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塘桥

2016-03-04 09:23张维民
参花(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塘桥庞氏老街

张维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仿佛在一夜间,一个农耕时代的江南小镇忽然变成了一座梦幻般绚丽的都市。美丽的一瞬,犹如波光粼粼的华妙塘一样,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孩提时代,就听长辈说过“金塘桥、银鹿苑”的口头禅,在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着耀眼的光芒。

在一个杏花春雨的季节,迎着和风,笔者在琼楼林立、商业繁华的塘桥小城市中,寻觅小镇往事的印痕。年逾花甲的庞钧法,土生土长在塘桥老街上,对老街小巷怀有别样的情愫。受古镇翰墨文化影响,老庞自小就喜欢书画,曾经多次描画过他梦中的古街旧景,画布上水乡烟雨,飞檐栉比,小桥流水,老树昏鸦。老庞不无感慨,要是今天这一切还在,塘桥比周庄更美。

华妙塘波光粼粼,船舶,从塘桥镇区穿过。塘北就是塘桥老街。穿越时空,古老的三丈浦,如一条长龙,把太湖与长江连接起来。明清时,有三条桥架在流经镇区的三丈浦上,依次叫东桥、中桥和西桥,西桥又名塘桥。此街原为条石铺成,旧时有货运码头,还有城隍庙、关帝庙、庞氏家族义庄等建筑,这里还有吊脚老楼。年过古稀的台胞王炳文老人,童年曾在老街居住过,背井离乡,飘泊孤岛,对故土有着叶落归根的情恋,竟把晚年定居老街,作为自己的梦想。

老街庞姓居多。提起庞氏,庞钧法颇是得意。庞氏乃常熟北门外的名望大族,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松陵来到塘桥,只是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大振,此后勤俭兴业,耕读传家,子孙繁衍,至清代中叶,庞氏登科夺魁,一鸣惊人,遂成望族,祖孙三代竟出了4名进士、2名举人,其中1名探花。提起塘桥文化名流,塘桥人常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出过庞探花。庞探花就是庞钟璐,道光二十七年,获殿试一甲第三名。庞钟璐文韬武略,卓然不群,官至一品,赐紫禁城骑马,官历内阁学士,礼、工、吏、户、兵诸部侍郎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老街上以往亭台楼阁、社戏茶香,宛有鲁迅笔下的鲁镇风情。庞探花故居叫贻安堂,曾有万卷藏书。建于乾隆年间的翼风堂,为庞氏最豪华的堂舍,是庞氏读书之地。老街上,保存完善的当算建于乾隆年末的嘉荫堂,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沿着一条幽狭的小弄,进入今天的镇中社区居委办公地,超大汉隶写成的“嘉荫堂”匾额赫然夺目,原匾是翁同龢光绪二十八年亲笔所书。大门台阶边两尊石鼓墩还在静坐默思,似在回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嘉荫堂为庞氏家宅,原宅有五进,每进5间,边同厢房共有50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平房,面阔四间,进深七柱,顶梁九根,梁上均饰图案,其中大梁图案最为精美,内有柱粗合抱,中堂悬挂庞灿若“经魁”横匾。堂前有兰石书斋,内藏庞氏数代收藏的书条刻石178块,惜多散失,现存30余块成为塘桥初级中学碑墙,刻石大部分仿刻唐、宋、元、明、清五朝名人书法,有王羲之、王献之、米芾、赵孟頫、郑板桥等名家阁贴,也有翁同龢手迹,书体有正草隶篆,文字有诗词歌赋,集诗、文、书、画、金石大家,兰石书条刻石堪称国宝而无愧色。

烟雨迷蒙中,彳亍于老街,打顶花伞,绵长的情调,幽远的诗韵,不经意间便袭上心头。老街上最令人回味的是拖炉饼的飘香。塘桥拖炉饼在南方出了名,是传统的风味小吃,距今已有150多年,制作工艺独特,烘烤时需用两只炉,下面一只为平底炉,上面一只为锥状顶炉,烘烤时两只炉同时加热吻合,并以顶炉的热量将饼吊熟,大有顶炉拖底炉之势,故称拖炉饼。拖炉饼采用上等白面粉、白糖、净板油、荠菜、芝麻、桂花等为原辅料。口味油而不腻,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脆、松、香于一体,外形饱满,色泽金黄,酥层清晰。只惜,今天老街不再有拖炉饼的芬芳。在镇上小吃摊上尝到的拖炉饼,压根儿不再是昨日的风味。

今天,在塘镇区的南侧,国道穿过一条水泥大桥,此桥,印上了“塘桥”大名,把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未来连结在一起,给人太多的遐思。正是在历史的翰墨沃土上,塘桥古老文化得到传承,现代文化勃发生机,“书法文化”更是生生不息、绵绵流长。让外来客人感到特别新奇的是,一个小镇竟然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被授予“中国围棋之乡”的称号。可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围棋沙漠。有心的人,在金土地上埋种了一枚“金棋子”,通过一届届培训、一场又一场比赛,“金棋子”竟然长出了一片茂盛的围棋文化莹莹绿洲,全镇会下围棋的不下上万名,塘桥频频摘取冠、亚军荣誉。那千人家庭围棋赛的场景更气魄宏大,难怪棋圣聂卫平多次到塘桥,总被这里的棋事棋风所折服,他说:塘桥才是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围棋之乡”,国内著名棋手大都踏上过围棋之乡。近三年来,塘桥连续承办三届中国围甲赛塘桥专场。日本一流棋手羽根泰正、本田邦久、苑田勇一、结城聪等,都来塘桥做客,塘桥多次举办中日围棋赛,成为塘桥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塘桥地处鱼米之乡,物阜民丰,经济发达,想必也是冠于金塘桥之称的缘由吧。翻开乡土小志,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集镇,米行竹店、酒肆茶楼,贾商云集,成为常熟地区集贸活跃之地。以往塘桥是个蚕桑之地,那茂郁的桑树,遍布河坡,家前屋后,蚕丝土纺以及家织布,在吱吱呀呀的缠绵声中,竟然孕育了一片富裕一方的产业,成就了一个纺织之乡。《常昭合志》载:明末清初,塘桥土布已驰名大江南北,远销福建、南洋各地。20世纪60年代开始,塘桥区域已出现现代纺织、针织业。

岁月悠悠,从小桥流水到今天的钢骨大桥,放眼望去,琼楼满目,车水马龙,衣着鲜亮的“外来妹”如流动的长河,给都市带来了动感活力。信步走在金塘桥街道和乡村,到处绿树成荫,满眼是花园式的住宅,处处让人感受都市的色彩。

这就是今天的塘桥,似乎远离了农耕时代,与城市跳起了同一种节律。金塘桥有着诗一般美的昨天,画一般绚丽的今天,更有春一般烂漫的明天。

猜你喜欢
塘桥庞氏老街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教师作品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老街(外二首)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地下不会长黄金 “庞氏”金融骗局启示录:天下没有无风险的高收益
SLM轻质混合料在秀春塘桥接坡挡墙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