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梅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尤溪365100)
构建教育科研服务机制的实践探索
黄秀梅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尤溪365100)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要使教育科研工作有序、有效,需从中观层面看待教育科研问题,构建教育科研服务机制。从架设机构、规范制度、管理过程、提升素养、融合资源等方面入手,推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助推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教育科研;有序;有效;服务机制
近年来,教育科研实践解决了不少学校实际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实践教育科研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实践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吸收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又积极将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在学校内涵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然成为助推教育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
所谓教育科研,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实施。[1]而“让过程有序,让结果有效”则是服务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序”就是指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制度完善、活动有序、行为规范;“有效”体现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高、研究工作扎实、工作组织顺畅、教科研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匹配。有序与有效是辩证统一的,有序才能有效,有效才能更好地引领今后科研活动更加有序开展,有序是前提,有效是结果。
要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有序,顺畅有效,就要构建教育科研的服务机制。依据《职后教师教育服务机制及运行规律》一文对教师服务机制的理解,机制可定义:“事物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结构及其作用方式”,本文的“服务机制”是特指服务教育科研领域的制度、机构、人员及资源的有机联系和运转方式。[2]因此,教育科研服务机制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运用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科研人员以及资源等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教育科研服务的作用方式。简言之,教育科研服务机制是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科研人员、相关资源等服务的作用方式,是“制度—机构—人员—过程—资源”有效结合,一体化作用的运行方式。[3]而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人员素养、管理过程和相关资源则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服务机制的五大要素。
教育科研的有序、有效,需要落实科研指导、过程检查、原则督促与成果推广等职责。
(一)建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管理服务机构的建立由县局牵头组建,成立县教育科研课题主管部门,成员由县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和县教师进修学校有关人员组成。有行政组织与业务能手强强联手,对课题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用集体管理方式来保证所有活动的透明度、公开度、公正度,同时成立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组建教育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库。评审专家库成员由课题主管部门聘任和管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各学科团队优秀学员、各中小学(园)推荐的优秀教师和特聘部分在教育科研、学科教学有突出成就的教师等组成,实行三年一聘动态管理。省、市、县级课题的所有评审鉴定等工作的评审人员原则上从“成员库”中产生,主要职责是对各级课题的立项、进展情况和最终成果进行评审,并提供学术咨询服务。
这样的机制,既保证了评审人员都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及个人研究经验,也保证了每个学科都有不同层次的人员配备。
(三)成立学校科研管理团队。在县级层面管理架构的基础上,每所基层学校推举一名县校教育科研课题联络人,作为县校科研工作的联系纽带;学校结合校情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架构,成立学校科研管理与评审团队,成员由学校领导及教研组、备课组部分教师组成。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研究者,同时又是促进教育科研、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的专业管理者。校级课题由所在学校管理,县级课题由县教育科研课题主管部门组织规划与管理,由学校的科研团队把关,建立县、校二级课题过程管理机制,以强化管理规范。
这样的管理服务架构与人员配制,可以保证科研的人员构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并可起到领头、示范作用。同时权威的评估机构有助于实现教育科研评估从集权模式向指导模式转变,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服务更加有序、有效。
(一)制度在服务教育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项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针对性的制度予以保障,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教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教育科研规划制度,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项目管理与指导制度,经费管理与使用制度,活动组织程序制度,奖励激励制度,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制度等,这些制度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牵头完善。在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工作中,要以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各制度应先在学校试点实验,广泛征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这样做能确保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还要不断完善、细化管理制度,有些制度是循序渐进的,各个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如在教育科研初始阶段要重点完善教育科研项目管理与指导制度、管理机构设置制度;在稳定发展阶段要重点完善规划制度;在成熟阶段要重点完善学术规范制度以及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制度。
(二)制度在服务教育科研中起着持续的推动作用。教育科研既是个人活动,也是组织行为;既是学术活动,也是教育行政行为;因此,需要行政推动,使教育科研由“提倡”变为“必须”,这种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的转化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制度的持续作用。如,把教育科研工作列为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的一项常规工作,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作制度性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状况列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学校政绩的重要内容。学校也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新手型教师、成熟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以不同层次的标准对照相应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的考核。再如,校级骨干教师要有校级课题,县级骨干教师要有主持县级课题的经历;在职务评审与晋级中,也对课题研究经历做明确的要求,这些制度的配套和完善,必将改变教师评价制度中“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发挥出制度在服务教育科研中持续的机制作用。
这些日常制度的综合作用,自然而然地形成教育科研制度的机制作用方式,使课题研究工作自觉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对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起到重大作用。
(一)过程管理规范化。课题选题、立项申报、开题论证、中期总结、课题结题鉴定以及成果展示、推广等环节需要进行细致和大量的过程管理。县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县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机构、保障机制、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评价和奖励、成果推广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能有效规范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在重点环节,要以有效的规则予以约束,以此来保证过程研究的有效实施。如,对于申报立项环节,建立关注课题选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原则要求,不合理或不科学的一律不予立项;在开题环节,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成果等要匹配做了硬性的规定;课题结题环节,作出如“研究成果一律要有过程性材料作支撑,否则不予结题”的严格规定。这些过程管理的服务性规范既是对学术的尊重,也能帮助研究者更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二)过程管理程序化。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千头万绪,采取集中评审与平时下校巡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又可以避免某些研究者突击、拼凑课题研究成果。在立项申报阶段,按照“总额控制、比例分配、二级把关”的申报原则集中申报,“总额控制”是县级课题立项数量每年都定指标,“比例分配”是将课题指标数按在编在岗教师数的比例分配落实到各校,以实现教育均衡;“二级把关”就是建立立体的科研管理网络,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小组对本校的课题质量、数量、规范性、完整性等方面检查把关,并按指标数以一定的比例送审,县级再组织专家全县集中评审二道把关。这一机制的运行确保了县级课题的推荐工作公平、公正以及所推荐课题的质量。在开题论证阶段,主要是以专家下校参与的形式进行,对课题进行深入指导和论证,对开题报告提出修改性建议,专家到会制度为课题落到实处及扎实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中期总结阶段,采取自主上报安排交流活动,交流活动期间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巡查,再集中上送研究材料评审的方式进行,既保证了活动的自主、扎实,不流于形式,又使活动过程得以监控、结果得以评估。在结题总结阶段,采取集中作交流汇报+上送成果性、过程性材料,由校级把关,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评审的形式进行。如此具体明了的一系列程序要求,有效杜绝了课题研究过程流于形式的现象。
(一)培训多元化。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科研能力决定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效,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服务教师教育科研需求的培训。培训职能上,可将教研、科研、培训、研修有效结合,以信息技术作支撑,多效融合,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培训形式上,采取满足大型项目需求的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数字化学习培训模式的运用。培训对象上,可分为面向精英的专家团队领航学习、针对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骨干团队推进学习,以及面对一般教师的科研方法及选题等普及培训。培训方式上,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采用讲座+沙龙+全场互动形式,每次培训活动留有探讨的时间与空间,深化培训主题,拓展培训效果。培训组织上,可以上联下挂,在区域内的部分中小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并协同基地校制定计划,实施上联高校教师和省市教科所等专家进行专题培训,下请当地公认在教育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成效突出的优秀教师作课题研究经验分享。这种培训组织先由学校申报基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考核遴选确定,教师的培训列入继续教育学时考核,有效形成由原来的“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良好局面,也让教师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教科研先进典型的力量。
(二)学习自主化。除了常规培训,在课题研究中,对相关的理论学习,作具体化的要求,如:每个研究周期要读一本相关的专著,作一定量的学习笔记,写一篇学习心得等具体明确的要求,以研究促学习,以学习促发展。
(一)构建协作联盟。网络研讨开创了跨时空、跨地域的新型教师合作模式,鼓励教师跨校组团申报课题来实施校际协作,互通互联,共同完成研究计划。这种校际间的联盟机制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增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双惠双赢,提升教育科研品质的重要的机制作用。
(二)搭建交流平台。教育科研课题主管部门是区域中小学教科研的管理与服务的核心,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营造研究氛围是一项重要的服务措施。要强化现场会交流、网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建设作用。网络交流平台即能传递区域科研的要求和信息,又支持教师把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上传分享,集储存、处理、检索和交流为一体,是资源库也是管理库,有利于管理机构对本区科研整体的管理和把握。[4]现场会可以集中总结提升和推广某一课题的模式、途径、科研成果等经验,是典型的交流会。
总之,从服务机制这一层面来解析教育科研工作,有利于将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中观层面进行剖析,以推动科研工作有序、有效发展。
[1]苗露.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策略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吴飞.职后教师教育服务机制及运行规律[J].教育评论,2016(5).
[3]郑家裕,傅荣.中小学构建校本教育科研工作机制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5(6).
[4]王笑梅.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与服务模式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中国教师,2015(13).
G40-034
A
1673-9884(2016)011-0105-03
2016-09-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FJB140106)
黄秀梅(1978-),女,福建尤溪人,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