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勇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0.5-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消失,且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P<0.05;Cobb角与术后相比较,P<0.05;患者病椎疼痛无复发现象以及经X线片复查后病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应用单侧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是一项安全、高效的微创技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被广泛应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工作中,并且疗效显著。为探究这一方式的临床价值,本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了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行CT检查、X线摄片后确诊为压缩性骨折。其中15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52±10.25)岁;共36个椎体,其中24个胸椎、12个腰椎;18例单个椎体骨折、4例2个椎体骨折、3例3个椎体骨折。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具体为:为患者实行全麻方式,取其俯卧位,首先调整手术床对患者椎体压缩骨折部位进行过伸复位。其次在C臂X线机引导下在体表上以克氏针明确手术椎体,并用记号笔标记体表进针点。而后在正位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送至椎弓根外上缘,以及在侧位透视下明确进针的正确方向,经椎弓根进针后,侧位透视针尖需位于椎体的1/3前段,而正位透视针见针尖达到椎体中线后,将穿刺针更换为外套管。同时,经套管放置球囊,使其位于椎体中央前段处,然后通过注造影剂扩张球囊。最后术者仔细观察病椎内球囊扩张与撑开复位的情况,待C臂X线机政策为透视套管位置均处于良好状态后,可采取放水操作取出球囊。另外,调制骨水泥,待其呈现粘稠状态注入球囊扩张后留下的空腔,之后通过反复透视以及根据术中透视骨水泥散开情况调整注入骨水泥总量及速度,注入完成后,若水泥干硬后则可拔除套管。
1.3评价标准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前术后腰背疼痛情况。同时,采用脊柱Cobb角测量方法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SPSS 19.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差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25例患者均为发生肺血栓、椎体后缘、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情况,术中病椎内球囊扩张3~4mL,且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量为3.6mL。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疼痛症状明显消失,均可下床行走,且未出现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不良情况。每个患者均随访0.5~1年,病椎疼痛无复发以及X线片复查后病椎高度也无丢失,但出现2例相邻椎体骨折。所有患者Cobb角术前平均为18.31°,经矫正后术后平均9.42°,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者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10±1.09)分,术后VAS平均评分为(2.09±1.15)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8.97)。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人群的不断增加,导致骨质疏松椎体性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往临床上多为采用保守治疗,但因为保守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长期卧床,很大程度上不仅加重了患者的骨质疏松,同时还引发心、肺、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给予该类患者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止痛效果明显等优点,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采取骨水泥的填充能增强椎体的稳定性,促使骨质疏松追体内的微骨折更加固定,进而较大的减少了因骨水泥泄漏而造成的潜在危害。
本研究中,从25例患者治疗结果来看,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危险程度低、手术创伤小,能有效降低患者VAS评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能改善患者Cobb角,帮助患者恢复椎体高度。因此,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单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