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
——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谈起

2016-03-04 13:54朱庆好
现代教育技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兹曼娱乐

朱庆好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社科部,浙江杭州 310030)

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
——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谈起

朱庆好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社科部,浙江杭州 310030)

电子媒介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电子媒介有很强的娱乐化特性,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滥用电子媒介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并通过重视教材等文本资料、根据不同学科区别对待等,来避免电子媒介可能带来的危害。

电子媒介;娱乐功能;认知模式;教学活动;负面影响

当前,电子媒介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媒介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电子媒介是作用于视听感官的声画合一型媒体,具有直观、浅显的内在品性及明显的娱乐化个性特征;受制于声、画表现方式,电子媒介很难表达抽象、深奥、逻辑性强的内容,因此就其艺术特性而言,电子媒介更适合于表现五色斑斓、赏心悦目、轻松愉悦的通俗文化;如果将电子媒介运用于教学活动,稍有不慎,其突出的娱乐化个性便可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美国纽约大学的尼尔·波兹曼(下文简称波兹曼)所写的《娱乐至死》一书为理论起点,对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可能给教学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些思考。

一 波兹曼关于电子媒介娱乐化功能的论述

最初意义上的电子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光碟等。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电脑等新兴电子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三网融合的推进,更是将电子媒介的影响力延伸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几乎都留下了电子媒介的深刻烙印。娱乐化浪潮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既是电子时代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和论争的一个焦点。

在电子媒介建构的文化世界里,娱乐是第一位的。《娱乐至死》一书于1985年出版,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波兹曼在该书中对电子媒介娱乐功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电视的娱乐文化提出了批判,认为在现今社会,“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波兹曼的这一关于电子媒介娱乐化的著名论断新颖别致,有点振聋发聩,也有点耸人听闻。

那么,波兹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或者说,为什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本研究认为,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

在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看来,所有的媒介都为我们认识世界创造了新的话语符号、提供了新的方式,所以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但由于信息是关于世界的具体而明确的描述和说明,媒介显然不具备这个功能。因此,波兹曼对“媒介即信息”这一观点进行了补正和拓展,提出“媒介即隐喻”。他认为,虽然媒介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是独特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媒介对认识过程的介入悄无声息——“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2]。据此,波兹曼抛出自己的观点:“它们(指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3]因为媒介这种“隐蔽”的认知方式让人们无从察觉,所以我们心甘情愿、无声无息地被媒介改变。结果,媒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改变却丝毫没有察觉。

2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认识论”

媒介作为认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真理的认识,因此波兹曼围绕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展开了他的论述。他认为,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世界里,人们凭借着各种记忆的方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谚语和俗语就是典型代表。这些表达方式构成了思想自身的内容,或者说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如果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就可能没有这么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印刷术发明之后,文字被认为比口头语言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因为文字可以长久保存,而口头语言却转瞬即逝,所以波兹曼认为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从口头语言发展到书面文字,说明人们关于真理的认识方式发生了变化。

那么,电子媒介的认识论又是什么样的呢?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子媒介的认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电子媒介具有娱乐化的功能,传播娱乐化的内容无可厚非,而问题在于“所有的内容表达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4]。在这里,波兹曼想表达的意思是,电子媒介实际上是一种娱乐化的认知手段,以图像、声音等电子手段来表达和认识世界;不同形态媒介的出现,都会有与之相应的认识方式发生变化。基于对媒介发展变化与认识论相互关系的考察,波兹曼认为任何认识论都是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所以“媒介即认识论”。

当印刷文化的认识论逐渐式微、电子媒介娱乐化的认识论逐渐占据主流的时候,我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对世界的认识会变成一种娱乐化的认知偏向,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的崇高性被一步步解构;娱乐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大行其道,整个社会被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所笼罩。更让人深思的是,这种娱乐化的取向已经渗透到了政治、法律、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整个时代也都成为了娱乐化的时代。

一位研究当前文化现状的学者在考察电子媒介时代的娱乐文化之后,认为“媒介—隐喻的关系不仅决定着媒介的内容,也决定着整个社会文化形态”[5]。电子媒介对公共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我们对这种变化毫无察觉,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这一关于电子媒介娱乐化功能的批判性观点,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电子媒介的娱乐化功能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

从教育史来看,人类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变革始终密切相关。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技术的应用也有利有弊,运用得当无疑会锦上添花,运用失误则会画蛇添足、甚至适得其反。技术运用的最终目的是传播知识,而娱乐因素无限制的增加会对学习造成干扰,这对知识建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都是不利的。

1 目前青少年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在波兹曼看来,电子媒介的无处不在及其娱乐化功能的极致发挥,使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成为娱乐化时代。我们今天面对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都是在娱乐文化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充满了娱乐化的细胞;他们热衷于电子图书和手机阅读,喜欢玩游戏、看动漫、搞恶作剧;智能手机、MP3、平板电脑几乎是他们必备的娱乐工具;课余时间、节假日,他们几乎全部与游戏、动漫为伴,沉溺于网络世界,较少与社会接触。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长期接受娱乐文化的熏陶,会滋长出娱乐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惯性。波兹曼对电子媒介的批判主要就是针对电子媒介的娱乐化认知方式,因为他认为娱乐化的认知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非常巨大。

实际上,这种影响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初见端倪。比如,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这样描述学生:“五彩斑斓的娱乐文化塑造了学生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学生身上充满了娱乐文化的因子,而且这种娱乐文化因子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学生沉迷于动漫、游戏而不能自拔。”[6]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不愿冷静思考,容易冲动走极端,崇尚轻松娱乐,喜欢调侃严肃和崇高的话题——这些都是娱乐化认知方式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由娱乐化的认知方式随意生长显然是不合适的。

2 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

为了适应学生娱乐化的“胃口”,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脑、网络、投影仪是教室必备的三大件,多媒体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视频内容占去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老师备课除了要准备适合电子媒介传播的文字资料,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PPT,在网络空间寻找幽默、诙谐的视频内容和图片材料来增加电子媒介的播放效果。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动人的故事等,的确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唤醒昏昏欲睡的学生。

但日复一日地面对视频、图片,学生也有疲劳的时候。这就像吸食毒品,越陷越深时没有它不行,但剂量小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于是我们只能加大剂量,进行更深度的刺激。有老师感慨:现在的教学活动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调用图片、视频来刺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取悦。于是,教师又不得不寻找更加具有刺激性的音视频资源来获取学生的关注”[7]。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课堂越来越冷淡,教学越走越远。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师过分专注于电子媒介,寄期望于通过电子媒介来进行知识的传播,顺利、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恐怕也比较难。电子媒介的娱乐化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活跃课堂、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会干扰学习,把课堂和学生引向娱乐世界,使学生只习惯于看、听,而不愿意动脑筋思考。

3 对理性思维培养的负面影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理性包含两层含义:①主要是指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是感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常常通过判断和推理等活动认识事物,在此基础上就有了理性认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而理性认识就是把感性认识获得的材料,经过认真思考、分析以及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②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这说明了理性对自我控制与调节的重要作用——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反思及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环境从而避免损失,并获得重新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因此人的成长需要理性。

但是,电子媒介对理性的培养不利。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完成,其方式是直观和平面的,是娱乐而非严肃的,并且转瞬即逝,容不得思考。“在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却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娱乐讲究玩的就是心跳”[8],因此在教学中,电子媒介的大量使用会助长非理性情感的萌生,而理性思维训练的长期缺失会使学生缺乏思想深度,对事物的认识流于表层。

三 如何避免电子媒介娱乐功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既然电子媒介的使用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那么我们如何去避免呢?

1 教师对滥用电子媒介的危害性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尽管现有的教育方式存在种种弊端,但也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空间——教室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教室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地方;在教室里,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此外,教室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对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教室,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是一个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对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但在电子媒介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上,电子媒介挤占了课堂上交流互动的时间、压缩了课堂活动的空间。师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和相互启发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看和被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互动频繁、交流通畅的课堂,课堂上可以有笑声,但更应该有启迪、有收获。可是,“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课件就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如果娱乐的笑声取代了理性的思辨,直观的形象封堵了想象的空间,那么学生就会变成课堂教学的观赏者而不是参与者,怠于思考的听课实际上是被动接受直观知识信息的机械过程”[9];电子媒介的不当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危害,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一点给予充分的认识。

2 根据不同学科区别对待

利用电子媒介娱乐化的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确实是有效的,也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电子媒介的使用也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因为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如实践类的课程通过电子媒介的展示可能更清楚、更易学习,而一些理论性、逻辑性强的课程可能更需要课堂的互动交流和课后的阅读思考。

据媒体报道,纽约大学有一门叫“中国概念”的历史课程于2013年落户上海,该课程每周只有两次课,但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精读数十页原著,并撰写有自己思考和质疑的读后感。历史课程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追问历史,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寻。纽约大学的这种教学方式无疑非常符合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也非常适合青年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和老师引导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不仅传播了知识,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思考、有疑问、有讨论、有启发,才会有所收获。纽约大学这样教学,无疑能更好地起到循循善诱、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当然,这种课程如果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全可以播放历史题材类的电视剧或经典大片——热闹肯定很热闹,学生也肯定很喜欢。可如果真这样做,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又如何提高?毕竟,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重视教材等文本资料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电子媒介,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是电子媒介的独到之处。之所以提倡重视教材等文本材料,主要原因是文本在培养学生能力及知识建构方面有其独有的作用。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认识论”,是因为“媒介的技术特性决定着人类的认知方式,决定着信息的形态、性质”[10]。图书等印刷媒介便于保存、携带、反复阅读、记忆和思考,适合传播深度信息,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正如赵勇[11]指出:“在印刷媒介时代,对于纯粹的文字阅读的深度专注使国人的社会性格是变得内向、朴实、沉稳、严肃、理性并且喜欢思考。”而这,是推崇娱乐化认知模式的电子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日常的教学活动还需重视文本资料。

文本资料是我们教学的统领,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是建构完整知识系统、训练逻辑思维、引发深层次教学活动的核心,故应将重视文本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重视文本并不是说不能使用电子媒介,而是指要处理好文本和视频图像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也就是说,“重视文本并不是要排斥图像,吃透教材也不是死守文本。而是要把握文本和图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平衡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文本在教学活动中的固有功能,也要防止学生一脚踏进图像世界就随波逐流,在娱乐化的信息王国颠簸、沉没。”[12]

四 寓教于乐与电子媒介的教学运用

电子媒介的教学运用既受教育技术发展的驱动,也是教师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主动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受“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驱动。

在教学中运用电子媒介,通过动画、图文等形式,配以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确实很吸引在娱乐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这样的课堂,热闹过后又剩下什么呢?人们不禁要问:“被眼花缭乱的视听化信息塞满的教学课堂,到底给了学生什么?一张张直观而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不断地播放着,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电子化信息,学生忙于接纳却疏于思考。”[13]

任何教学行为的选择都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驱动下进行的。受“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希望通过电子媒介的教学应用,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实现“乐中学”、“学中乐”。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从零散到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电子媒介作为信息的呈现与传播工具并不能有效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这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表达手段主要是图像、画面、色彩、声音及少量的文字等,只适合演绎轻松、浅层的知识,对理论阐述和逻辑推理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对电子媒介的应用要根据具体课程具体对待,用还是不用以及如何使用都需要认真考量。

首先,寓教于乐中的“教”始终是目的、是核心,“乐”只是手段而已;但目的只有一个,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故不能本末倒置。电子媒介的应用是为“教”服务,而不是为“乐”服务。可现在有些人使用电子媒介,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活跃课堂、营造轻松气氛、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所以千方百计地设计制作一些融声、画、色为一体的精美PPT,并希望一切都变得轻而易举。但在这轻而易举的背后,是我们的教师舍弃了沉重的话题,淡化了理性的思辨和深度的思考——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完善的。

其次,虽然我们强调寓教于乐、希望学生能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曲折、艰难的,学习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头悬梁,锥刺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当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意义学习创建出一个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时,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积极、艰苦的思维发展的过程,而绝不是简单学习所提倡的轻松、快乐。”[14]所以,波兹曼强调说,青年学生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出色的思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同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最后,学习和娱乐应该是相伴而生的。寓教于乐不应该仅仅只强调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学习,也应该包含学到知识和提升能力之后的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正如秦秀白[15]所言:“我们主张快乐地学习,但这种快乐只能在刻苦钻研之后才能体会的。”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艰辛又怎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1][2][3][4](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3、12、114、190.

[5]张骋.“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批判性解读[J].当代文坛,2013,(1):35-38.

[6][7]李燕玲.泛娱乐化时代我们如何教学?[J].中小学管理,2010,(9):32-34.

[8][11]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论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8,(10):62-66.

[13][14]李利.寓教于乐与高层次学习——谈谈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2):51-52.

[9][15]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2.

[10]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69-71.

[12]金沙.媒体与课堂教学——兼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1):52-56.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Electronic Media’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From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by Neil Postman

ZHU Qing-hao
(Ministry of Social Sciences,Zheji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China 310012)

Electronic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But the misuse of electronic media may bring many negative impacts 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because of its strong feature of entertainment.To avoid the dangers of electronic media may bring to education,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damages that abuse of electronic media may result in,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such as the textbook,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rses,etc.

electronic media; entertainment function; cognitive style; teaching activities; negative impacts

小米

G40-057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6)01—0028—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1.004

朱庆好,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远程教育,邮箱为zhqinghao@163.com。

2015年6月16日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兹曼娱乐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编码解码”视域下“娱乐至死”理论的思考
娱乐眼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