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04 19:39李希亮吕登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军校

李希亮 吕登龙

DOI:10.16750/j.adge.2016.10.003

军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希亮 吕登龙

认为报考生源不足、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应用型特征不明显,是制约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总部完善相关政策,培养单位健全相关培养制度,共同构建有利于推动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

军校;工程硕士;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自2009年教育部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涌现了大量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研究成果,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5]。军校自2013年开始招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相关政策机制不配套、招生规模小、研究工作不深入、缺乏可借鉴的经验等原因,发展形势并不理想。本文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完善政策机制的角度探讨推动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延用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和做法,也不能照搬地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6]。按照现行政策机制发展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突出问题。

1.报考生源严重不足

当前,军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形势很不乐观。我们对军队承担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其中4所院校进行了电话调研,了解到2013年、2014年招生计划执行率均不足30%,其中3所院校的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数。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源总量不足。军队对在职干部考研审批控制很严,军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控制录取比例,国防生控制报考比例、报考院校和报考专业,使得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生源总量不足,报考人数无法满足招生需求。二是报考难度大。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求统一选考“数学一”,考试难度最大。在职干部无力在短时间内复习应考数学,通常选择报考对数学要求比较低的军事学、政治学等专业。应届生考虑未来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可能,会优先选择报考工学硕士研究生。三是工程硕士学位认可度低。2013年我们对480名在职干部培训学员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干部不了解工程硕士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是否愿意报考工程硕士研究生上,仅有1人表示愿意。受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影响,很多考生和部队领导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容易考、好毕业、含金量低、学和不学区别不大,致使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对考生的吸引力不足。

2.培养工作缺乏岗位针对性

虽然各培养单位均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但培养工作的岗位针对性依旧不足,难以培养出明显区别于工学硕士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岗位任职目标不明确。应届直读研究生没有明确的任职岗位,在职干部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与入学前也往往不一致,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均缺乏岗位针对性。从军械工程学院近3年毕业研究生分配去向看,毕业后从事技术岗位(含指技合一岗位)工作的占56%,其中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不足25%。二是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量选用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尚未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组织课程建设,各工程领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岗任指向性不强,尚未形成适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三是培养模式不合理。因实际招生人数少,一些培养单位未严格执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而是采取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一起培养的方式,导师结合所承担的课题安排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标准未能充分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

3.研究生培养应用特征不突出

总部、院校和部队还没有形成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配套的制度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未得到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尚不理想。一是总部招生政策不配套。原总政治部下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明确了报考条件和招生限额,但并未从报考政策上保证院校足额招生。二是院校培养机制不完善。院校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主要是按照培养工学硕士研究生的需要构建的,在培养过程设计、培养条件建设、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制度惯性和相对固定的利益格局,尚未充分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三是部队生源选拔机制不完善。在职干部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只有上限没有下限,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多数属于自发行为,没有成熟的体现军队人才培养需求的生源选拔制度,严格控制考研指标但缺乏严谨的审批依据,送学研究生没有明确的拟任职岗位。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总部、院校和部队未能在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上形成合力,未能营造出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氛围。要推动军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政策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充分调动生源报考和部队送学的积极性,提高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自觉性。

二、总部机关需要完善配套政策

生源问题主要受军队研究生报考政策限制,建议总部机关围绕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军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

1.完善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招生计划制定和报考政策

地方院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具有很多好的生源组织模式和考试选拔办法[7],但难以解决军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太低,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比处于可有可无的弱势地位,在军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制约了院校的规章制度和培养条件建设,使院校难以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展开规模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也不利于营造发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舆论氛围。因此,建议把渐进式的发展策略调整为跨越式发展策略,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直接调整为招生计划总额的50%,形成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规模相当的格局,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军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调整研究生报考政策,打通工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界限,采取相同学科领域同卷考试、分类录取的方式,首先根据第一志愿按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录取,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不足再录取第二志愿,引导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选择报考工学硕士还是工程硕士。对在职干部考生,建议将数学考试科目调整为数学三或者由院校自主命题,降低数学科目考试难度,提高在职干部考生的上线率。

2.建立培训任务驱动的多样化生源选拔推荐机制

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应由被动控制模式调整为主动选拔模式。在当前的报考审批制度下,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现实利益,报考行为是自发的,报考动机是多元的,干部部门在干部提出报考申请后才能启动审批程序,更多地强调干部在位率和当前岗位实际工作的需求,缺乏对干部队伍学历提升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不利于维护军队建设的整体利益。应建立在职干部生源选拔机制,把推荐优秀军官攻读研究生作为干部管理的例行工作进行规范,每年按照上级明确的标准、程序和送学计划,选拔推荐优秀干部报考研究生,更好地发挥基层部队在干部培养使用中的主导作用。

统筹军校应届生和国防生的研究生报考政策,由限制录取比例调整为限制报考比例。通过报考资格审查的考生在录取阶段具有同等的录取资格,同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应届考生划定相同的复试分数线,根据考试成绩和复试结果确定录取方案。同时,允许有相近培训任务的培养单位间进行调剂录取,防止出现军校应届生高分不能复试而国防生低分可以录取的现象,保持录取结果大致公平。综合考虑各类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培养目标要求,确定不同院校的报考比例。比如,培养目标为技术干部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国防生的报考比例不超过50%,“985工程”院校国防生和军校学员报考比例不超过30%,其他院校不超过20%;培养目标为指挥干部的“985工程”院校国防生和军校合训分流学员,报考比例不超过15%,其他院校不超过10%。

3.试行应届直读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前分配政策

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明确的任职岗位,使得面向岗位需求的培养工作无从开展,也无法培养适应部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参照地方大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试行应届直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前分配政策,实施订单式培养[8]。

具体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组织:①应届直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入校后即分配工作,明确毕业后工作的大单位,如军代局、试验基地、作战部队、后方仓库等。②在开展公共基础和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征询用人单位的意见,制订岗位任职能力培训课程学习计划,组织相关课程教学。③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分配到工作单位参加3~6个月的岗位任职实习,学习体验主要业务工作,围绕岗位任职需求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同时物色熟悉课题研究领域的部队导师。④研究生岗位任职实习结束后,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和条件要求,选择回院校或者到合适的部队研究生工作站,在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学位论文。⑤研究生在院校完成学位申请工作,完善学位档案,修改学位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成果。

三、军校和部队需要健全制度机制

院校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责任单位,要解决培养工作缺乏岗位针对性和毕业研究生应用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与部队的沟通与合作,打破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制度惯性,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师资、课程、教材、管理制度等软硬件建设,构建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的制度机制。

1.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考评和培训机制

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规格型号”。长期以来,军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术为中心,教师不搞学术就不能评聘高职,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致使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学术水平越来越高、学术影响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导致一些优秀的工程人才流失,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打破以学术为单一标准选聘导师的传统,按照“双师型”目标,遴选一批具有工程实际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既能搞学术又能搞工程的复合型导师。同时,按照“工程师”的标准,从部队一线工程实践岗位上遴选一批精于搞工程的专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二是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考评机制,明确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绩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满意度,制定科学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考评指标体系,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踏踏实实地“搞工程”,全身心投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三是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和制度宣传,组织导师研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研讨指导经验、交流优秀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积极安排部队导师参加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计划制定、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活动,鼓励院校导师积极参与部队重大活动和任职代职锻炼。

2.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机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包含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各工程领域专业基础课程、任职培训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9]。在当前的军官培训体系下,工程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任职岗位没有明确区分,相应的课程体系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与部队任职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往往在本科阶段已经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当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反映本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进展的课程。开展工程创新,要了解前沿、跟踪前沿、掌握前沿技术,开拓学术视野。这类课程可以在借鉴工学硕士研究生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培训需求适当调整,更好地体现工程领域的覆盖面和任职岗位的针对性。二是反映本领域工程技术在军事领域具体运用的课程。这类课程应该是工程硕士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相关的著作比较多,但专门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材还比较少,比较成熟的课程不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优质网络课程更少。三是与任职岗位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军队的特殊性决定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任职需要的知识体系与工程领域不能一一对应,通常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反映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课程也应作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重点。四是与任职岗位密切相关的任职培训课程。随着军官任职教育的扎实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课程,可以纳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核心课程来组织。

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是组织编写教材,当前可直接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教材还比较少,应当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材立项评审机制,组织专门力量,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开设相关课程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估、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评选、工程硕士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MOOC课程建设的相关机制,充分调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机制建设

“学以致用”是军事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院校与部队的沟通交流,统筹好院校学习培训与部队任职岗位锻炼,形成合力育人机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为此,需要院校和部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对口培养和使用。军校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终要到部队工作,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重点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素质能力,部队最清楚,有部队的参与,才能保证培养工作有的放矢。同时,工程硕士毕业生只有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优势和价值,他们的知识素质才能转化为战斗力、保障力。因此,要积极引导部队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对口推荐生源、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对口使用人才。二是在工程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中搞好合作。理想的合作模式是院校与部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部队出题目,院校找答案,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围绕部队需要开展有实用价值、不脱离实际的研究,共同创造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服务于部队作战训练的研究成果。通过部队专家参与,把住实用关口,防止研究变味走形。同时,由于军事效益的潜在性和滞后性,院校和部队之间难以形成类似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模式,需要在科研立项、经费使用、成果报奖等方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部队参与院校科研的积极性。三是在落实“双导师制”上追求实效。“双导师制”是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广泛采用[10]。军校也普遍选聘了工程硕士研究生部队导师,但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合作不深入,部队导师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落实“双导师制”,核心是明确部队导师的职责权利,争取部队领导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支持,为部队导师进校履行职责创造条件,消除部队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顾虑。四是让部队研究生工作站高效运转。部队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基地和工作平台,也为院校与部队的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媒介。保证工作站正常运转,实现其预定功能,需要妥善处理好相关经费保障、调动部队领导建站和工程硕士研究生进站积极性、院校指导力量与部队指导力量有效整合等问题,保证在部队研究生工作站形成育人优势。

四、结束语

推动军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总部、院校、部队密切合作,在制定政策、完善机制、条件建设、合力育人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总部政策决定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宏观指导,充分考虑院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和部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宏观谋划,具体论证,制定出台符合军队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发展目标的可行政策。院校必须根据总部要求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建立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为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服务保障。部队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提高干部送学的主动性和毕业生管理使用的科学性,在与院校合力育人方面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1]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2]姚纬明,卢发周.基于合作教育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

[3]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

[4]杨雷,孙延明,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实践基地现场教学课程的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

[5]陈小平,罗文标,曹蔚,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6]廖振良,雷星晖,黄建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探讨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

[7]魏远文,王计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的做法及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8]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9]王钰,沈岩,康妮,等.基于能力培养需要对工程硕士课程分类建设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

[10]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责任编辑 刘俊起)

李希亮,军械工程学院训练部军事教育和教学评估研究室副教授,石家庄050003;吕登龙,军械工程学院训练部研究生处参谋,讲师,石家庄050003。

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军队院校工程硕士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编号:DRA110436)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军校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