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225100) 周远辉
优化差异性实验,探索科学教学实现途径
江苏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225100)周远辉
在科学教学中引入差异性实验,能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组织、合理引导,为学生参与差异性实验创建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多元认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差异性实验环境生成概念
所谓差异性实验,是指实验结果和现象超出事前预想,甚至是违反直觉的实验操作。差异性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前认知是矛盾的,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设计差异性实验时,需要展开学情调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营造课堂互动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建立差异性认知体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入差异性实验,既能为学生解疑释惑,又能帮助学生明晰实验原理。
例如,在学习《什么叫机械》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机械工具?”有的学生说:“我见过大型的挖掘机、拖拉机、叉车,这些都属于机械工具。”也有的学生说:“我们家的电器也应该属于机械,如冰箱、洗衣机里面有很多机械零件。”于是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剪刀、纸张、圆规等学习工具,再出示操作任务:画出五个大小不一的圆,并将这些圆裁剪下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因为操作实验很简单,学生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学生都说是剪刀、圆规等工具使用的结果。于是教师总结:“这是使用机械的结果,因为剪刀和圆规都属于机械工具。”学生大多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机械定义进行探究、梳理。这里,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机械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大型、复杂机械的层面上。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画圆、剪圆,这就是进行典型的差异性实验。学生利用剪刀、圆规等工具顺利完成实验,但对实验结果却难以接受,认为如果剪刀、圆规是机械的话,那身边所有用具都是机械了,这与学生的前认知形成冲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展开阅读学习,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差异性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这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生成,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大胆质疑。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思维启发,让学生正确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学习《折形状》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普通的白纸,用不同折叠方式改变其形状,然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同时,教师给出实验设计:“纸是比较脆弱的东西,如果不进行折叠,它能够承受的重力非常有限,现在改变了形状,它的承受重力肯定也改变了。大家估算一下,自己手中的折叠纸能够承受多大重力呢?然后进行实践操作,看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学生对这个实验非常感兴趣,检测结果出来后,很多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因为预算与结果相距甚大。于是教师继续做实验:“鸡蛋是最容易破碎的,老师用书本去压它,看看需要多少本书才能够压碎它。”……这里,教师让学生估算折叠纸的承受力,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教师并没有进行解释,而是用另一个实验来验证学生实验的正确性,使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增加了新的认知。
差异性实验具有新奇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适合学生展开集体性探究。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互动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快消除认知差异,自然升级认知体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要为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创新形式,这对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品质有帮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中的“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植物繁殖的方式,学生都能够说出植物靠种子繁殖,也有的学生知道植物能够利用根茎来繁殖。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介绍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进行繁殖,然后让学生利用营养介质来培育一种植物。学生听后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给出一些技术性建议,提示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养殖必需的条件。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差异性实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新的感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学生多元互动的深入,他们逐渐掌握相关知识,教学目标也自然达成了。
总之,小学生有好奇心理,对实验结果与自身认知相悖的差异性实验有探索欲望,这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契机。教师应根据教情学情和调查情况设计差异性实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特约编辑木清)
G623.6
A
1007-9068(2016)3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