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曾文婧,聂阳,艾鑫,王屾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农村教育走出师资困境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基于某高校音乐支教志愿服务的个案研究
张晓敏,曾文婧,聂阳,艾鑫,王屾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愈发凸显,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的瓶颈。本文从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高校音乐支教服务的实践个案,以组织化的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为依托,尝试对农村教育走出师资困境的方式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农村教育 师资困境 支教志愿服务 个案研究
可以说,师资问题一直是农村教育存在的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关键性因素,我国农村教育依然面临着“中国语境”下的特殊问题,这种问题突出表现为师资困境。不宁唯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的转型,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正呈现出相对扩大的态势,这集中表现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对弱化倾向,即师资相对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专业素养不高、师资流失等诸多问题。
针对师资问题,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一直在尝试着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加以解决,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然而,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师资问题作为农村教育的老问题也需要面对新的挑战,不断完善新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也就自然成为新时期的新任务。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同时,报告还着重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看点和新期待。也正是基于国家对教育持续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被同时列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两项基本内容。因此可以说,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而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则自然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所在,并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
综上所述,走出农村教育的师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缓解教育公平和部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以期助推农村教育真正走出师资困境。通过研究与实践发现,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正是这一有效的实践探索所在。
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推动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何以可能?与其说这是志愿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毋宁说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但通过研究发现,以往通常意义下的以志愿服务推动教育发展,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有余,而理论上反思不足。基于此,我们通过对某高校音乐支教志愿服务案例的分析,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个人反思与团体总结相结合、宏观思考与微观操作相结合,尝试着为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师资困境进行有效实践探索。
(一)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走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困境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在宏观层面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与投入,是解决农村师资困境的根本途径。然而,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难以在短期内从宏观层面上打破,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困境难以得到有效扭转。因此,在微观层面,通过个人和社会志愿服务的力量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薄弱环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以个人自愿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和鼓励高校学生投入农村,实现高校资源与农村基础教育实践的联动和共赢,是近年来以支教志愿服务的方式缓解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亮点、特色和趋势。在支教志愿服务的实施框架下,以高校资源带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自发的和有组织的计划形式。而由于有组织的计划方式结合了个人自愿与组织的计划,促进了高校资源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这不仅能有效保证支教志愿服务的质量,而且更具有延续性、稳定性和专业性,因而能在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困境方面更为持久且有效。
就高校支教志愿服务这种普遍的和基本的志愿服务方式而言,组织化的高校支教志愿服务,既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使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师资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符合志愿服务事业自身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组织化的高校支教志愿服务具有适应性强、素质较高、与高校联动紧密的优势和特点,这不仅能使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师资数量方面的困境,而且能在质量方面提升师资的水平和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支教志愿者作为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服务主体,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影响高校支教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支教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就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支教志愿服务质量,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二)高校音乐支教志愿服务案例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提升志愿者自身专业素质的方法路径,本研究基于某高校支教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分析以小米为代表的支教志愿者如何克服在实践中遭遇的教育教学困惑,来最终解答支教志愿者能否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进而真正实现自身、高校、受助地和社会的多元共赢,并助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小米作为刚刚入职的新音乐教师,同时还是一名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她的身份和需求具有代表性。她从支教一开始对教师工作的憧憬到实际工作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及其引发的困惑、疑虑,其中包括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认知、音乐教学的理念方法以及音乐教师的科研实践等方面内容,一度影响着她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对教师的职业认知。下面分别就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职业认知
本案例根据小米实际支教经历、支教过程中的访谈、调研和与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交流整理而成,案例一般包括困惑、办法和反馈三个部分,其中困惑与反馈为小米自身思考,办法为小米与高校教师交流所得,以下案例均出于同本案例。
◆困惑——“我的教师职业生涯已经走过一个月,一个月里我有过好多次思想上的挣扎和动摇。看着农村学校的艰苦生活和工作条件,我疑惑地问自己:大学生赴农村学校支教值得吗?我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个角色吗?做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快乐吗?”
小米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之前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学生状况便产生“实践困惑”,即维恩曼认为的“现实冲击”①,亦即职前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教学现实面前破灭或遭受冲击,产生了自我冲突,进而在教师职业认知方面出现困惑。
◆办法——“在和高校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和我说,他一直想给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开一门《关于音乐教师职业的真情告白》之类的‘课程’,这种职业品质教育,是大学老师起码的责任,也是音乐教师应关注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师职业特点、职业幸福感、职业道德品行、职业能力素养、职业规范、职业困惑与困难等作为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懂得音乐教师职业是一个最富创造力的职业、最富有人性和人情味的职业。”
◆反馈——“转眼,我的支教生涯已接近尾声,而我现在对教师职业却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这是一个如此富有生机和充满情感的职业。”
通过办法与反馈的互动可见,在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小米成功克服了教育教学中的“现实冲击”,树立了教师职业理想,坚定了坚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心。这是支教新教师在职业认知方面的重大转变。
案例2:教学方法
◆困惑——“我教13个班级音乐课,而有的班主任为准备艺术节表演,要求我课上教唱学生红歌。这样,班级教学进度就参差不齐了,进度最快和最慢的班已经差了4节课。另外,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只喜欢听流行歌曲,而有老教师建议欣赏课可以直接听歌就好了……我真不知道从何入手了。”
小米上述困惑的出现主要是遭遇了来自学校领导型教师、老教师等“强势群体”的权威压制,干扰和影响了自身原有教学想法的实施,以致无所适从。从布迪厄“资本”拥有的角度来看,在学校场域中资本的拥有是权力获取的前提,而资本的获取是需要通过时间来积淀的②。领导型教师在社会资本方面凭借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和彼此熟识的关系网被学校领导安置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学校的智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老教师在文化资本方面凭借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形中拥有一种可以“规定合法性文化产品”的权力。③因此,小米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教师和普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文化资本)和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来自拥有由强大而众多的资本构筑的权力与权威的领导型教师和老教师的压制和干扰,使得自己的教学想法难以实施。这是多数支教新教师在刚入职时在教学中都会出现的困惑与问题。
◆办法——“高校教师这样对我说,透过我对多个教学片段的描述,明显感到我的教学方式还比较正统,或有些专业化和程式化。也许,我太固守教材了,但音乐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目标实现与否,不能只看课本,还必须看学生。教师的教学必须融会贯通,或者重新组合这些音乐领域的内容,即每节课都不应该是纯粹的欣赏课、表现课、创作课或相关文化课,而应该是以某一方面为主体的综合课。”
◆反馈——“本周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套餐式教学’,即一堂课由‘想唱就唱’和‘经典欣赏’两个环节组成,其中的‘想唱就唱’环节是每节课学习一首歌曲,曲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供;‘经典欣赏’指每节课学完一首歌后,再用剩余的大约15分钟时间来欣赏西方经典名曲。我连续在几个班实施‘套餐式教学’,学生的反应很积极。例如,当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竟然手舞足蹈起来,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纳闷,他们竟调皮地回答说:‘因为又看到你了’‘因为好久不上音乐课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好幸福!说实话,在严格按教材进行教学时,这场景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满足学生需要、激活教材、内容求变带来的变化。”
之前的案例中,由于学校“强势群体”的影响和干扰,小米自己原有的教学想法在实践中遭遇了重重阻力。但是,由于小米在高校学习期间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所以面对问题时, 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编排教材,改进并成功创设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不仅照顾到班级整体发展,还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原有教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从在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方面存在困惑,到有效利用教材、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小米在教育教学方面迅速成长,成功地实现由“教书匠”到“创新型”教师的蜕变。
案例3:科研能力
◆困惑——“科研能力是我之前很少想过的事,身边同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往往就措手不及,很容易从心底生出一丝自卑心理,因为没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会写,越自卑就越不敢动笔,长此以往可想而知。音乐教师到底怎样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呢?”
小米在科研方面的困惑主要是由于其认识到科研对于教育教学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职前教育中缺乏科研经历,面对实践中发现的科研问题无所适从。科研实践对于像小米这样的具有支教教师和高校学生双重身份的支教志愿者有重要意义。科研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高校理论学习提供实践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反思和提高。因此,小米在认识到科研重要性之后出现无所适从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
◆办法——“高校教师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不仅坚持给他写信,而且每天都写教学日记。虽然这些日记还不是论文,有的甚至就是流水账。但那是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困惑还是快乐都有价值。他才明白,原来我在写作上的长进并不是都得益于通信交流,也难怪我在信中所提出的许多教学困惑那么富有条理和针对性。当然,我在每天坚持写教学日记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这些教学日记,不仅记录一个新教师的成长足迹,促使我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的得失,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在经历了科研困惑后,在老师的鼓励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小米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并通过反思、总结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成功地实现由普通教师向“反思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成为教育教学、志愿服务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公认典型和佼佼者。
(三)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分析
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利于高校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体系,使高校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调整科学研究方向,以得到来自社会的发展动力。同时,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使支教志愿者获得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水平,促进了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实践中学习研究,极大地调动了支教志愿者的积极性,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并促进了其社会化发展。
特别要指出的是,支教志愿者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和简单的记录,还根据自己在西南地区的支教经历、实地调研及与高校教师的互动交流整理出版了《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广泛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现实困惑与问题,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认可,还引起了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校音乐教师的共鸣,成为在职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反思音乐教学行为的的辅助参考用书。此外,在搜集整理在校大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校音乐教师阅读此书的读后感后,又出版了《给力音乐教师》一书,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实践中的表现也得到了来自支教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高度评价。支教志愿者为支教地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填补了众多空白。小米在重庆市某镇中学一年的支教工作中,创建了该中学第一届学生合唱团,并首次举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会;她创建吹打民乐团,首次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相结合,为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打下基础;她组建了竖笛演奏小组,填补了学生课外活动中器乐演奏的空白,实现了学生课外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支教志愿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人生态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如有学生所言,“以前我不太喜欢音乐的,但这一学期,我喜欢上了音乐课”;“认识您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幸福,是您让我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合唱团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懂得做事情应该坚持到底,应该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是您让我开始说普通话”。同时,支教志愿者在实践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断影响和激励着学生,亦如有学生所言,“有一天,我也会像您一样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支教,可能会像您一样,结识许多学生、朋友,也会产生感情,不舍得分离” 。
综上,此部分将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反思,以期在农村教育走出师资困境的过程中发掘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深层价值,并探索其对未来志愿服务发展的长远启示。
(一)打造专业化的服务主体,解决教育实践难题
由支教实践可以发现,志愿服务主体同时扮演志愿者与一线在岗教师的双重角色,其在具体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分析与研究以及实践与反思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不仅仅顺应了“后奥运时代”( 举办国在奥运会后出现的一段社会时代的概称,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在奥运会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社会现象的时期。)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总体趋势,更成为提高农村教师乃至整个教师群体自身专业素质,进而解决支教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核心基础。究其原因,这种专业化涵盖了师范性与学术性两个主要方面,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育实践赋予理论研究价值,而理论研究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支撑基础。一方面,凸显师范性的志愿者通常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明显的学科优势,适应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培训实习和具体实践较快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并及时调整心态,适应由学生、教师向志愿者和支教教师的双重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凸显学术性的志愿者所具备的科研基础能力及高校依托优势,避免了盲目尝试、消极回避等现象的出现,确保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探究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可以说,在志愿服务主体层面,支教志愿者的专业化为解决教育实际困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实施规范化的服务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米的支教实践显示,将传统经验式的反思规范化成为志愿服务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支教志愿服务将支教地教学实践与高校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规范化的志愿服务不仅符合新时期对志愿服务理性化思考的要求,更是有效提高支教质量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反思是志愿服务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它不仅能使志愿服务经验系统化,还能为其他志愿服务群体和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④。布迪厄坚持认为,“每一项研究工作都同时既是经验性的,又是理论性的”⑤。支教志愿服务也应该努力追求“理论构建与实践中的研究操作之间的融合”⑥,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支教实践——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以及这种支教志愿服务周期性、连贯性的特性和高校的组织能力,能够确保各届、各级支教群体间的交流和联系,使反思获得的实践和理论经验能得到高效的传递,为下一次支教服务提供指导和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反思不仅作用于各支教群体间,也促进了长期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高校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辐射到在校师范专业学生以及在岗教师中,为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帮助。
(三)追求多元化的目标效果,走出师资匮乏的困境
小米的支教志愿服务对受助地、社会、高校和支教志愿者自身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这种互惠共赢表明,志愿服务目标效果的多元化不仅准确把握了时代发展脉搏,而且为多角度解决教育师资匮乏问题提供了可能。
从实质上看,师资匮乏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支教地教师数量上的缺乏,它还包括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欠缺⑦。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不能将服务对象仅局限于支教地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承担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任。而且,其对师资培养、高校学术发展以及志愿服务完善的隐性作用也不容忽视。这种多元化的互惠共赢机制在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决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匮乏的难题。
综上所述,要依托高校支教志愿服务使农村教育走出师资困境,专业化的服务主体、规范化的实施过程以及多元化的目标效果是必循原则。在未来支教志愿服务发展的道路上,应着重培养支教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强调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作用,并将个人自愿和个性发展与社会动员集中精力解决矛盾问题有机结合,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既然所依托的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农村教育师资问题,那么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经验就应当值得推广,其过程和机制应当推广至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群体,服务对象也可辐散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期望有更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有效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并带着问题去服务,真正实现从“单向感性服务”到“多维理性思考”的转变,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突出的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注释:
①Veenman S.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J].Review of educationalresearch,1984(2):143.
②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02.
③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7.
④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4.
⑤⑥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7.
⑦邵燕楠,张诗亚.西南地区农村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美姑县、贵州威宁县为个案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3):79-80.
[1]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2]郭声健等.给力音乐教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2.
[3]徐来群.一块金币的两面: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何时休——兼论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J].教师教育研究,2006(1):7-8.
[4]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
[5]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责任编辑:赵淑梅)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olution of the Rural Teaching Staff Plight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University’s Voluntary Service in Music Education
Zhang Xiaomin, Zeng Wenjing, Nie Yang, Ai Xin,Wang Shen
(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With the advan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deepening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ssue of teaching staff in rural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China’s rural basic education.With the approach of university voluntary educational service promoting rural basic education, based on a case of a university’s voluntary service in music education and relying on the organized university voluntary servic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for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ways of resolving the rural teaching staff plight.
rur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plight; voluntary educational service; case study
2015-02-07
张晓敏(1987-),女,山东潍坊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G645
A
1005-5843(2016)01-0044-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08
[修回日期]201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