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盛玲
(吉林省通化县西江镇学校)
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段盛玲
(吉林省通化县西江镇学校)
一堂语文课倘若没有朗读的气息,也就没有了立体的感动,就没有了声音与节奏起伏带来的美感,所以,离开朗读教学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的,更谈不上完美,而朗读教学有其自身的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及的优势和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好动期,这一时期特有心理特点决定初中生注意力很难持久地集中,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分散。如果一味地默读,那么时间一长,篇幅一多,难免会出现“心猿意马”甚至“浮想联翩”,看过的内容转眼即逝,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朗读则集中了多种感官,要求“眼到”“口到”“心到”,使思维转变为有意注意,大大延长了注意的持久性,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与此同时,反复的朗读由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参与,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形象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1)朗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反复的朗读便于理解体会文章的要义,便于逐步感受明确作者的匠心构思,不断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2)反复的朗读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获得文章内在的美感。从这一点而言,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美的化身和体现。(3)朗读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了语言文字和文章的文字美、内容美、情感美,同时朗读本身的抑扬顿挫、节奏、音韵本身就可以形成旋律和谐的音乐之美。正由于朗读朗诵使无声的书面文字变得立体,使文章的美变得可感可看,犹如美丽的风景一般清晰可见,而其他阅读方式诸如默读因为少了口和耳的参与,枯燥而沉闷是无法找到这样清晰可感的美感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事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新课标要求培养语文素养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反复的吟诵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由于放声朗读,可以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复杂的思维活动,可以增强语言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语法的感受能力。通过朗读,尤其是反复的吟诵朗读,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积累了知识、丰厚了情感,披文动情,融情于读,尤其是融情的范读、刻意记忆的诵读、美文的感读等形式训练,借助自身的主观消化吸收,进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语言感受——由于朗读带来的美的表情、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熏陶逐步的积累,便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所以,加强朗读教学以读为本,是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
正由于朗读、诵读教学,学生感受了文本之内之外的美感,准确地感受到了文本本身的情感之美,通过朗读能重新理解文本,还原进而创造新的意境,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了自己的情感,朗读苏轼让我们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豪放,丰富了情感中的开阔和豪壮;朗读李清照让我们感受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凄凉感伤,丰富了情感中的伤感和孤单。诸如老师的范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朗读的萌动;诸如一篇篇美文、一首首情感真挚的诗词,感受体会到或情意绵绵婉转动听,或情感喷发振聋发聩,由于朗朗上口,声情并茂,声调铿锵的朗读无疑会成为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的重要理由之一。朗读就如同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心灵,加上老师重视和指导,势必会大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和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今社会,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语文素养重要的环节。而作为口语训练的一种方式朗读教学对于口语训练环境相对狭隘的学生就特别重要了。朗读时要求把字形、字音、字义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完善了积累词汇、句子表达、句型转换等过程,也是磨砺语言、规范口语的行径,耳濡目染,学生也会在反复的、持续的朗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标准的、流利的、清晰的富有表情的说话习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习惯于朗读的学生,日常学习中大脑、眼睛、嘴巴三者长期配合合作,长此以往,养成习惯,自然能在交际场合、需要口语交流的场所侃侃而谈,游刃有余。朗读一方面作为信息接受过程,不断地积累知识、技巧、词汇、句子表达方式和语言,提高规范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会使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汲取别人文章中的精华,从而影响到自身的书面表达,并促进其反省和规范自身的语言和情感表达,量变引发质变,逐步完善和形成自身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