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芬
(1.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基于泉州师范学院的案例分析
白雅芬1,2
(1.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日趋重要,高校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从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况,以泉州师范学院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提出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2009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阶段性目标[1]。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文化兴国”战略[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育人、服务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3]。要实现从“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发挥“智库”优势,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家、地方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日趋重要,高校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顺应社会发展与高校转型升级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主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要面向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着力建设能够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作为办学任务,这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高校转型升级的要求。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还有待加强,这一现象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方面。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在服务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重点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就业储备能力和综合素质。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劳动力,作为就业创业的新领域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打造高校办学特色与提升学校品牌的需要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地方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同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打造办学特色。高校应着眼于长远发展,根据自身的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提供“智囊团”的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支持,作出成效,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升学校品牌的作用。
(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1.助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更集中在体制、内容、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依靠具有人文关怀、现代意识和市场眼光的人才。因此,高校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需将人文素质与科学涵养并举,将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结合,挖掘地方资源特色,那么,才能真正适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助推其发展。
2.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需要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和追求,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城市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升级,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幸福感,从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逐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4]。高校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中,传播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
3.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实力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不断涌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文化产品等输入我国,并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5]。对此,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才能提升我国国际文化竞争的综合实力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泉州市重视利用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概念融入闽南文化保护中,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闽南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将独特的文化融入到产品乃至品牌中,使泉州的文化产业产值逐年递增,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例如德化陶瓷产业,因有了剪纸艺术的附着而成为受人追捧的婚庆礼品。借助文化的力量,“泉州制造”裂变为“泉州智造”,完成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逐步实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带动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品牌运营商。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水平。泉州是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经济占比最高、分量最重,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民营经济的活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大众对文化产品等的消费,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泉州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为推动文化建设发展,泉州实施文化兴市的战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丝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亚洲文化艺术节”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泉州文化品牌的影响力。2013年8月,泉州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举办2014年系列东亚文化活动,推动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一)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泉州师范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注重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由师范类转向师范类和非师类并存的招生格局。泉州师范学院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实际出发,已于2014年创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进一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实际需要,学校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开设了与地方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如音乐学(南音方向)、动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历史学(旅游文化方向)、广播电视学、广告学(闽台合作)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校企、校校(闽台合作)联合人才的新模式。泉州师范学院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并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二)提供信息服务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在泉州师范学院挂牌,该基地下设六个学术研究团队,分别为闽南方言与闽南思想文化、南音、闽台戏曲与华文文学、闽南族群迁移与家族文化、闽台民俗文化与信仰、闽台民间美术研究与拓展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闽南文化学术活动月”活动,中国社科院张晓明研究员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问题”为题为师生作了一场精彩讲座。此外,还邀请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管宁教授为师生作了主题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讲座。通过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师生广泛了解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动态,了解闽南文化历史,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能更好更充分地挖掘闽南文化资源。
(三)提供科技服务
泉州师范学院为牵头单位建设的“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2013年度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10月18日,刘延东副总理在欣赏了该校主办,该中心出品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后充分肯定了该作品体现高校传承创新发展国家文化的作用,并强调“在文化产业上,让老百姓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辉煌。”[6]
(四)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一是扬优势签协议。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和丰泽区政府签订了《文化创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鲤城区政府签订了《泉州师范学院与鲤城区人民政府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紧密型合作联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互动、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学生就业、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上,优先予以合作。高校与地方政府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研究、科研成果交流、人才引进与培育以及大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科技服务平台,让地方文化产业的企业在家中就能享受便捷的服务,推动、促进民企“二次创业”。
二是办展推介人才。该校美术学院通过与丰泽区政府等单位举办毕业生作品展暨人才推介会,为毕业生们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展会全面展示了学校、学院的办学理念,即针对美术院校的教学、创作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的现状,围绕多元文化视野及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背景对大学生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培养,使传统与现代能在作品中融合、统一,从而在培养学生就业储备能力能与市场和文化产业需求更吻合的同时,也更好地为企业及地方文化产业服务。
三是作品参展文博会。泉州师范学院学生作品多次参展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及学科的专业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动学校、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创新。四是联手开展调研。该校文传学院与中共鲤城区委宣传部携手合作,开展对鲤城文化产业发展的区级重点课题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了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华侨新村文化休闲创意企业、黄丽凤刻纸工作室等一部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鲤城区文化产业,结合鲤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和特色,就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寻找合作的平衡点提出了初步意见,就如何与创意、旅游、科技相结合提出了发展思路,为推动鲤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说服力的建议并供领导层决策参考。
(一)高校主动融入服务文化产业
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应在地方特色、资源方面大力挖掘,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及时、全方位、零距离地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实现双赢。依托地方文化产业基地和资源优势,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信息集聚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校地、校企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1.服务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公共服务,就应该引入机制,加强监管。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地方高校应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专业影响力,打造品牌专业,使地方文化产业在接受公共服务时有选择的机会,择优进行合作,提高效率。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有作为”的高校的发展,在透明、公开的竞争中,促进地方文化产业有特色、差异化的发展。二是设立监督机制。高校应设置服务流程图,可方便文化产业办理相关手续,设置首问制和责任制,可防止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为文化产业提供公共服务。
2.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加强与文化产业协商对话,深入调查研究,满足文化产业的用人需求,加强课程实践改革,培养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分析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测评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用人需求“无缝隙”对接。二者之间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发挥学科优势助力宣传。高校应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开通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及时发布信息。高校可以与政府相关部门合力,发挥学科优势,如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帮助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完善官方网页;选拔文科类专业学生参与到文化产业的系列活动中,及时撰写微博、微信并第一时间发布;选派广告、新闻传播学的师生参与本土微电影制作,发布到新媒体上,提升地方文化及文化产业宣传的频率和影响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服务文化产业
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高校与文化产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储备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对接。而文化产业在加强“外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培”。
1.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要加大转型发展的力度,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与当地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着力提高工科比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建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中重实践、重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业、创新精神。联系文化产业企业及相关机构,让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在大三到企业见习,大四到企业进行实习,实现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对接。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学历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2.充实文化产业师资力量。采取各种引进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吸引高职称、高学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充实到文化产业队伍中,推动文化产业本科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发展。出台教师加强文化产业专业进修、访学等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水平。此外,还可以邀请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家、名人、企业家到校授课、讲学、举办讲座,加强教学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例如通过邀请文化产业学会或者研究会的负责人到校为师生开展讲座,结合实际案例,现场为师生答题解惑,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演,使师生对文化产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服务文化产业的兴趣和针对性。聘请企业专业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升师资水平。
3.培训文化产业企业员工。为文化产业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而且更为直接,更有效果。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可以整合校内专业设置,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办不同需求的培训班,主要丰富文化产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加强技能培养,如开设文化创意设计培训班(依托政发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历史学专业旅游文化方向;文传学院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专业;资环学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旅游方向)、服装设计创意培训班(依托工商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动漫设计创意培训班(依托美术学院的动画专业、数计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南音传承保护培训班(依托音舞学院音乐学专业南音方向)。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加强文化产业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将有助于其在实践操作中更得心应手。
(三)同文化产业寻求共同利益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到,公共服务应以公民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相互支持、合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企业应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以期实现共同利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经济建设、转化科研成果、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服务。
高校应争取条件与政府、企业联手建立科技园区,提升文化产品设计、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同时为孵化高校科学研究成果提供平台。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高校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重要的依托力量。作为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学校应出台政策,关注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率,加速高校培育的文化产业向地方文化产业转化的融合进度、支持力度以及引领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EB/OL].[2015-09-26].http://www.gov.cn/jrzg/2009-09/ 26/content_142739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5-10-17].http://www. 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l.
[3]人民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5-10-17].http://cpc.people.com.cn/n/2012/ 1118/c64094-19612151.html.
[4]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EB/OL].[2015-10-17].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11/10/c_122259239, html.
[5]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256-257.
[6]刘延东副总理观看我校南音新作《凤求凰》[EB/OL].[2015-10-20].http://www.qztc.edu.cn/decms/html/2/17/201510/ 20151020_39904,html.
(责任编辑:王明雯)
Exploration of Measures to Exert University's Role in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Case Analysis Based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BAI Ya-fen1,2
(1.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cultural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university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serving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first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of university serving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general profil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Quan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s role in serving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and intends to put forward 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s for university to serv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university; serving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作者简介:白雅芬(1986─),女,福建泉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党建、教育与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作用研究”(2015E08);泉州师范学院科研计划资助项目“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路径研究——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2015SK12)。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071-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