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苏州碧波中学)
关于初中历史中记忆策略的探究
张艳
(苏州碧波中学)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学好历史学科,并提高学习成绩。而如何高效率地实现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成为困扰许多学生的一个难题。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以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记忆;策略
历史这门科学由于其包含的知识数量多、知识点之间跨度大等特点,使历史知识的记忆成为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对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记忆。因此,探索研究出一些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而进行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同步开展。
任何知识的学习,构建清晰合理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创建一个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的科学历史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记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可以降低学生了解各种知识背后的逻辑规律的难度,从知识点出发,以规律为线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然后由线及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整体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对世界近代史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要综合英、法、美、日、俄等不同国家的知识,抓住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个中心点,理解世界近代史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将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的形式会对学生的记忆产生影响,传统模式的历史教学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导致学生对相关的内容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在历史知识记忆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创建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采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从这个方面来说,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大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通过展示图像、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电影以及描述历史进程的动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兴趣,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记忆。例如,在对清王朝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类似于《末代皇帝》等的视频素材,提升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
1.概括记忆
在对某个章节或者某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进行学习记忆时,可以使用概括记忆的方法,即对该章节或该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线索进行提炼和概括,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的负担,也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对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其中的要点,归纳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概括了列强的侵略行为和中国的抗争活动这两条线索,重点了解这期间签订的比较重要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其背后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
2.重复记忆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所用的方法,但是因为没有突出重点、讲究策略等各种原因,导致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对历史知识进行重复记忆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抓住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事件、性质、意义等应该记忆的内容,使其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其次,重复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复述课堂内容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并解答课后练习题和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完成对某个历史主题的学习后,根据其内容安排综合性复习,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3.年代记忆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年代对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对历史年代记忆时很难发现什么规律,即使有,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特定历史知识范围内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把同一年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归纳、总结起来记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历史上的1861年,中国慈禧太后政变,设立总理衙门。此时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而当时的俄国在进行农奴制的改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等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这样的方法能够对记忆效率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此外,也不排除在记忆时利用年代排列的特点,例如,中共的三次代表大会在1921年、1922年和1923年连续三年内举行,
也无法确切表达抽象逻辑推理,这是因为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和“非语义符号性”所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的教学活动形式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不仅要讲述音乐作品的主题背景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所描绘的画面。例如,在学习《梁祝》这首歌曲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大概。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再现故事情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表演的人物拥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感情。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参与表演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主阵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再次,课外活动和课堂活动相结合。教学活动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活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设计教学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以及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由操作,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围绕主题“爱”开展表演、演唱、讲故事等活动,在体会音乐主题思想的同时探索唱歌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演唱自然而且富有情感,达到提高音乐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合理有效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模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
[1]胡志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下,2011(1).
[2]曾红梅.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5(A3).
[3]李宏霞.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革新[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1).
[4]李向华.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学成效:初中音乐课上实施有效教学目标初探[J].快乐阅读,2016(2).
·编辑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