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弗罗斯特诗歌研究

2016-03-04 09:25○汪
现代语文 2016年31期
关键词:毁灭性弗罗斯特上帝

○汪 虹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弗罗斯特诗歌研究

○汪 虹

概念整合是关于语言单位意义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学说,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中。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弗罗斯特诗歌进行研究,必能指引读者深层次解构诗作背后所隐含的主题构建过程和审美机制。

弗罗斯特诗歌 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 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 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

一、引言

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是此理论的创始人。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此理论至少涉及四个抽象心理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一(或称源心理空间)、输入空间二(或称目标心理空间)以及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投射进行对应连接。输入空间为其他空间提供成分和关系,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结构对应关系;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结构,同时又与输入空间之间存在映射关系;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和结构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整合操作形成层创结构。

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分为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吉尔斯·福康涅和马克·特纳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的必由之路。通过概念整合,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因此,本文拟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弗罗斯特诗歌进行不同类型的概念整合模式分析,从深层次解读弗罗斯特诗作背后所蕴含的深邃主题。

二、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一般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信息的类属空间。在框架网络中,所有空间共享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如诗歌《不完全在场》:

我转身对上帝讲

人世间如何绝望;

可我发现糟糕透了,

原来上帝不在场。

上帝转身对我讲

(请诸位莫要发笑);

上帝发现我不在场——

至少不完全在场。[1]

此诗是一首由两个诗节组成的短诗。两个诗节分别构成了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上帝不在场”和输入空间“‘我’不在场”。“上帝不在场”输入空间的元素是“我”对上帝倾诉及其相关元素;而“‘我’不在场”输入空间的元素则是上帝对“我”布道及其相关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元素“我转身对上帝讲”与“上帝转身对我讲”“上帝不在场”与“我不在场”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不在场”。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我转身对上帝讲”“上帝不在场”“上帝转身对我讲”和“我不在场”被选择性投射进入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里,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我’和上帝交流上帝不在场,上帝和‘我’交流‘我’亦不在场”;通过完善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我’和上帝互不在场的交流实际上是无效性交流的体现”;通过扩展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缺席的上帝和心不在焉的‘我’体现了人与上帝沟通的无效性,人类所谓的虔诚信仰被嘲讽。”这也是诗歌的深邃主题所在。不可否认,在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解构下,弗罗斯特诗歌的深邃主题被完美解析。

三、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除了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也可用来分析弗罗斯特诗歌背后所隐含的深邃主题。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与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一样,也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但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的所有空间都共享同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而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里的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极具差异性,它们一个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空间,另一个是关于抽象事物的空间。具体事物空间将自己的组织框架映射到合成空间,而抽象事物发散型结构也被投射到这个已经在合成空间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紧凑型组织框架之中并获得具体事物的组织框架,这样一来,两个输入空间实质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最终,合成空间以类属空间为基础,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手段形成层创结构,产生新意义,如诗歌《火与冰》:

有人说这世界将毁于火,

有人说将毁于冰。

就我对于欲望的体味,

我倾向于赞成毁于火的人。

但若不得已要毁灭两次,

我想我也是深知怨恨:

不妨说,就毁灭而论,

冰,也同样的厉害,

而且足矣。[1]

《火与冰》是一首短小精悍、哲理性极强的小诗。在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诗歌的深邃主题得以完美展现。

此诗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类属空间包含的是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组织框架——“毁灭某物”。通过喻象的方式,“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被置于同一个属性框架之内,并且两个空间的元素形成映射关系:“火的毁灭性”对应“欲望的毁灭性”“冰的毁灭性”对应“怨恨的毁灭性”。由于“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是抽象事物,无具体的组织框架,因此,“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两个输入空间只有“火与冰的毁灭性”这一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则被投射到这个已位于合成空间的“火与冰的毁灭性”的组织框架内,最终,“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和“火与冰的毁灭性”有了相同的组织框架。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火与冰的毁灭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灭性被置放于一起”;根据认知常识进行完善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火与冰的毁坏性和欲望与怨恨的毁坏性具有相似性”;通过扩展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人的情感一旦走向极端就会极具毁灭性。”它也是诗歌《火与冰》的主题所在。

四、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下的弗罗斯特诗歌

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中的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各不相同,因此,此网络中的概念整合最具创造性,如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幽灵般时隐时现;/湿漉漉的黑枝头上花瓣片片。”[2]整合理论下,《在地铁车站》展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地铁站”输入空间,另一个是“树枝”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虽然在组织框架上区别很大,前者是一个地点,后者是一个物体,但它们还是存在跨空间映射关系:“阴暗拥挤的地铁站”对应“湿漉漉的黑枝头”“时隐时现的面庞”对应“花瓣片片”等。类属空间表达了“地铁站”输入空间和“树枝”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阴暗”和“鲜艳”。合成空间从“地铁站”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时隐时现的面庞”,从“树枝”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花瓣片片”。在合成空间里,“时隐时现的面庞”和“花瓣片片”形成了层创结构,新的创造性意义由此产生,即“我们可以把它(诗歌)理解为歌颂城市繁忙喧闹的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也可理解为暗示成天在钢筋水泥中奔波的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还可理解为表现人群的动态美中所包含的花瓣一样的静态美……总之,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无穷的意味。”[3]可见,极具创造力的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能从认知角度更合理地解释诗歌的内涵。因此,以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来发掘弗罗斯特诗作所隐含的深邃主题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诗歌《望不远,看不深》,诗人以人们瞭望大海时的可笑举动来讽刺人类探寻真理时的肤浅行为,诗的主题是通过典型的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生成的。

人们沿着沙滩,

扭头朝同一方向。

背对着陆地那边,

整天价把海了望。

有船只从天际驶来,

船体渐次浮出水面;

湿漉漉的海滩犹如明镜,

映出海鸥一只呆站。

陆地宁或再度变迁;

但无论真理在哪里——

海水终要冲抵海岸,

人们终要观望海域。

望也望不遥远,

看也看不深切。

可何曾有障碍出现

竟把人们的视线掩遮?[1]

全诗由四个诗节组成,前两节调侃人们“瞭望大海”的可笑,后两节感叹人类“追寻真理”的无知,它们构成了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的两个输入空间:“瞭望大海”和“追寻真理”。从认知角度来看,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差异很大,一个是具体举动,另一个为抽象思维,然而两个输入空间却存在一些映射关系,如“瞭望大海”对应“追寻真理”“瞭望大海的望不远,看不深”对应“寻求真理的视野受限”等。类属空间表达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视野受限”。合成空间从“瞭望大海”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瞭望大海的视野受限”,从“追寻真理”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探寻真理的肤浅所得”。合成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瞭望大海和探寻真理被置放在一起”;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完善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人们瞭望大海时的浅薄所见如同人类追寻真理时的肤浅所得”;通过扩展,也就是运行合成空间所产生的层创结构是:“探寻真理之人就如瞭望大海之人,仅注重真理的表面现象,忽视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探寻真理本质,导致真理的本质被掩盖。”这也是此诗的主题。诗人匠心独具地以人们瞭望大海时的浅薄来映射人类追寻真理时的肤浅。人们瞭望大海,看似费了许多工夫,但最终他们仅望到几艘船只、几只海鸟的倒影,可见,仅望海面之人,其眺望所见必是既无深度也无广度。同样,探寻真理之人如果忽视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探求真理的本质,必会导致探求真理的失败。诗歌是诗人对人类探求真理时应持态度的忠告:只看表面,不求深度和广度是探寻真理的大忌,它会遮挡真理的本质,人类文明的前行也会因此受阻。

五、结语

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它能揭示人类表层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规律,因此,概念整合理论下的文学作品解读实际上就是读者通过不断整合心理空间,创造性解读文本内涵的认知活动。对弗罗斯特诗歌深邃主题的生成进行整合理论的诠释不仅能让读者准确把握诗人的深邃哲思,也能为弗罗斯特诗歌的解读另辟新径。

注释:

[1]王宏印译,[美]罗伯特·弗罗斯著:《弗罗斯特诗歌精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3页,第157页,第277页。

[2]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3]何熠:《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第123页。

(汪虹 湖南邵阳 邵阳学院外语系 422000)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不确定性’研究”,项目编号:[15WLH4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毁灭性弗罗斯特上帝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120秒的“上帝”
漠视气候变化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
恶魔性:欲望与时代的撞击
———以贾平凹《古炉》为例
闲话酒吧惮——美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