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研究
——以建瓯市为例

2016-03-03 03:44曾建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建瓯市温馨测验

曾建兴

(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建瓯353100)

基于“幸福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研究
——以建瓯市为例

曾建兴

(福建省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建瓯353100)

平安校园是幸福校园的前提;和谐校园是幸福校园的难点;宁静校园是幸福校园的重点;温馨校园是幸福校园的关键;感动校园是幸福校园的动力;活力校园是幸福校园的风貌。通过构建平安、和谐、宁静、温馨、感动、活力的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幸福校园;宁静校园;温馨校园;感动校园;活力校园

2012年,建瓯市委、市府提出建设“幸福农村”;建瓯市教育局提出构建“幸福校园”;学校开展构建“幸福校园”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现实意义。为此,课题组开展了基于“幸福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研究。由建瓯市顺阳中心小学、建瓯一中、建瓯市实验小学等14所中小学参与,同意立项的子课题14个。

一、课题操作概念界定、研究线路图和目的

(一)课题操作概念界定

“幸福校园”简单可理解为:幸福校园=幸福学生+幸福老师。幸福学生和幸福老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心灵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愉悦性,生活的幸福感。[1]教师心灵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生活过程中教师体会到教学、生活的愉悦,从而提高教育的自觉性,生活的幸福感。

(二)课题研究线路图和目的

本项目研究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校园(平安、和谐、宁静、温馨、感动、活力的校园)”的工作目标,促进教师的心灵成长,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时,教师的心灵成长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学生的心灵成长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心灵成长,最终达到师生心灵相长,取得双赢效果。[1]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成果

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承担子课题的实验校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开展研究,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七项成果。

(一)构建平安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平安是指心境平静安宁。围绕构建“平安校园”的目标,开展基于“平安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探索。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可以把科学观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动机的一部分。[2]

实验校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平安校园,实现师生的心理平安。

1.精选心理测验,针对心理焦虑或人格问题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种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主修,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心理健康的测查。全量表由学习焦虑等8个内容量表构成。MHT易于团体或个体测验。

第二种是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EPQ),该问卷由龚耀先教授译,教师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测试,有求助者,心理老师帮助其辅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或焦虑测验)或人格测验,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例如,某中学初二叶某、徐某,X年3月2日偷东西被警察抓到公安分局教育之后,因未满14周岁,后续的教育工作落到了学校,返校不久,又去偷东西,造成了学校师生心理不安宁。其中叶某有一次将大便拉到汤罐且放到镇政府食堂饭盒架上,这可恶之举,镇所在地家喻户晓,令该镇党委书记大怒,责令校长要好好教育他。学校领导的无奈之举是把叶某、徐某放在“静思室”“反思室”画圈罚站,不许上课,目的是让他们静思、思考若在监狱,失去人身自由的感受和情境。课题级研究人员了解情况之前,他俩已罚站一个多星期,问他俩罚站多久后才写反思日记,徐某表现马上写,叶某说:“一个月之后再说。”对叶某、徐某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叶某结果见表一:

表一:叶某X年3月16日MHT测验结果

从表一中知,叶某已出现恐怖焦虑(9>8分为心理焦虑),访谈后知,其焦虑原因是因学校某领导会打学生,体育教师打过他,女教师用高跟鞋的脚跟踩过、踢过他,公安分局某副局长很凶等原因引起的。因学生有“受教育权”,调查后跟学校领导商量对策,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觉醒,徐某写反思检查之后同意他复课,心理干预后“孤独”的叶某,同伴复课当天也主动要求写反思检查,之后同意他复课,且有德育处、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教师、班干部、同学形成合力,不放弃、不抛弃、不嫌弃,齐帮共管,之后他俩表现正常,现已初中毕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若未进行有效的对策,叶某将有可能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走进绘画心理治疗,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绘画心理治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绘画心理治疗是指通过自主、自由地画画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痛苦的活动;狭义的绘画心理治疗是指通过观察来访者在绘画中的表现、神情、作画的先后顺序,与来访者一起解读、分析作品,从而了解来访者的认知、智力水平、内心需求、心理状态等。[3]请宋兴川博士、教授给实验校的全体师生或家长开讲座,师生或家长现场作画,现场指导,通过引导师生或家长对作品进行解读、欣赏,帮助师生或家长从自我创作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以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利用心理绘画技术了解、洞悉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动向,对个别心理焦虑、抑郁的师生、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例如,一位抑郁严重的女生,在家中画了一幅画,画中女孩用一根很粗的绳子套在脖子上,椅子斜着,将要倒下。一位家长发现后,请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后,该生抑郁程度逐步减轻,取消了轻生的念头。

此外,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手绘我心”心理健康漫画大赛,抓住契机了解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到心理辅导有的放矢。

(二)构建和谐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本研究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开展基于“和谐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探索。实验校以营造和谐的物质环境为窗口,以构建精神层面的和谐(心理和谐)为重点,全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校园。

1.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的重点

校园和谐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的重点,以构建个体内心自我和谐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关键,以建设社会心理和谐为目的。

构建个体内心自我和谐。人的“自我”包括“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部分。现实自我即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想自我即自己理想中的通过努力将来要实现的“自我”。实验校开展教师和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与训练:学习《正能量心理学》,结识正能量、掌握正能量、修炼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学习情绪ABC理论,调整认知,它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或学生厌学的个体策略之一;学习期望理论,增强师生的自信心;学习公平理论,促进师生的心理平衡;幸福工作、快乐生活每一天——给教职工们的十条建议;幸福学习、快乐生活每一天——给同学们的十条倡议;等等。在此基础上,为教师和学生设计合适的理想自我,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自己,促进教师和学生个体内心自我和谐。

2.和谐的物质环境是和谐校园的窗口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直观感知的,这即校园的物质环境。校园环境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校园环境彰显艺术化、简洁化、精细化,打造校园“A级景点”,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可以感知校园的和谐。

例如,顺阳中心小学在“打造石刻文化,构建人文校园”方面作了探索。校园几处绵绵的草坪中静卧着十多块巨石。这些巨石朴实而无华,庄重而淡雅,形成独特的幽雅景观。置于校园大门口内巨石像一片扬起的船帆,顾名思义刻上“起航”两个字,寓意学生跨入顺阳中心小学大门,怀揣美好的理想,开始迈进人生新起点……

(三)构建宁静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围绕构建“宁静校园”的目标,开展基于“宁静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探索。实验校宣传“幸福,从心开始”。学校领导要静心抓管理,教师要静心因材施教,学生要静心学习。营造宁静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指数。

为切实推动各单位强化管理会计应用,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在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系统地梳理和总结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引导单位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工具。

一位老师说:“教师的幸福是宁静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静静的对待每一天,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专注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她们的温暖,体会着这份温馨,默默地守候着她们的成长,不苛责,不严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微笑。没有波澜壮阔,只有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期望和温情。幸福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静静的流淌着。”

领导、老师、学生携起手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校园环境,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漫步知识丛林,安全又快乐地生活学习工作,享受生命宁静与美好。

(四)构建温馨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围绕构建“温馨校园”的目标:以“温馨班级”“温馨宿舍”为载体,着力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或生活氛围。

1.构建温馨班级,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温馨班级”是指师生共同营造的、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的、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温馨班级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有整洁、富有意义的班级环境。物质环境的建设包括:教室的净化、教室的美化。精神环境包括独特的班级文化与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独特的班级文化包括良好的课堂氛围、班风、学风。

在构建温馨班级实践中,建瓯一中高二(12)做了大胆的探索,师生拟定《班级公约》,每天早课,全班齐读《班级公约》,全班同学以积极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

2.构建温馨宿舍,促进了学生心灵成长

“温馨宿舍”的建设重点在于给寄宿生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东峰中心小学在构建温馨宿舍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心理测验;美化宿区环境;确定可行的规章制度;每个宿舍配生活指导员;宿舍文化建设,做到六个一:每舍一主题,每生一个作品,一条心理标语,一首舍歌,一张笑脸像,一则自我介绍;设立“洋洋信箱”设“祝你生日快乐”专栏;设“笑脸墙”,主题为“笑对生活,放飞梦想”。[2]

选用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调查材料。该校四至六年级的寄宿生431人,前测男女生共有焦虑倾向(含临界值)人数169位,占测验人数的39.21%。测验结果为指导教师、生管教师、班主任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通过教师及宿友的帮助,后测有焦虑倾向(含临界值)占测验人数的25.11%,寄宿生心理焦虑的程度下降了。

(五)构建感动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围绕构建“感动校园”的目标,开展基于“感动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探索。提倡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和阳光心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爱护,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展“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的研究,给学生正能量。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为了教育事业,有自我实现目标的教师,肯定有感动之事。根据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在绩效、设岗过程中,能不损人、不利己,在金钱面前,有颗平常心,把不公平之心态,升华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工作之心态,肯定有感人之事。制定“感动校园”教师标准,评选感动教师。开展“你有优点、我有亮点、阳光少年、共同成长”系列活动,评选“阳光少年”“美德少年”“校园之星”“三好学生”,树立典型,展现个性风采。

树立“感动师生”的典型。教师向先进教师学习,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发掘教师的感动事迹,并把它凝固起来,化为一种力量,在师生心里留下校园生活的记忆。建安中心小学做法是: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召开“感动中国、感动校园”主题班队活动;举行每年一度“平凡中的感动”演讲比赛暨“感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举行“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朱日生校长说:“当我们感受到身边的正能量的时候,我们更应见贤思齐。发现感动是一种智慧,体验感动是一种幸福,创造感动则是一种神圣。因此,在享受感动之余,我们还应品味感动,进而续写感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教育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增添新的靓丽色彩!”

(六)构建活力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围绕构建“活力校园”的目标,开展基于“活力校园”理念下师生心灵成长的探索。活力可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校园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主体,和谐共存的系统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它尊重师生的生命主体,创设生动活泼、丰富优美的教育环境,顺应和开发师生个体生命潜能,激发师生生命活力,发展师生才艺特长,从而使之自由、活泼、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活力的教师深感职业幸福且充满教育激情。激情是由内而外的强烈心境。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是一项心灵感召心灵、精神召唤精神的事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欢快愉悦、阳光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职业幸福是发展教师的心理资本。实验校着力打造活力校园,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

顺阳中心小学通过构建活力校园环境,打造活力课堂,设置活力课程,培养活力教师,塑造活力学生等途径促进师生心灵成长。自编了《关于构建活力校园教师心理问卷调查》《关于构建活力校园学生心理问卷调查》,调查28位一线教师,124位学生,对问卷分别做了前测和后测,结论是活力校园促进了教师心灵成长,体现在七个方面:师生压力感有所缓解;成就感有所增强;自信心有所增强;工作或学习态度更端正;对工作或学习的环境满意度有所提高;制度合理性增强;活力指数有所提高。

(七)构建幸福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宁静校园、温馨校园、感动校园、活力校园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交性。通过构建平安、和谐、宁静、温馨、感动、活力的校园,促进了师生心灵成长。

1.质性研究师生幸福感

在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学委员会2015年中小学“幸福校园”征文比赛中,学生积极参与,写出了许多感人的文章,其中有19篇获得了一等奖,26篇获得了二等奖,35篇获得了三等奖。五年级林乐羽同学写到:“幸福是春天里的第一缕灿烂阳光,幸福是夏天里的阵阵清爽凉风,幸福是秋天里的片片金黄落叶,幸福是冬天里的第一场纷飞雪花。我们渴望幸福、寻找幸福,寻找幸福的来源,寻找幸福的快乐……蓦然回首间,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校园——建瓯市实验小学。”

“幸福在哪里?作为教师的幸福在课堂中,在作业本里,在操场上……”“幸福是什么?作为教师幸福是孩子的笑容,是家长的信任,是同事的赞许……”吴峰妹、陈新等教师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的演讲中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对“幸福的教师”的理解,用最感人的故事讲述与孩子们的点滴生活。

2.量化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针对构建“幸福校园”实验校与非实验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量表选用“MHT”,有一项内容量表标准分超过8分为心理异常,总标准分大于64分以上者为严重心理异常。在建瓯市12所中小学,随机抽样42个班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测查,发放问卷2033份,有效卷2009份,有效率98.82%,其结果见表二:

表二:建瓯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统计表

从表二中知,“幸福校园”实验校高中、初中、小学心理异常者分别为28.29%、12.33%、23.98%,非实验校高中、初中、小学心理异常者分别为48.73%、23.12%、31.42%,“幸福校园”实验校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人数多于非实验校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人数,也就是说,“幸福校园”实验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实验校学生。

三、结语

“幸福校园”实践探索有助于师生心灵成长,而师生心灵成长了,教师就享受职业的幸福,学生就享受幸福的教育!为此,课题结题不等于结束。课题组成员将发扬建瓯市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创建幸福校园的优势,不断深入研究,让更多的师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曾建兴,林勇.中小学心灵成长行动研究——以南平市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宋兴川.绘画与心理治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G444

A

1673-9884(2016)011-0117-05

2016-09-14

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学委员会2013年度重点课题(A201301)

曾建兴(1962-),男,福建建瓯人,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建瓯市温馨测验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My English teacher
建瓯市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福建省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温馨的一家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