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偶然事件研究

2016-03-04 16:39:30吕翠周文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23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编码个体

● 吕翠 周文霞

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偶然事件研究

● 吕翠 周文霞

本研究以20位大学毕业生为访谈对象,收集他们大学就业相关行为,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偶然事件发生和发挥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偶然事件的发生并不单单是运气使然,某些个体相关的因素也会引发偶然事件。这些偶然事件的作用有两个层面:对就业的影响和对当事人观念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发现偶然事件的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个体的某些特点也会影响偶然事件的作用,比如个体的敏感性、冒险性、控制点、职业规划。

大学生 就业 偶然事件

传统的职业理论强调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比如经典的生涯规划理论“特质—因素”论,通过把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的资格条件进行匹配,试图达到人-职的完美匹配,因此建议大学生必须尽早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制定职业规划,以避免生涯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匹配忽视了坏境的不可控性和开放性,也因此就成了刻板的静态匹配。

上个世纪70年代,研究人类决策的学者开始承认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充分理性(Tversky & Kahneman,1974)。很多研究结果也显示,职业生涯并非全是合乎逻辑的职业决策的结果(Guindon M.h & Hanna F.J,2002;D’iazde Chumaceiro,1999)。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积极不确定的研究(Hirschi A,2010;Krumboltz,2009;Chien,2006),在强调个人生涯目标的重要性,承认职业目标会引导行为的前提下,认为种种机缘巧合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要接纳不确定性,忍受模糊性。

那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哪些偶然事件?这些偶然事件会产生哪些影响?个体如何对偶然事件进行应对的?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偶然事件发生的作用?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兴趣,促使本研究的开展。

一、文献回顾

虽然对于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研究日益兴起,但是对其界定还存在一些分歧。Crites(1969)定义为不可预测的,未计划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事情。Miller(1983)则看成改变个体职业行为的未计划事件。Cabral和Salomone(1990)定义为影响个体职业的不可预测并且不能控制的事件。Chen(2005)则认为虽然个体获得偶然事件的信息和控制偶然事件的能力比较有限,但是偶然事件并不完全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Krumboltz(2009)提议将偶然事件理解为非计划的事件。研究者通过回顾学者对“偶然事件”的界定,发现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大意包括三个特点:首先非计划的或者不可预测的,其次引起了当事人的行为反应,最后对职业发展有影响。于是在本研究中把偶然事件界定为:非计划的、引起当事人行为并对其职业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关于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的存在性。比如在对30名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中,Roe和 Baruch发现很少人认为计划了目前的职业决策,很多人认为意外或者外部的影响使他们做出决定。Bright等(2005)以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偶然事件影响了69.1%被调查者的职业决策。(2)偶然事件怎样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这部分研究,学者采用了较为相似的研究方式——质化研究方法。比如Williams等(1998)对13个女性杰出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偶然事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职业路径、提供了选择机会或灵活性、改变自我概念,最后提供个体在人际关系与事务处理上有新的接触与连结。台湾金树仁教授及其学生也对偶然事件进行了一些研究,比如曾信熹(2006)以三位目前持续从事咨询工作的咨询心理师为访谈对象,藉由她们对其专业发展历程的故事叙说,探究偶然事件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3)个体特点如何调节偶然事件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控制点和自我概念对偶然事件的作用有影响。外控制点的人倾向于利用外部背景来解释职业决策,把自己看成消极的反应(Bright et al.,2005)。Salomone 和Slaney (1981)以及 Cabral和 Salomone(1990)认为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会影响对偶然事件的感知和利用。和偶然事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个性是开放性。Krumboltz(2009)认为开放性是坚定性的替代,对偶然事件的感知和利用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从研究方法上看,早期对于偶然事件的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比较多,但是没有具体展示对资料的质化分析过程,没有就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多级编码得出概念、关系和理论的过程做介绍,这种做法不能保证研究的效度。从样本选择上看,关于大学生经历的偶然事件的质化研究还没有进行,以质化研究深入大学生就业过程,对偶然事件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关于偶然事件的国内研究还没有开始,因此,研究者希望能进行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探索在中国偶然事件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它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大学毕业生正视偶然事件、利用偶然事件提供的机会并正确因应,使个体成为“准备好的人”。

二、研究过程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纷繁众多的质化研究方法中,本研究选择了扎根研究的方法。原因是传统的职业理论中对待职业规划和偶然事件的态度非此即彼,尤其是对职业规划的强调比较多。但是观察发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现实情况是偶然事件和职业规划都会对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对职业发展分别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相关研究还没有展开,中国文化下的理论建构更是空白。因此本研究的旨趣就是探索和发展本土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过程中偶然事件作用理论,而不是验证已经建立的理论。

(二)研究地域和对象的选择

研究者选择北京作为研究地,是因为北京作为一线城市,其高校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北京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理论抽样的指导原则下,事先不用确定非常细致的条件来选择被访问的对象,只是确定一个较为粗略的大纲:近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在北京、家庭背景、签约时间、offer数量和就业单位性质尽量多元化。研究者联系被访谈者主要是通过同学、朋友介绍。最初研究者访谈了11名被访者,然而在完成了上述访谈后,研究者发现这11名被访者都是来自于城市家庭,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可能会造成偶然事件的不足。因此在样本中又加入了一些来自农村的被访者。由于被访者都是在大四下学期签约工作单位,而签约的时间对于偶然事件的应对有重要的影响,于是本研究又在样本中加入了几个大四上学期签约的样本。在完成对20名大学毕业生的访谈后,研究者停止了进一步的深度访问。因为收集的20个案例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更多的访谈已经很难提供新的启发或发展出新的概念。

(三)资料的收集

本研究收集材料的方式主要是深度访谈,20名大学毕业生中大部分接受了三次访谈,每次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在录音转成文字材料之后,研究者把文稿反馈给被访者予以确认,共得到75页(五号字体)文档资料。在访谈之前,研究者设计了一个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就业过程展开,访谈问题并没有局限于偶然事件,以避免研究者效应。在实际访谈中,这个提纲只是起到提示作用,并没有千篇一律按照提纲提问,而是根据被试的特点因人而异。访谈提纲如下:

1.介绍下你的家庭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及其职业、居住地、重要的社会关系等)。

2.高考后报考专业的过程?当时你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3.大学期间什么时候对就业开始关注?有什么职业规划没有?如何行动去执行的?分别介绍大一至大三就业准备相关活动。

4.请详细介绍下你大学毕业前求职的过程?

5.(先向被访者介绍偶然事件的定义)在就业过程中有没有比较重要的偶然事件?具体讲述一下发生的过程。

(四)编码的过程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有一套普遍适用的操作程序,由三个部分组成:开放式编码(找出有意义的词汇)、关联式编码(将编码家族化)和核心式编码(串联各家族,形成一个故事)(Glaser,B.G.,& Strauss,1967)。本研究对一页文档资料进行编码大约费时10-15分钟,共费时4天完成全部资料的编码。

1.开放式编码

经过一系列的逐行编码和逐个事件编码,本研究得到163个概念。表1展示了某些概念形成的过程。

2.关联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把数据分成不同的等级和不同类型的代码。关联式编码把数据再次恢复为连贯整体。图1展示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部分概念进行分类和合并,得到二级亚范畴的过程,本研究共得到26个二级亚范畴: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人际技能、责任心、敏感性、职业规划、自我概念、控制点、冒险性、提供机会、限制选择、改变职业路径、改变自我概念、改变对职业规划的态度、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实习工作变成永久工作、偶然获得工作信息、偶然接触兴趣领域、偶然获知非兴趣领域、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偶然的尝试、突遇困境、熟人主动提供工作岗位、熟人主动提供工作信息、熟人的鼓励或建议、家庭困境或阻力。而这26个二级亚范畴又分别属于8个一级亚范畴: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环境引起、个体引起、感知因素、应对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和对观点的影响。这8类一级亚范畴可以用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偶然事件的种类、偶然事件的作用、影响偶然事件作用的因素4个类属联系起来,一系列关联式编码使得到的范畴更加具有层次性。

3.核心式编码

核心式编码通过寻找到一个核心类属,把所有的类属整合在一个框架里面,从而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得整个研究浑然一体。通过对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偶然事件的具体类型、影响偶然事件作用的个体因素、偶然事件的作用这四个范畴的继续考察,可以发现偶然事件发生和产生作用的故事线:偶然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单运气使然,某些与个体相关的因素也会引发偶然事件,比如责任心、人际技能、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这些偶然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有两个层面:对就业的影响和对观点的影响。但是偶然事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偶然事件发生后,有些人没有感知到,有些人凭借其敏感性感知到了,又由于个体在冒险性、职业规划等应对因素方面的差异,不同个体对偶然事件产生不对的回应,因此最后偶然事件的作用是不同的。总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经历的偶然事件,与其对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感知因素、应对因素相互作用,演奏出每个参与者个人独特的生命乐章。此结论证明个体可以通过内外部因素而“创造”利于职业发展的偶然事件,通过增强对偶然事件的敏感性并积极回应偶然事件,从而充分利用偶然事件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偶然事件改变观念,以观念引导职业行为,从而对之后的职业发展起到扩散的影响作用。

(五)理论的描述

通过繁琐的编码过程,以及定性的不断比较的方法,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偶然事件理论开始逐步形成。本研究得到图3的理论模型,此模型表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经历的偶然事件,与参与者对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感知因素、应对因素,发挥不同的作用,演奏出每个参与者个人独特的生命乐章。

图2 核心式编码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偶然事件的理论模型

(一)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

研究者通过对偶然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发现个体的某些特征以及外部的某些背景因素直接影响到偶然事件发生的数量,于是把此类因素归为偶然事件的“引发因素”。这些引发因素根据来源又可以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有:(1)责任心。研究者把大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尽心尽力,以及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命名为“责任心”,具有责任心的求职者容易得到朋友、同事和上级领导的认可,从而“偶然”获得工作机会。(2)人际技能。大学生就业过程有些就业的实现看似偶然事件作用的结果,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偶然事件都是个体主动经营人脉、主动获取机遇的结果。2.外部因素有:(1)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但是这两方面作用并不必然存在,而且利用家庭背景实现就业的努力一般是家庭成员做出,利用社会资源求职是计划内之事,但是对于求职者个体来说,往往是偶然的,于是家庭背景就成了引发此类偶然事件的因素。(2)教育背景。大学生所就读的学校本身带来的资源也能促进其就业过程中的偶然事件的发生。

(二)偶然事件的类型

图3 偶然事件的作用模型

本研究共收集到11类偶然事件,根据其来源可以分成两大类:个体引起的偶然事件和环境引起的偶然事件。其中个体引起的偶然事件是由于自身的某些特征、过往或现在的行为而引起的事件。环境引起的偶然事件是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引起的事件。1.个体引起的偶然事件包括:(1)偶然获知非兴趣领域。高考专业报考科学性的缺失和大学实践性课程的不足,造成大学生对本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内容没有全面的了解,直到就业过程中通过实习或其他实践活动才发现所学的专业领域不能作为将来职业方向,于是产生了“偶然获知非兴趣领域”类型的偶然事件;(2)偶然获知感兴趣的领域。本研究把此类偶然事件定义为大学生求职中偶然接触到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改变就业定位的相关事件;(3)偶然获得工作信息,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预期之外的时间、地点,以非他人主动提供的方式意外获得工作信息;(4)实习工作变成永久工作。此类偶然事件是指非留任型实习机会带来了就业机会;(5)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此类偶然事件指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者在对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所有正确和对的人和事碰到了一起,使得就业过程有了重大进展。比如陪同学参加宣讲会,意外获得就业机;(6)偶然的尝试,指的是计划外的没有积极结果预期的尝试,却收到了“无心插柳”的效果;(7)突遇困境。就业过程中的个体因素,比如因突发的身体因素不得不重新考虑职业选择,或因体检不合格、面试那天有重要考试、毕业证延期发放等偶然事件而失掉工作机会。2.环境引起的偶然事件包括:(1)熟人主动提供工作机会,指的是朋友、老师等主要人际网络成员提供就业机会;(2)熟人主动提供工作信息,指的是朋友、老师等主要人际网络成员提供就业信息;(3)熟人的鼓励或建议,指的是关系亲密的熟人的建议改变了其职业目标定位。(4)家庭困境或阻力。由于家庭突遇困境而对就业产生了影响。

(三)影响偶然事件作用的因素

偶然事件的作用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体与之的互动过程。而影响偶然事件作用的个体因素又可以根据作用分成两大类:感知因素和应对因素。偶然事件混杂于很多现象中,首先需要被辨认出来,这时候发挥作用的是“感知因素”。其次并不是所有偶然事件都会引起个体的行动,决定回应的因素在本研究中被命名为“应对因素”。1.感知因素:敏感性。此处的“敏感性”指的是对机会、机遇的感知灵敏度。被访者对机会敏感、有洞察力,能在信息不对称中做到了相对的对称;2.应对因素包括四个,分别是:(1)冒险性。偶然事件意味着意料之外、难以控制,也就意味着风险。敢于冒险对偶然事件的应对非常重要。(2)职业规划状况。访谈时研究者发现某些对职业目标定位较为清晰的个体没有报告出偶然事件,很可能是职业规划影响到偶然事件的感知或应对。(3)控制点。本研究发现外控型学生报告的偶然事件更多,同时内控的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内在因素来选择职业,而外控的学生更可能将自己的职业偏好归因于偶然事件。内控型学生对偶然事件的感知敏感性不强,但是当决定应对偶然事件后,内控型个体的努力程度会更高。(4)自我概念。由于个体倾向于对符合自我概念的行为产生呼应,于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对于其利用偶然事件有很大影响。

(四)偶然事件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偶然事件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就业的影响,此层次属于可观察的具体范畴;其次是对当事人观念的影响,此层次属于难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层面的影响,但是会影响到当事人之后的职业行为,对职业发展将有扩散化的影响。1.对就业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提供就业机会、限制了选择、改变个体职业路径。2.对观念的影响也包括三个方面:改变自我概念、改变对职业规划的态度、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四、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偶然事件是相当普遍的。首先偶然事件的数量方面,本研究中除了一位研究参与者外,其他人都遇到1-2件偶然事件。其次偶然事件的类型方面,本研究总共获得11类偶然事件。对比以往研究(见表3),Bright等人研究得出的第一类偶然事件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获得工作信息、获得他人非正式的推荐、他人提供工作机会等。郭琍艳的研究则把Bright总结的第一类偶然事件分成自我和他人两类,做了进一步细化,本研究完全根据内外部的来源,对偶然事件类型做了区分。Bright研究结果中“婚姻家庭的影响”,在郭琍艳的研究中被分成了两个类别:“家人的重大事件和家人的阻碍”,在本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刚刚大学毕业,婚姻的影响没有在研究结果中体现,“家庭困境或阻力”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Bright和郭琍艳的研究中“原本生涯路径中的障碍”和本研究中的“突遇困境”的内涵比较类似。Bright研究结论中的“对的时间和地点”和本研究中的“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内涵是一致的,而在郭琍艳的研究中体现为一种“共时性”现象,但是她对共时性这种难以解释,而具有一定神秘性的现象命名为“接触灵性的经验”。前两位学者研究结论中“临时性职位变成永久性职位”在本研究中体现为特定阶段的“未预料的实习工作变成永久工作”。本研究没有体现的类型有:“服兵役的经验”和“以往工作或志工经验的影响”。2. 偶然事件是可以被“创造”的。表面的偶然性来自深层必然因素的积累和沉淀。外部因素是家庭和所受教育等提供的条件,内部因素是个人的职业素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构成决定命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表现出来。Mitchell等人提出的“有计划的偶然事件理论”,本研究的结论和此理论观点吻合,大学生可以利用内外部资源创造有利的偶然事件。3.偶然事件的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与大学生个体特征之间的互动决定,不同个体感知到的偶然事件不同,应对也是不同的。偶然事件之所以引起个体的感知,是因为与个体内在的价值观或某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是潜在影响的选择性激发。由于个体的需求、动机、经验等的不同,获得的知觉是不同的。同时由于个体冒险性、控制点等特征的不同,对偶然事件的应对行动也是有差异的。4.偶然事件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的作用,不同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偶然事件可以对就业和当事人观点产生影响,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提供机会、限制选择、改变职业路径。对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改变自我概念、改变对职业规划的态度、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思考。5.本研究认为偶然事件与职业规划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两者在职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表2 偶然事件类型比较

本研究不仅对职业发展中的偶然事件研究有所贡献,而且研究结论对于实践有一定的启示:1.本研究可以使大学生群体了解偶然事件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发生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助于其正视偶然事件的作用,杜绝对于确定性职业发展的期待,而对职业发展持有开放性的心态。2.其次,偶然事件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在偶然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个体都可以施加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偶然事件的预测和控制。

未来研究可以跟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尝试更多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实物分析等,以增加研究的效度。同时由于研究时间限制,本研究不可能对研究样本做进一步的追踪,而对偶然事件带来的作用的分析也是局限与此时此地。如果把研究时间拉长,是否消极和积极作用可以相互转化,或者与当事人的个人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其他的影响?比如遇到困境后选择其他的职业路径,是否会引起当事人对其他事件方式的改变,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曾信熹:《偶发事件对谘商心理师专业发展影响之叙说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 Bright J E H, Pryor R G L.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 53(4): 291-305.

4. Cabral A C, Salomone P R. Chance and career: Nomative versus contextual development.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0, 39(1): 5-17.

5. Chien J C, Fischer J M, Biller E. Evaluating a meta cognitive and planned happenstance career training course for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06, 43(4): 146-153.

6. Crites J O. Vocational psychology: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7. Chumaceiro C L. Research on career paths: Serendipity and its analo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9, 12(3): 227-229.

8. Gelatt H B. Positive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9, 36(2): 252-256.

9. Guindon M H, Hanna F J. Coincidence, happenstance, serendity, fate, or the hand of God: Case studies in synchronicit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50(3): 195-208.

10. Hirschi A. The role of chance events in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personal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variabl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 77(1): 39-49.

11. Krumboltz J D. The 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09, 17(2): 135-154.

12. Miller M J. The role of happenstance in career choic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983, 32(1): 16-20.

13. Roe A, Baruch R. Occupational changes in the adult years.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967, 30(4): 26-32.

14. Salomone P R, Slaney R B. The infuence of chance and contingency factors on the vocational choice process of nonprofessional work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1, 19(1): 25-35.

15. Tversky A, Kahneman D.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ics and bias. Science, 1974, 185(4157): 1124-1131.

16. Williams E N, Soeprapto E, Like K, Touradji P, Hess S. Perceptions of serendipity: Career paths of prominent academic women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8, 45(4): 379-389.

■责编/王震 E-mail: hrdwangz@126.com Tel:010-88383907

Chance Accomplished What Art Had Failed In
——The Research of Serendipity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Lv Cui1and Zhou Wenxia2
(1.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2. School of Labor & Human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study interviewed 20 university graduates to collect their behavior in employment process. Us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get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occurrence and role of serendip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side and outside resources of respondents will lead to serendipity. The study concluded 11 kinds of serendipity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of individuals. Som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will affect the effect of serendipity. The effects of serendipity have two areas: employment and inside.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s of serendipity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event itself,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will affect the role of the it, such a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adventurous, control points and career planning.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erendipity

吕翠(通讯作者),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电子邮箱:lucui789@126.com.cn。

周文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受中华女子学院2015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优化”(KG2015-03009)和中华女子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资助。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编码个体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24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54
Genome and healthcare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地理教学(2015年19期)2016-01-06 12:00:46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