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
——“嗻”

2016-03-04 13:51曾凤珠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满语汉语出版社

曾凤珠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试析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
——“嗻”

曾凤珠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嗻”是清代朝臣受命应答、应允的语气词,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这个词的读法却受一些学者质疑。对“嗻”的读法各家持不同观点,到底读“嗻(zhē)”、“嗻(zhè)”有待考证。首先,主要从各种字典辞书中分析“嗻”字意义,发现它作为应答之辞是在清朝出现的。其次,各家对“嗻”的读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不同的观点,从大量语料及论据中大致推测出“嗻(zhè)”字更接近历史事实。最后,分析“嗻(zhè)”字出现多种读音及“喳”、“嗻”混用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嗻;应答之辞;喳;语言接触

最近古装戏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尤其清宫剧中的一些穿越剧深受大家欢迎,但其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喳”、“嗻”不分,而且大部分把“嗻(zhè)”读作“嗻(zhē)”,所以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嗻”则引起了大家的质疑。本文以清代朝臣应答之辞“嗻(zhè)”为例,试析其意义演变过程及出现多种读音和同义字“喳”的原因。

一、字典辞书中发现“嗻(zhè)”在清代才有应答之义

《康熙字典》中解释“嗻”:“《广韵》、《集韵》之夜切,音蔗(zhè)。又《广韵》多语之貌。又《集韵》章恕切,音翥(zhù),语不要也。又《集韵》、《类篇》之奢切,音遮(zhē)。啰嗻,多言也或作謶。”[1]《说文解字注(卷二)》:“口部,嗻(zhè),遮也。从口庶声,之夜切,谓言遏遮人言也。”[2]从《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注》中发现“嗻”有(zhù)、(zhè)、(zhē)三个读音,且“嗻”的解释并没有应答之意。从中可以知道“嗻(zhè)”作为应答之辞是后起意。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遮也,按多语之貌,遮遏人言也,从口庶声,史记高帝纪遮说,汉王正义,横道自言曰遮,以遮为之,声训说文嗻,遮也。”[3]李圃《古文字诂林第2册》:“遮也,亦多言或诃责之义。”[4]朱俊声、李圃等几位著名的训诂学家也没有提到“嗻(zhè)”可作为应答之辞。

《汉语大词典(卷三)》“嗻”的解释:

(1)“嗻(zhè)①旧时仆人对主人或来客的应诺声。②招呼声。老舍《赵子曰》第三:‘嗻!来呀,先生!看看咱的白薯漂亮不漂亮!’

(2)嗻(zhē)《集韵》平麻,章,之奢切,又‘啫嗻’、‘嗻唓’。嗻唓:厉害,很。元无名氏《集贤宾》套曲:‘他生的玉容倾国又倾城,俊的嗻唓俏的疼,一笑春风百媚生。’

(3)嗻(zhe)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者’。明汤显祖《牡丹亭·旁疑》:‘陈老儿去了,小姑姑好嗻。’”[5]

《古汉语字典》“嗻(zhè):①抢白,用言语阻拦别人说话。②旧时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声,表示‘是’。”[6]

从以上的字典和学者们的注解中看出,无论是“嗻(zhē)”还是“嗻(zhe)”都没有应答之辞的意思。“嗻(zhè)”才有应答辞之义项,而且是在清代之后才出现的。“嗻”作为应答辞在清朝非常盛行,它至今只在影视剧中才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消亡。

二、关于“嗻”表示应答之辞的读法及用法各家持不同观点

大家对清代朝臣应答之辞是“嗻(zhè)”、“嗻(zhē)”还是“喳”持各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所以基本使用“嗻(zhè)”;第二种观点使用“喳”;第三种观点:清朝时朝臣受命应答之辞既可用“嗻(zhē)”,也可用“喳”,包括现代许多清宫影视剧中经常用到的台词既用“嗻(zhē)”,也用“喳”。

(一)第一种观点的例证用“嗻”(zhè)

1.(清道光至光绪期间·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张进宝听得大奶奶吩咐,先答应了一声‘嗻’。”《儿女英雄传》(下):“‘走而不趋’的这几句《礼记》来,便连忙恭恭敬敬的答应了一声:‘嗻’。”[7] 408,462

2.(清光绪年间·漱六山房《九尾鱼》(一)):“话问他,便朝着公案深深的请了一个安,口中恭恭敬敬的说了一声:‘嗻’。”[8]

3.(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早有两三个家人答应了一声‘嗻’走进来垂手伺候。”[9]

4.(清光绪三十四年)松友梅《小额》:“善金给恒爷请安,说:‘大叔,您坐着。’恒爷说:‘我不坐着啦。大爷,您才回来呀?’善金说:‘啫。’”[10]

5.老舍《茶馆》第一幕:黄胖子:“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我不便多嘴!(问大家)是不是?”众:“嗻!对!”[11]

6.溥仪回忆录也有记载朝臣受命回答“嗻”(zhè)。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这,这这是杏黄的吧?”“瞎说!这不是明黄的吗?”“嗻,嗻……”溥杰忙垂手立在一边。“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嗻!”[12]

(二)第二种看法用“喳”(zhā)

1.(清·著于康熙至乾隆期间)《说唐全传(下)》:“‘这女有何本领,口出狂言。快快随我到营中,送与元帅做个夫人。’‘喳!狗南蛮,你不知俺窦小姐的利害么?擅敢讨我便宜……’”[13]

2.《清代野记》:“必从,慈禧辄以言探之曰:‘此处该修了。’恭王正色厉声而言曰:‘喳!’绝无下文,慈禧亦不敢再言。慈安则曰:‘空乏无钱,奈何?’”[14]

3. (清·刘鹗《老残游记》):“叫他走进一步,遂向他耳边低低说了两句话。只见那家人连声道:‘喳,喳。’回过头就去了。”[15]

4. (清·徐哲身《大清三杰》):“左右的戈什哈,连忙喳的应了一声,立即就把香案排上。”[16]

5. (民国·常杰淼《雍正剑侠图》):“‘来人哪。’‘喳!’‘唤塔木耳进堂回话。’[17]

6. (民国·陈莲痕《同治嫖院》)“同治皇帝便道:‘他们都是退了出去的吗?’周道英忙的应道:‘喳!’”[18]

(三)第三种观点既可用“嗻(zhē)”,也可用“喳”的例证

1.(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下))“见面得跪倒爬起,说话得‘嗻儿’‘喳儿’,还得照着督府衙门那些戈什哈戈什哈……”[7] 541

2.陈家铨《谐联集萃》:“‘者者者主子洪福;是是是皇上天恩。’作者评解到:嘲潘祖荫与某满相联。者,狁言喳,应答词。摹拟奴口吻,毕肖。”

从作者评解中可以看出陈家铨也认为清朝时朝臣受命应答之辞既可以用“嗻(zhē)”,也可以用“喳”。[19]

3.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撰学家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到:

“嗻!喳!——旧官话中很恭顺的应诺声,下级对上级用,今无。”

在现代影视剧清宫剧中“喳”“嗻”互用,使用的频率比较多。

4.赵杰《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吱咋遮是”其中的“咋”和“遮”都是清代满语的应答词。“遮”是满文je,表接受指示的答应、允诺,适用于许多场合。军人操练或战场接受命令时发ja音,ja是je的一种变体音。而“吱”、“是”都是汉语的应答声,四个字意义相同都表“答应”,四个字并列连用不仅带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而且把一个人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的神态再现出来。满汉词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20]。

也有人士解释“嗻”和“喳”,一般来说“喳”是大将和大臣之间的词语;算是上下关系但是并非是悬殊。如:皇上和阿哥,阿哥就回答“喳”。对于“嗻”这个词一般都是听到“小邓子”,“嗻”“替朕更衣”。实际上,“嗻”是使用于小兵,下级官员对至少比自己高一级及以上官员的称谓。

无论从字典辞书及学者们的注解和大量的史书材料中都能发现,第一种观点“嗻”(zhè)为清代朝臣应答之辞更接近历史事实,“嗻”作为应答之辞,大部分出现在满族人的一些著作中,“喳”大部分出现在汉族人作品中。清代文康的作品中就提到“喳”、“嗻(zhè)”并用,但整篇文章还是坚持用“嗻(zhè)”表示朝臣受命应答之辞,松友梅的作品中朝臣受命应答之辞也用的是“嗻(zhè)”,“嗻(zhè)”在老舍《茶馆》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溥仪的回忆录及他的作品《我的前半生》等也用的是“嗻(zhè)”。清代的文康、松友梅都是满族人,老舍也是旗人的后裔,清末皇帝溥仪也是满族人。包括一些现代学者也赞同用“嗻”(zhè)。郝超写的《清宫戏剧瑕疵之一二》中的观点:(1)“喳”满文写作(Ja)。满语含义:价低,办事简单。各家解释相同:《新满汉大词典》《简明满汉辞典》《满文教材》《锡伯语语汇》等几部字典。(2)“嗻”满文写成(Je)。满语定义:谷,小米;答应声。各家解释一致的有:《新满汉大辞典》、《简明满汉辞典》、《满文教材》和《锡伯语语汇》[21]。这说明“嗻”确实是满语词汇中的应答辞。祖生利《在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中——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中提到:je满语里表示应答或赞同,意义相当于“是”“好”等,兼满汉语会话教材也用“是”来翻译如:

age,ice aniya amba urgun kai!_je,ishunde urgun o-kini.

兄长新年大喜啊是互相喜做者

阿哥,新年大喜啊!——是,同喜啊。(清文指要,卷中26b)

本文还提到清代旗人汉语出现“嗻(zhè)”“是”混合使用现象[22]。从以上分析中,推测出在清朝用“嗻(zhè)”的可能性大于“喳”。

三、关于“嗻”表示应答之辞出现各种读音与“喳”混用的原因进行分析

当时就存在两种发音甚至更多种发音,推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音译和语言相互接触、干扰发生变异

“喳”在史料中出现的时间虽然比“嗻”还要早,《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没有收释“喳”字,直到(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冶长和南宫适两姨夫,坐着闲磕牙儿说话,只听得一个鸟儿嘴里吱吱喳喳……”“只见这些妖精,你也口儿里喀喀喀,我也口儿里喳喳喳,一会儿一个人手里一锭马蹄金。”前面是本义:啁啾,震颤声,后一例是低语声。随后《汉语大词典》中“喳(zhā)”解释为旧时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声。最初“喳”都是鸟叫声或者低语声,在清朝时演变为应答辞。笔者猜测其演变原因之一,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各民族互相融合,语言接触,出现并存的现象,汉人开始抵触少数民族语言,当时不理解满语,应答时音不准,再加上当时汉族歧视少数民族,认为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是鸟语,“喳”的本义就是表达鸟的声音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恰巧使用“喳”,表达自己的情绪。

汉族与满族在杂居的过程中,满族人本身的满语受到汉语的干扰,开始“嗻”和“喳”出现并存的局面,到后来少数民族语言受到高度文明的汉文化影响,“喳”占了上风,约定俗成,所以后来“喳”用的次数多“嗻”,尤其是民国时期特别盛行,在(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中提到“……破越巂沈喳夷,抵滥田坝,两厅叛夷悉降,累迁懋功协副将。”

以前我们有音无字借用满语字,有了不同的写法甚至说法,把“嗻(zhè)”读成“嗻(zhē)”或者“喳”。现在我们借用英语字采用中文发音也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最初我们叫水泥“士敏土”和“水门汀”两种不同的译音,当然也不排除地域方言的差异,借用其它民族或者国外的词汇用本地方言直译导致“嗻”字读音的变化[23]。

(二)大众媒介的传播和使用习惯等发生变异

传播变异功能最主要的莫过于影视的宣传效果。影视剧中清宫剧大陆拍摄时,朝臣受命于朝廷大多说“嗻(zhē)”,香港清宫剧中大多说用“喳”(zhā)。许多电视剧还是特别青睐这些词,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鹿鼎记》《还珠格格》等一些古装剧。现代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导致语音的变异也是有可能的,后来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使用习惯。

总之,语言的融合借用等,使有些词汇并不是那么界限清晰,出现多音字、同义字,有些是借入之后经过传播变异、讹传甚至有些方言的不同导致一个字分裂成几个读音甚至几个字。

(三)使用语境和语气的不同

“嗻(zhē)”在现代汉语中属于阴平调(55调)后元音,半高元音开口度不及a开口度大。这种语气适用于朝臣唯唯诺诺害怕时,惊慌失措,低三下四的应答。“喳”同样属于阴平调,但是韵母是央元音,低元音,这个适用于朝臣接到命令,答应服从命令的干脆利落,声音响度大于“嗻(zhē)”。“嗻(zhè)”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去声调(51调)和“喳”(55调)似乎更适合群臣同时应答,适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更有气势。以至于后来有各种读音,也出现不同的字词表示朝臣的应答之辞。

(四)“嗻”和“喳”误写、误读等原因

“嗻”和“喳”在满语中的书写方式非常接近,误写导致“嗻”和“喳”都可以运用。具体原因在上文已解释,玆不赘述。当然也不排除发音不标准误读导致“嗻”和“喳”可以混用,只是后来“喳”的使用范围更广超过原字。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戛(gā)纳”一词,本身“戛(jiá)”没有戛(gā)音,导致许多人对“戛(gā)纳”、“戛(jiá)纳”的发音分不清楚。由于翻译过来的音不准找的替代词并不是那么合理,才有后来的2012年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规范“戛”的正确读音为戛(gā)音,“戛(gā)纳”表示地名。同样,满语“je”当时翻译成汉语喳,音不准,后来有人又换成更接近满语词汇“嗻(zhè)”也是有可能的,只不过“喳”使用的范围大于“嗻(zhè)”,至今还处于多读的过渡状态。

清朝离我们现代才隔几百年的时间,我们影视剧中经常用到的台词,一个简单的应答辞,却经常含混不清。“喳”,“嗻(zhē)”,“嗻”(zhè)大部分人也很想弄清楚到底该用哪个词。由于各民族互相接触,语言的融合、干扰以及民族之间的密切交流,大众传播的变异,使用习惯等导致词汇演变原因十分复杂,“嗻”(zh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语言的相互接触,词也在不断的变化。研究本文的意义,具体用哪一个词,该不该用这个词,也是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3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9.

[3]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影印,1983:440.

[4]李圃.古文字诂林:第2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8.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494.

[6]侯赞福.汉语辞书大系古汉语字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403.

[7]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张春帆.九尾鱼:第1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105.

[9]张春帆.宦海[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28.

[10]松友梅.小额注释本[M].刘一之标点/注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6.

[11]老舍.茶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19.

[12]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附十年日记[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41.

[13]佚名.说唐全传: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314.

[14]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2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3.

[15]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75.

[16]徐哲身.大清王朝三杰:下册[M].3版.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638.

[17]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1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2.

[18]陈莲痕.同治嫖院[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17.

[19]陈家铨.谐联集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14.

[20]赵杰.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15.

[21]郝超.清宫戏剧瑕疵之一二[J].北京:中国民族文字研究会,2004(1).

[22]祖生利.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J].北京:历史语言学研究,2013(2):16.

[23]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4.

(责任编辑:董应龙)

Analysis of "Zhè": Reply from Courtiers to Orders in Qing Dynasty

ZENG Feng-zhu
(School of Literature,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Shanxi 712082, China)

Abstract:"Zhe" is the word that courtiers of Qing dynasty reply yes of the emperor, with the hot Qing Dynasty Palace TV Program in show, its usage was doubted by some scholars. As a reply word appear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Zhe" each has different opinions, how to tell from "zhē" or "zhè"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meanings of "Zhe" which comes from various kinds of dictionaries, people hold on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Zhe", and analyzing the reasons whether "zhe" or "zha" can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about saying yes to the court ordered.At last, we find that "zhè" comes nearer to historical facts from many examples.

Key words:zhe;reply words;zha;language contact

作者简介:曾凤珠(1987—),女,江西抚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3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125-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32

猜你喜欢
满语汉语出版社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学汉语
满语角
我等待……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