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教指委在深化综合改革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深入研究法硕教育规律,法律实践需要,市场需求与国家、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且具有充分可行性的改革方案。②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与司法实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律师界、工商界专家进行充分讨论,全面了解司法实践与法律服务业的需求,广泛征求意见,邀请实务界专家共同撰写改革方案。③探索法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积极研究美国、英国同行的做法,结合我国法硕教育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机制。④积极推动并参与法学教育改革,以此推进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工作。
四、深化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
对深化法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设定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深化法律硕士教育综合改革,以法律硕士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法律硕士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探索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的途径和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硕士培养体系与机制,全面提高法律硕士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具有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
欧阳宗书
(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
财政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在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曾组织中央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两家单位,承接了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5年又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功申报成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下一步,财政部将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任务书》的安排,推动会计教指委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以深化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
一、建立一个保障体系
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是在培养单位数量迅速增加、培养规模跨越式增长且培养水平良莠不齐的形势下,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2014年,财政部指导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从前两批培养单位中选取了6家具有代表性的培养单位进行质量认证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大规模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完善质量认证工作:①根据试点情况对质量认证体系予以进一步完善。②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质量认证工作,系统总结提炼质量认证成员单位的创办特色与经验。③对通过质量认证成员单位的资格予以持续审核、监督,确保认证成员单位不断提高培养质量。④努力推动质量认证与国内、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
二、推广两个重点
1.推广案例教学
①加强案例库建设。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与案例入库活动,每年拟评选出20篇优秀案例,入库不低于100篇案例。拟将各培养单位入库案例数量及获奖数量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争取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共同推动将案例入库、获奖情况纳入一级学科评估以及职称评定的指标体系。②组织案例教学精品视频示范课程库建设。开展精品示范课程评选,通过课堂演示的方式,评选出精品视频示范案例,并在师资培训会、教育发展论坛等场合予以展示、研讨。同时,以一定的分享机制在各培养单位中进行推广。
2.强化MPAcc示范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①开展实践基地评选活动。鼓励各培养单位产学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高与实践基地合作的质量,切实发挥实践基地在培养过程中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②推广实践基地经验。总结实践基地建设经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③规范实践基地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MPAcc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参考性建设指南》,以进一步规范与指导相关工作,提升MPAcc联合培养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大平台
1.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
公益大讲堂活动将邀请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著名学者举办讲座,并面向全国MPAcc学员及校友开放,专家讲座视频将在中国会计学会及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上予以公开。对于受邀参加公益大讲堂活动的专家学者,其讲座薪酬将用于设立MPAcc学员助学金,由活动承办单位具体安排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异的MPAcc学员予以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公益主张,增强MPAcc的品牌亲和力。未来每年将可举办不少于6场公益大讲堂活动。
2.MPAcc教育发展论坛
每年举办一次MPAcc教育发展论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专门针对MPAcc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的高层次交流平台。论坛将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分享在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方面的经验,并按照MPAcc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若干分论坛,供教师代表交流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方面的体会、困惑、经验等。每年论坛研讨的典型案例将在20篇以上,参与论坛的教师将在200人以上。
3.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
通过学生案例大赛,促进不同院校间MPAcc学员的交流与沟通,为学生们提供了解企业现实、开展案例辩论的平台;培养并提升MPAcc学员发现、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形成60份学生亲自调研的案例作品,为案例库积累丰富的一线案例素材;扩大MPAcc的品牌影响力。
四、实施四个创新举措
1.组织MPAcc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旨在编写一套适应MPAcc培养单位课程开设需要,强化实务型、应用型教学内容,并注重课程之间内在联系,风格统一并受各培养单位和社会认可的“国际化、高水平、应用型”会计专业硕士教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入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在培养单位中具有较高开课率的专业选修课程。计划五年内完成专业入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共5本教材的出版工作。
2.组织出版《财会案例评论》期刊
《财会案例评论》是着力打造的会计实务导向型期刊,发行初期将主要刊登全国MPAcc优秀学位论文,每年发行2期,每期5篇文章,以进一步发挥MPAcc优秀学位论文的示范作用,推动MPAcc学位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随着未来期刊影响力的扩大,《财会案例评论》将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收录、刊登优秀的案例研究与实务论文,引导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会计学科的应用研究,提升MPAcc的社会影响力,宣传MPAcc教育品牌。
3.采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全方位交流平台
通过质量认证系统以及教学评估系统,建立MPAcc教育信息收集平台,汇集各培养单位在质量认证与专项评估中填报的招生、培养、师资、就业、对外合作等相关信息,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关于MPAcc教育的多维分析报告,并以一定的共享机制,在培养单位内部进行分享。建立官方微信,定期发送学科与行业动态,各类分析报告,名师、实践导师、在校生、校友推介,教学、培养、案例开发、论文指导等经验,实习、招聘信息等。同时,建立和维护教学管理、教师、校友联系三大微信群,加强院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在培养单位中开展深化改革试点
根据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其自主申报拟承担改革试点的具体领域,确定若干个改革领域以及相应的改革试点单位。根据改革试点情况,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广材料,同时形成若干有关MPAcc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以规范培养过程,推动各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改革。
袁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根据国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实施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为契机,在上海市前期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系统设计、问题导向、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的改革思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具有上海特点、高校特色、专业学位类别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0年10月,教育部批准了64所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共有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13个专业学位类别入选改革试点名单。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在市级层面上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深化改革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和标准制定为抓手,围绕“培养规格行业化、知识能力复合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系统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六化模式开展教育实践,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有效推进对接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
2010年10月,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及各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十二五”期间共招收2828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000余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这项工作得到了各方高度肯定,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经验。
此外,上海市还积极开展教育硕士与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点;推动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和美国纽约爱乐乐团三方共同组建上海乐队学院,开展艺术硕士与知名乐团演奏人才培养结合的改革试验。
2.初步建成体现综合要求的案例体系
从2008年起,上海市先后开展了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案例库建设。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教学最成熟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开发共享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已经遴选300余篇案例,形成了“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初始库,建成了“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应用平台。该平台2015年2月开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为上海市开展MBA教育院校的1030位老师提供了免费使用的账号,近200位老师下载了2000多次案例用于教学,覆盖到5300多(人次)的学生。
3.建立多层覆盖的实习实践基地体系
截至2015年9月底,上海市教委已投入1.4亿元,建成了303个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每年承载着近1万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结合各高校和院系建立的两级实践基地,已经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基地体系。在全国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联合培养基地等项目中,上海市均占较大的比例。同时,上海市教委每年投入1200万元专项经费,为高校购买第三方社会责任险,有效地消除了高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等各方对实习实践安全的担忧。
4.营造推进双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环境
鼓励和推进高校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挂职锻炼。自2011年起,上海市教委实施了“上海高校青年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推进高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聘标准,选拔与实践部门合作紧密的教师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从实践部门直接聘用相关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及任课教师。
5.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评价体系
组织专家组研制了法律硕士等36种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既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各专业学位类别教指委的要求,又得到上海市相关高校的认可,体现了不同专业学位类别间的共性和各类别的特色,对提高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起到了导向作用。近年来,在1.5万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近80%的论文采用了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新的论文形式。在上海市集中进行双盲评审的五千多篇学位论文中,专家评审的异议率降低了近2个百分点。
6.开创共享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新局面
推动上海的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截至2014年9月底,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共209项,其中上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22项,占比超过10%。推荐上海的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国际认证,在通过AACSB和EQUIS认证的大陆高校中,上海均占三分之一。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海外实践基地建设,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立实践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项目在联合国总部建立实践基地;上海海洋大学的农业硕士项目(渔业领域)在西班牙、马绍尔群岛等地区建立远洋实践基地;上海电机学院的工程硕士项目(风电方向)在瑞典建立了实践基地。
二、深化改革的举措
1.确立高校改革主体的地位,引导高校自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引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建立与学校类型相匹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制定本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和指导教师分类评聘制度及评聘标准等。以质量为标准,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制定既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与学位授予标准。
2.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改革,建立动态调控和多元评价结合的招生机制
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优化招生结构。根据培养单位的分类绩效指标动态调整招生计划,以质量为导向配置招生指标。对有巨大社会需求、市场生源充足的专业学位类别,在全市层面通过计划杠杆进行调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在临床医学、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专项改革试点。对国家和上海市特需、市场生源不足的专业学位类别,通过调整投入机制,确保满足国家最基本的人才需求。探索专业学位多元评价的招生方式,将专业技能考核列入招生考试的内容,使之成为与笔试并重且相互不可替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主动对接行业标准,搭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选择若干对应行业清晰的专业学位类别,主动对接行业标准,将行业职业资格要求融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在“5+3”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5+3+X”改革;进一步探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进一步探索高校和艺术演出团体联合培养艺术硕士的改革试点,在乐团人才培养基础上,不断拓宽新的人才联合培养领域;继续推进其他专业学位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在若干成熟的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和联合培养人才工作。
4.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建立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深入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原则、标准和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标准、要求和保障等。选择若干个类别或领域,尝试建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在已建成的三百多个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和近五十个示范性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基地零散化、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研究建立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和学生实习实践的培养标准,从规模化的外延式建设向质量型的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变。继续推动案例教学改革,在已建立的“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应用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在全市层面建设案例库或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库,并开展专业教师案例教学培训。
5.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指导水平
加强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同时在专业学位设置、授权点审核等环节强化校内教师自身具备行业职业任职资格要求。继续推进上海市青年教师践习计划,将青年教师参加企业践习经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任的优先条件,并纳入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中。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材、案例编写,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的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继续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由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本类别教师、导师的培训工作。
6.加强评估和评价,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对接国家要求,修订完善已制定的各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发挥学位论文评价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积极吸纳行业力量参加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提高行业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组织在教学标准制定、质量评估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认证,鼓励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探索研究专业学位认证标准、建设标准和学位点合格评估及专项评估标准。充分发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的资源配置作用,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相结合。
洪流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一、江苏省改革基础与基本思路
江苏省现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高校33所,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56个,在校研究生总数15.07万人,其中,专业硕士4.7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的37.7%。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有6所高校参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任务是创建“和而不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绩。本轮改革则重在“深化”与“综合”,是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一次改革,我省力图通过改革,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上取得新突破,在政府积极作为、加强统筹上取得新突破,在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江苏省改革的主要举措
本轮改革中江苏省共有九大任务,大体上分为三个板块,虽然教育部下达我省“任务书”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先已开始了思考和探索。
1.引导省属高校科学定位
省里共有“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11所,悉数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其他省属高校都应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研究生为主的高校,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视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少数几所高水平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之比为6∶4,约5所左右;多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3∶7,约10所左右;仅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共有10所。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和发展规划处已经进行了会商,形成了调整时间表,如果国家加大对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投放力度,该调整可以在三年内到位。同时,我省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发展规划也将作出相应调整,今后省属高校增列学位点时,主要引导其增列专业学位博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
2.进一步优化制度保证机制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应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精心“搭台”,让高校尽心“做戏”。这方面我们已做的工作是:①教育厅与科技厅联合推进,支持高校建立了3000多个省研究生工作站,并通过年度信息报告、五年一轮存续评估、每年评出百优进行奖励等措施,加强管理,提高产学研联合培养质量。教育部为此专门在我省召开了现场会向全国推广。②教育厅、省人才办、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五部门联合,2015年5月份印发了《关于开展江苏省第三批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的通知》,共评出500名行业科技骨干到高校兼任第二导师,每人资助15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深受高校和企业欢迎。③每年选拔300~500名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担任科技副总,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导师。④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全省研究生教育慕课中心,实现专业实践课程共享,解决各高校缺乏高水平实践课程教师的难题,目前已委托东南大学进入论证建设阶段。⑤推进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省教育厅与省卫生计生委协调,实现了全省9所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获取的对接,此后,我们还希望致力于推动教育硕士教育与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的对接,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教育与江苏省住建委的“三证”获取的对接。教育部对地方政府参与改革充满着期待,江苏省将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推进,争取出台更多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利好政策以及地方法规。
3.推动高校深化改革
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我们对地方高校改革的要求侧重于三个方面: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工程,选择若干所高校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和实验,继续探索和优化培养模式,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可以复制的经验。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择若干高校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试点,在导师遴选、职称评审、人事考核、招生指标分配、吸纳行业实践导师、团队指导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经验。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鼓励和支持高校在导师队伍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职业资格国际化、学生来源国际化、推进国际联合办研究生教育进程等方面继续努力。省教育厅于12月16日召开了全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会,逐校落实改革任务,签订责任状。江苏省还将研制出台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标准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选优标准,开展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评估、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与评优工作,开展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质量排名试点,继续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试点工作,发布毕业研究生年度跟踪调查质量报告,通过这些工作,加强质量监督,确保改革成效。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1.该项改革符合地方发展需求
江苏省拥有国务院批准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区域,是省部共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试验区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有着迫切需求。教育部决定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需求、提升质量,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完全符合地方改革愿望,江苏省坚决支持。
2.党委、政府重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事关江苏全局和长远的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列入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还将其列入工作要点加以督查,省财政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其他相关省级部门也都积极配合,这为此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政府转变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政府应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宏观管理,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放给学校,把属于自己应尽的责任落实到位,为此,我们在提供改革的政策保障和财力支持上应该积极作为。同时,要进一步调动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其根据实际进行重点突破。
4.教育部的支持是改革任务落实的保证
江苏省九大改革任务中很多是与国家体制机制紧密联系的,我们希望形成政校互动、上下联动的改革局面,使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王斌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教育部召开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对于进一步增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综合改革举措的“落地开花”,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广东省作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3个试点省(市)之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借此机会,分三个方面汇报广东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情况。
一、改革的基础和条件
1.广东省有改革的基因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排头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东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就是改革的结果。
2.广东省有改革的积累
广东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省部共建高等学校的模式,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广东开始的。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广东省先后出台了《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较高。
3.广东省有改革的需要
目前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打造“广东智造”高地,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扩大和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逐步取消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项目评审和立项,将各类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打包,以因素法下达给各高校,由学校根据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自主支配和使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需要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比较短,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有可能取得突破。加上广东省毗邻港澳台且合作紧密,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也是可能取得突破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改革的工作思路
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准广东省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广东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14825”,即:1个目标、4大任务、8项举措、25条措施。
1.一个目标
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2.四大任务
①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强调分类指导,地方高校明确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力争到2020年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之比达6∶4;完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存量”往理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调整,“增量”主要用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②构建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之间的协同,以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实现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协同。③推进专业与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具有职业认证资格的部门、行业协会等的衔接。④完善“社会评价+分类评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包括国际认证在内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
3.八项举措
①优化结构。在广东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特别是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出明确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力度的要求(包括经费投入和绩效考核)。②多部门联动优化政策环境,多主体协同。协调人社、经信、科技等部门给予资源倾斜;以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平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地开花结果”。③改革探索与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化发展。分类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价标准,鼓励支持各高校各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特色化的发展模式。④以“双导师”队伍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自身分类确定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标准,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⑤搭建“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库(案例库)”数字化共享平台,包括案例库建设、在线课程共享等。⑥推动行业协会的实质性参与,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⑦提升国际化水平。在师资、课程、学位授予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职业资格认定方面引入国际认证。⑧建立社会化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包括课程、论文、实践等进行评价,发布年度报告,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挂钩的机制。
三、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积极争取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一)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
希望教育部在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新增的授权点及招生计划,将优先满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向理工类学科专业倾斜,向改革力度大、成效好的高校倾斜,不断优化区域学位授权体系和结构。
(二)逐项抓好改革任务的落实
我们将按照教育部批复的任务书的计划进度,一方面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逐项推进。具体包括:
1.成立协调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2015年底成立由省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经信委等多个省级主管部门参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协调小组,负责综合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召开研讨会,达成改革共识
在2015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年会上,把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主题之一,深入研讨改革的路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3.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政策保障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省教育厅要对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类指导。2015年底前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广东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任务分工和具体时间节点。同时,拟制订出台《关于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等一批政府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企业专家到高校兼职任产业导师的管理、科技特派员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衔接等政策措施。
4.启动项目申报,落实主体责任
培养单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体。2016年初,将启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专业与职业相衔接、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估等,拟立项10~15个,分为综合改革和项目改革两类。
5.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重点,抓实抓好
按照“高校+一个平台(基地)+示范点”的模式,构建以区域为平台、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区域内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以“多对多”的建设模式(即多所高校与多家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层次更高端、合作方式更多样、协同程度更深入、培养规模更大、管理更高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基地成为区域相关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研究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广东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区。
6.强化绩效评价
根据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加强过程监管。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将绩效考核评价情况与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挂钩,不断优化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和布局。
龚旗煌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深化和推进落实阶段。《北京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任务书》已得到教育部的批复,我和北京大学很多老师一样,心情是复杂的,既充满期待,又深感责任重大。深化改革一定是在原有政策制度框架下有所突破,推进落实一定是要求我们要明确目标、克服困难、真抓实干。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学校肩负的责任以外,它还需要教育部和其他部委在政策制度上给予通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召开推进会,可见对深化改革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和作风。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北京大学已获得授权的专业学位类别有29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占整个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的60%,初步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各具特色、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格局。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北京大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了7个创业企业,其中2个就是北京大学工程硕士校友创办的。一个是刚刚毕业的校友苏元创建的“超级表格”,一个是在校生刘统一同学创建的“达克旅行”。目前,工程硕士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学校累计培养的70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生中,涌现出100多支校友创业团队,有的企业员工超过1000人,业务覆盖32个主要城市,目前估值约30亿元人民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其就业率在学校各院系中排名第三。
2012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首次参加英国《金融时报》(FT)全球MBA百强排名,位列第54名,成为当年中国大陆高校中唯一上榜的商学院。MBA项目在近年的国际排名中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北京大学培养的法律硕士,不仅很好地服务于国内法律事务,而且还在国际法律事务和解决国际法律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北京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双学位项目有几十种,如与国外知名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有很好的合作。可以说,北京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断满足我国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正在走向国际舞台,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近年来,北京大学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不断探索和把握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规律,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北京大学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需求导向,调整结构,总体布局
学校将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动态调整特色不明显、社会适应性不强的专业学位项目,不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学位项目,鼓励跨学科设立适应社会急需、突显学校特色的专业学位项目。学校资源将向这些学位项目倾斜。
二、理顺机制体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北京大学将在学校和院系的不同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和指派专人负责专业学位项目,力图“三个做到”:做到有专人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监督和评估专业学位项目的运行情况,研究规划与决策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原则性、战略性问题;做到有专人负责专业学位项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做到从机制体制上将专业学位的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评价审核标准与学术学位的彻底分开。
三、进一步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
稳妥推进“申请-考核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的应用。建立弹性灵活的招生录取方式,根据每年的生源质量和报考情况,动态调整实际招生人数。
加强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建设,推行弹性学制,开展双学位、辅修证书和课程硕士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以双边学位、联合学位等合作项目为基础开展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加大与国外著名大学的交换项目、短期访问和国际竞赛的支持力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精品课程、人文课程以及行业模块课程建设,探索“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式,推动专业学位教学的个性化、自主性和互动性。
采用多元化的论文形式,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根据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探索课程硕士等学位项目。
充分调动业界导师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打通产业界和学术界导师间的双向流动,引进行业企业界的领袖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鼓励校内导师到行业企业界的研究院进修和交流。
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项目,建立立体化的奖助体系和多元化的保障激励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适合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学校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主动公开,定期发布。结合校内外评估,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学位授权点“末位淘汰”机制。
通过评估突出质量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将资源投入与培养质量、市场需求挂钩,建立市场需求和成本核算的学费调整机制,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在改革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比如现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少、层次单一,缺少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反应和适应其发展的学位授权机制;招生名额和招生方式弹性不足,不利于学校进行结构调整,不利于选拔优秀生源,等等。但是,我们相信,在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深化改革,专业学位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我们也坚信,北京大学一定会借这次改革契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充分利用好改革红利,建立起具有北京大学特色和品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端人才。
张伟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清华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第24次教育工作系列讨论会。讨论会的主题是: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希望借此进一步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作为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重要成果,学校在2014年10月16日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一共40条,是学校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
在这个文件中,学校明确提出了研究生要分类培养的要求,博士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也就是以学术为导向,培养“学术骨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就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兴业之士”。让学术更学术、专业更专业,逐步实现“两翼齐飞、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格局。
我们知道,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传统的学科和专业,重在培养学术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多要面向社会具体需求,一方面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大数据、互联网+等;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能源互联网等,需要根据设定的知识能力需求按规格成建制地培养。面向需求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特别需要跨领域跨院系合作。我们准备按“项目制”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具有清华风格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特色专业学位项目,通过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逐步实现我校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鲜明、各成体系的教育改革目标。
在这次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我们重点在机制制度改革、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在机制制度改革方面,基于需求设计以及资源整合,探索以跨院系教育中心为基础的专业学位“项目制”管理机制。这里面重点在于突破传统上依据学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院系制”培养模式,探索依据需求、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项目制”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5年,我们成立了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这个中心跨11个培养院系,设三个委员会和一个全职运营团队,其中管理委员会主要由院系的负责人或代表组成,相当于理事会,负责中心的重大决策;教学委员会主要由领域的教育专家组成,负责教学研究、培养方案和毕业标准的制订等;顾问委员会主要由行业战略联盟的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和提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提出建议和意见等。专职的运营团队主要聘请全职的管理和运营人员,中心设主任和副主任岗位,主任和副主任负责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如项目指导教师、校外特聘“实践教师”、“兼课教师”等,中心还设教育推广部、教学管理部、研究中心和综合办公室等。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先进制造工程硕士教育中心”等一批跨院系的教育中心,希望借此改革和创新现有的人才招考、培养和实践模式,鼓励业界深度参与,加大定向培养人才力度,推进校企联合指导组制度。
第二,在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首先要探索契合专业学位教育目标的招生选拔机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强调被录取者与项目的精准契合,需充分听取社会和市场声音,按照项目实行差异化招生。其中:①行业生源主要是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服务国家大的人才需求,圈定未来人才,引入行业领军师资。②个体生源是指特定方面表现突出,通过论坛、竞赛、面试、工作坊等选拔出来的那些目标清晰、动机强烈、素质特殊的“未来之星”人才。③境外生源是指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从走出去的企业和所在国合作伙伴方面,招收未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人才,为“中国投资”、“中国制造”、“中国价值”服务。招生选拔工作将由熟悉行业或职业领域、了解人力资源需求的专业招生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主导,提高招生选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其次,我们要在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和项目团队的建设上深化改革。设立实践教师岗位,选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以及就业指导等。根据专业学位类别特点,建立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学位校外师资库。鼓励组建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行(企)业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导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再次,我们要把握需求,开拓资源,创新特色专业学位项目。2015年,我们开展了清华-华盛顿大学GIX项目、Open Fiesta项目、清华伯克利项目、国内首个采用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项目等。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学位项目、“能源互联网”专业学位项目,计划在2016年启动人才培养工作。
在学位论文模式改革方面,我们积极配合国务院学位办的工作,提出要进行多样化、实用化的学位论文模式改革。通过制定适应培养目标的学位论文形式和标准,推动建立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学位审查提交材料改革方面,拟将学位论文改为“专业实践报告”,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作为其主要内容;在评价平台及机制改革方面,建立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邀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参与。对于答辩模式,也要突破单一的形式,拟加入学术论坛、设计竞赛、作品展览等方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及审核。随之而来的存档材料改革,要建立档案袋制度以及新的学位审查机制,配合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改革顺利进行。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生参加“优秀硕士学位成果”的评选。
第三,在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方面,我们将按照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全生命周期是指“把握需求-项目设计-资源整合-运行监控-质量评估-持续改进”,项目顾问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把握需求,主导项目的设计;研究生院和项目管理委员会对资源进行整合,对项目进行运行监管,通过专项评估、定期评估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分析,保障项目的良好运行。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各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
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以来,我校立足于“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举措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培养能够胜任与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高的目标。我校将以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和工程硕士涉农领域为重点,以“拓展、创新、国际化”的思路,把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改革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工作。
我校将按照“产业链”和“综合性”的理念拓展培养平台。一是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优势,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拓展原有的“单一环节”培养平台,按照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平台;二是以“科技小院”为基础,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为主的单一学科领域拓展到农业硕士的其他学科领域,包括作物生产、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生产、畜牧疫病防治、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等;三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科学家数量多、又是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的优势,从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主拓展到全国农科院校,形成实质性的“综合化”联合培养平台,共同探索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和推广已有培养模式。
开展以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为内容的培养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多学科合作、多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体系;二是构建多单位支撑(地方政府、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多基地联网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三是建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四是探索农业硕士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评价的有机衔接模式,试点“科技小院”实践暑期培训学校与“肥料配方师”等职业认证考试的链接。
推进国际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利用国家资助和学校自设项目,探索与荷兰、以色列等农业技术先进国家及公司开展联合培养行业产业优秀人才的新途径。
围绕上述目标,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将包括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改革招生选拔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完善管理制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将实施包括“初级实践”、“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三个不同目的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①利用本科毕业实习机会,要求已录取的研究生先期在基地集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重点解决研究生对“三农”实际和生产问题认知不足的问题,树立学农爱农和创业就业意识,端正专业思想和职业发展定位(1~4个月)。②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掌握方法。重在解决课程学习中学用脱节、课题研究与应用脱节、学习主动性不足问题(1学期)。③深入生产一线,跨学科协作,研究并解决问题。重在解决科研能力不足、研究与服务脱节问题(1~1.5学期)。希望通过“三段式”培养,完成“从生产中来(发现问题)、到生产中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锻炼,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为创业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另外,我校还将按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推广、农村社会学等通识性课程;强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专业性课程;增设产业链专题讲座;引进国外大学课程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案例教学。充分发挥我校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分期分批组织相关教师,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按照“案例”的形式,对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解决思路、过程创新、成果获得,甚至在研发过程中的挫折与反复等环节进行深入挖掘,编成了“案例”教学材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影像课件。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授课质量。
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将围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产业链”、“综合化”的思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专业技能实践、职业岗位轮训、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段式”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的落实和实施工作。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强化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思想品德、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识、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等)、实习实践工作日志、实践学习报告及实践单位反馈意见表等。②考核的组织形式。各学院统一组织,考评组应由校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基地等实际部门专家。③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和导师进行表彰,以调动各学院、导师、研究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推广经验,促进工作。
同时,我校还将在农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的部分领域,与英国、荷兰等国的大学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即在本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约1年时间在国外完成研究工作及相关企业实训,根据实训情况有机会获得资格认证,最后回国完成学位论文,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希望通过中外联合培养,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培养农业领域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校外实践示范基地建设
将在我校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经验,开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示范基地评选,按照“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互利合作为机制”,“以社会服务为支撑”的建设思路,继续示范推广带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具体包括:①依托以我校导师作为首席或岗位科学家主持或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完善实践示范基地,与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对专业化程度、基础设施、导师队伍及管理制度进行建设和健全,分类开展示范基地建设。②以我校已在全国20个省(区、市)近20种作物生产体系建立的50余个“科技小院”为基础,选取不同生产体系,采用“学校+地方政府”、“学校+农业生产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种形式,开展示范基地建设。
由于农业硕士的培养涉及不同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也来自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技术服务和农村管理等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工作,因此对学位论文形式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因此,我校将根据实践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方案,在原有“学位论文”形式的基础上,同时探索采用“报告”或“设计”等多种形式,以相应的文字、图表内容总结其实践教育和应用型研究结果,体现培养成效。
三、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进展,拟在试点期间结合试点学科领域的特点、师资队伍现状、办学条件等,调整优化硕士生招生结构,加大推荐免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招生总量的比例逐步提高;以拟建设的培养基地为单元遴选招生导师,安排招生计划,组建校内和培养基地双导师联合复试小组,共同组织实施生源选拔工作;调整生源结构,逐步增加免试推荐指标,吸引更多职业目标明确的生源攻读专业学位;根据专业学位要求,探索实施招考方式改革,修订考试科目,突出对考生综合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审查与考核。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深化综合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我校将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为基础遴选校内导师,招生名额等资源配置重点向农业部“岗位科学家”、北京市“岗位专家”队伍倾斜。借助这些导师与产业、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我校还将在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遴选校外导师的工作。继续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明确遴选标准、遴选程序,并在遴选通过后签订协议,明确校外导师应承担的任务、职责和待遇等,强化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五、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还将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制度规范,结合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在招生、培养、学位、管理、就业、导师、基地建设等方面完善各项制度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构建由国家、学校、行业企业及导师多个层面投入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形成调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服务社会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如何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我们改革工作的前提和首要问题。基于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首先应确立“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念,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就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吕建
(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2009年起,南京大学陆续开展了“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本科和博士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探索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南京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前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又申报了新一轮的改革项目,通过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和完善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
南京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都提出了迫切需求,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人才,更多地是要服务社会需求,特别是国家重大需求。近年来,教育部等三部委也出台了《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对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发展目标、改革道路和实施途径已经有了非常准确的阐述。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如何实施培养模式改革。
第二个背景是南京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需求。我校目前有24个专业学位类别,15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比例已达到45%,业已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目前的本科生“三三制”和博士生的“四三三”改革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实施硕士生培养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命题是:以三部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意见为指导,以解决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突出重点,持续推进,逐步形成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建立南京大学高水平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支撑。
为了解决这一命题,我们面临着两个挑战。挑战之一是三部委文件的南京大学解读与具体落实。为此,我校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四四”改革体系,即:一个中心、四个内涵提升环节、四个外部环境支撑。一个中心是指文件中提出的职业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产学结合;四个内涵提升环节包括课程体系改进、实践基地建设、“出口”能力保障、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四个外部环境支撑包括多元化的资源聚合机制、开放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系统化和特色化的体制机制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机制。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均可以从学术资源和产业、应用资源两个方面的融合互动来考虑其发展问题。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实现知识与实践、学习与生产的交叉融合,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产学结合。
挑战之二是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即如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南京大学目前已经实施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改革结合起来,形成风格一致、良性互动的整体人才培养架构。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内容
从2013年起,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模式探索、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发现,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是类别多、院系多、人数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独立发展、各具特色、逐步成型、不断演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在各学科学术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一四四”的体系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基本判断:①专业学位的设置基本拟合了南京大学的学科土壤,文理工医特色发展;②各个学科的发展参差不齐,各有特色,需要整体化、系统性的提升;③局部的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基础;④系统性的改革推动可从基本内涵与外部环境改革两方面切入。
外部环境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专业学位的定位,要从外部要求转变为内生动力,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体制机制的形成,变外部简单的资源链接为整合集成,变单点局部型的改革为系统性推动。三是动力机制的变革,即用职称成果来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变经济效益驱动为综合激励,改革环境的目的是“明确定位、扩展资源、激发活力”。
改革的另一方面是内涵改革,其中课程体系改进的核心是强化实践,改革的导向是转型教育、案例研讨和行业嵌入;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提升,要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规范要求和完善运行机制;“出口”能力保障的重点是强化职业创业、主要的改革方向是多元“出口”、物化导向和对优秀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提升计划。内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抓住重点、明确导向、要素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课程、基地和“出口”能力三个要素要“三位一体”,用同一个理念实现其有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质量保障体系,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学位授权点培养条件的质量考核,二是学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把关。
总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环境改革和内涵改革,通过内外结合实现转型升级,即从外挂成长型变成体系内嵌型、从自主发展型变成规范提升型、从局部探索型变成系统推进型、从经济激励型变成综合激励型。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思路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总体调动。这包括学校、院系学科和师生三个层面。在学校层面,要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作为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层设计中完成南京大学硕士生培养的基本框架。具体的实现途径是构筑“二三三”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理念是实现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统筹与互动,强化三层次的能力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三条个性化发展路径。通过“课课关联、人人分流”将硕士生培养和本科生、博士生对接贯通起来。最终的南京大学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做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通过选择性进入、差异化起步、特色化培养、多次性调整、高水平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出口和多样性成功。目前这套体系已经纳入南京大学党代会文件、南京大学综合改革文件和南京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从学科层面来看,我们设想的做法是前拉、后推,还要尊重各个学科的特点。“前拉”的具体办法是将学位授权点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标准,激励每个学位授权点分级达标。“后推”指各个院系所提的方案要和全校的目标互动,目标一致的可以开展,否则继续完善,同时还要建立综合激励机制。
师生层面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课程成果的认定机制,在这方面希望能有所突破。同时还要推动职称评审方面的改革、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充分的发展自主权等,要使得有成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名利双收”。
二是载体推动。我们要把调动的积极性凝聚到学科载体上,即以学科为龙头,学科可以各具特色,但培养模式必须明确规范。重点突破工科、医科和社会科学,这些都是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部分,通过这些学科带动整体发展。希望通过本轮的综合改革,形成全校规范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三是措施到位。我们准备采取的措施要符合两个原则:问题导向和能够落地。问题导向原则是指我们所提出的具体举措要能够覆盖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落地原则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现有的好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一种是针对问题大胆创新。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提出的具体举措有改革的内涵方面,例如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将开展专业学位特色课程建设、其中包括转型期基础课程、案例研讨课程、行业嵌入课程等,基本手段是“保底扬优”,“保底”是制定专业学位课程基本标准,“扬优”是建设一批品牌课程,同时再配套案例库、教师企业挂职、实践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将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创新平台、指导教师、实践课题、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五位一体”的示范性实践基地、按照四步走(互选、开题、中期、结题)的模式将整个培养过程嵌入到基地中。
在出口能力方面,我们将实施毕业考核标准改革,重点强调物化导向。例如软件工程硕士毕业要求“三个一”(一个实践中的问题、一项新技术、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对于优秀的学生,可申请“优创计划”,通过弹性学制、创业教育、资金导入等措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改革措施还包括模式贯通、质量保障体系、层次化组织机构、动力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载体体现等诸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四是推动有力。改革首先需要第一推力,这已经体现在南京大学的相关文件中。其次需要相应的机构,即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
简单地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就是最终实现“一四四”的总体框架,包括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出口能力、体制机制、质量保障等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培养模式、“二三三”硕士生培养模式、“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步发展,为建立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主动服务需求、形成南京大学模式,回应两大挑战。
整体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艰巨的工作,本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一个项目,还是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改革、文理工医特色发展下的改革、三位一体层次下的改革、综合激励为动力机制的改革、前期改革基础上不断演进中的改革。希望通过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周玉清赵清华)
DOI:10.16750/j.adge.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