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赵福艳
风云对话:共论能源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整理 |赵福艳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2016年11月4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因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于此日生效。《巴黎协定》为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意味着全球气候治理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势必会推进各国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何具体落实协定仍是各国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恰逢生效之际,CWP2016于10月18日下午举办了“风云对话”,由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主持,7位来自风电企业的专家围绕“后《巴黎协定》时代能源转型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纷纷就中国加入《巴黎协定》后对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新型能源体系的建立以及企业的应对举措等议题献言献策。
我从电网运行技术角度谈三个问题:第一,下一步需要继续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从功率可控、安全行为可控着手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第二,利用大数据挖掘建设智慧电网、智慧风电;第三,结合国家工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强节能工作。明年开始在国内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碳排放交易,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建筑节能。内蒙古电网愿意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与各风电企业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持续地提高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
不仅设备企业和开发商,政府也应该适应新形势,引导开发商和投资商对风电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不仅要靠扎扎实实的科技创新,也要加强管理,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降低成本。现在开发新能源的成本一年比一年高,运维成本还可能是无底洞,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风电上网电价可以微调,但是不要降得太低;特别是需要巨大投入的海上风电,如离岸远的情况,对运维装备船只等都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关于中国如何发展风电,建立高效的新能源体系,我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系统规划,落实责任主体,产业布局、消纳、价格等方面都应该进行规划,并有相应的承诺;第二,开发商、制造商、电网公司等都要鼓励技术创新,提升风电竞争力;第三,很多风电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很困难,需引起注意;第四,分布式风电开发很重要,需要政策支持。我希望制造商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开发出性价比高、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行业同仁共同努力,把减排大业发扬光大,我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
《巴黎协定》的签订,我认为是全体可再生能源人的成功。大家过去对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波动性有很多的担心,现在已经变成了全球的共识;过去大家发展风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更多地是凭着一腔热血,现在已经有了国家的引导。《巴黎协定》的签订以一个刚性的指标把它变成了全中国人的责任。地方政府、国家政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改变。全社会与能源相关人士都要主动地去拥抱可再生能源,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形势变化。
我认为通过国际舞台来锻炼我国的开发商和设备商,不仅可以避开中国的弃风限电以及某些不确定因素,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地、稳定地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话,其实《巴黎协定》已经帮我们锁定了一个愿景,而且是一个法定化的愿景,但其背后有两大挑战,一是能源成本的挑战,二是能源协同成本的挑战,后者更为严重。但我们现在恰恰有一个比较好的机遇,就是我们在进入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社会,接下来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数字化平台、物联网平台,来重新定义风电设备、风电场和网络系统。
中国加入《巴黎协定》,从长远来看,为新能源尤其是风电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是乐观的。但从当下来看,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难关和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整个经济形势的下行,电力产能过剩;第二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取舍上左右为难;第三方面,风电在价格上不具备替代的优势,如何加速替代的进程,不仅要尽快实施配额制,加速提高新能源的占比,而且要通过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等提升风电的竞争优势,当然,这也需要一些政策的扶持。
众所周知,可再生能源是新兴产业,火电作为传统产业,产业链较长。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需要考虑民生与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火电从主力能源转化为非主力能源,甚至成为补充能源,我认为需要制定历时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期的政策机制。从风电层面来说,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如何尽最大的努力降低风电成本和度电成本,我认为这是所有风电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上海电气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型装备制造业集团之一,如何将火电和核电上实现的技术优势运用到风电上,提高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减少故障,这是我们上海电气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