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甲
(阜阳市颍东区第十中学 安徽阜阳 236000)
高中历史课程中“史料教学法”的探究
孙 甲
(阜阳市颍东区第十中学 安徽阜阳 236000)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无疑是适应新课改,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最好教学模式。本文将从史料的分类及选择、史料教学的作用和史料教学的步骤及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新课标 史料 史料教学
1.史料:我们通常认为,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即教师将一手的或经加工、整理过的历史文献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向学生展示、解读材料,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提高历史认知水平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史料从其表现形式分为文字、实物、口头三大类。文字史料泛指用文字记载的一切史料,包括各种文献著作和铭刻等;实物史料指各类遗迹和遗物;口头史料指民歌、传说和录音等。这三类史料各有长处和短处,应扬长避短、综合运用。文字史料是最根本的史料,实物史料可以补充和印证文字史料,口头史料则能丰富和弥补史料在某些方面的缺陷。[1]
而对于史料的选择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要保证所选材料的真实可靠性,在教学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准确性。2.综合性。尽量引用教科书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以推动学生扩展史料搜集的范围,更加有力地说明问题。3.相对完整性。教科书上的史料具有片断性、不完整性,有时不能给人以全面真实的感受,因此应充分利用所搜集到的比较完整的史料来弥补这一欠缺。4.典型性。所选史料与教学重难点应该联系紧密。同时,所选史料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事件或现象等的本质。5.思想性。指所选史料应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2]
收集和选择史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适用于教学中,因此真实完整典型又具有积极向上思想的史料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由于历史学科所特有的过去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史料教学的开展就把历史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同样,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当地各种历史遗迹,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真实,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升华认识。
中学史料教学通过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史料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准备教学:搜集和筛选史料,根据史料选择的五点原则,认真搜集和筛选史料,这是史料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研读教材: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一纲一本”的状况,变成了“一纲多本”。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反映在教材编写上,几个版本的教科书无一不增加了史料的比例;适用教学: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史料,高中学生的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在选择史料时既不能选择太多答案显而易见的史料,也不能选择繁、难、偏、旧的材料,影像资料的选择既是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能理解的,也是生动活泼吸引人的。[3]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代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图片和使用事实材料说明课本中的问题一定要遵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用丰富的史料贯穿全科。串联上下子目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知识完整又具有逻辑性。同时,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史料运用的最高目标是在对史料进行鉴别、整理、解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历史题材方面的创作与制作,即将史料研究的成果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包括;①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调查报告等历史习作:②制作历史课件、模型等。无论何种形式的历史创作或制作,单凭教科书上的史料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收集、细致整理、全面而深入地解析课外更多的史料,同时辅之以一定的史学理论、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最终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无论是撰写历史习作还是制作历史课件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类活动的地位必将大大提高。
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坚决遵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原则。
[1]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翦伯赞.史料与史料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4]郑续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