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华
当人们惊愕而沉痛地发现:无数互相伤害的环,已连成了错综复杂的链条时,已没有人可以安心地置身事外。而要打破这条黑暗的链,需要每一个觉醒的个体主动挣脱,拒绝成为恶的一环。唯如此,我们才能重建善的循环,远离互害。
肖锋曾写道:“提防和质疑成为我们现在的基本关系。如今,冷漠社会解构了邻里乡情,大院生活成为好的怀旧题材。”消费社会无疑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致人们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活的生命,而不是死的“它”。种毒大米的人不会给自己家人吃毒大米,产“甲醛衣”的人也不会穿“甲醛衣”。为害者并非已忘记人间亲情、忘记人性,只是他们眼光太短浅,人情又太浅薄,加之环顾四周,伤害已成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谁又要拒绝眼前的利呢?
事实上,我们不难看清,这样的利只是小利,挣得再多,也只能给本已阴暗错综的锁链增加铁锈,最终有损于社会、个人,当然,也会成为受害者。如果为害者也认清了这一点,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他就不会这么做。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王”的王永庆坚持客户至上。最初创业时他开了家米店,并将每位客户的信息建档。如果顾客对米的质量提出质疑,他马上追根溯源,一定要达到顾客满意为止。正是这样的精神,助他赚得第一桶金并最终成就了台塑集团。他的经历与当今的一些经营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试想,若是每个生产经营者都能看清诚信的力量,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他们定能获得长久且丰厚的回报。当互害损人不利己,而互爱能带来利益时,没人会选择前者。
然而,仅仅靠物质的力量,还不足以拯救这个互害型社会。诚信、人性,应是每个生产、经营者内心的坚定和立业的根基。我们的互相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深重的道德问题。我们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少一些熟视无睹或同流合污,少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一些受害者和报复心理。我们应时刻谨记,身边的每个人、远方的每个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生命,我们唯有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人,才能还社会以人情之暖。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训如是说。若真能做到,何愁社会沉沦?当道德追上了物质的脚步,当我们由内而外地爱人守信,当我们从自己做起,毅然,跳脱受害与为害的怪圈,我们终可以呐喊:“再见,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