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秋(吉林省通榆县第八中学校)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陈艳秋
(吉林省通榆县第八中学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它倡导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确立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通过学习,教师对“学生主体”这一思想已经接受,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已经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成了一台接受学习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自觉创造,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创新意识的。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也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如今,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我们知道,对于预设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一质量水平的是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要准确科学地传授相关历史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十足的情感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样的前提下来教育学生,他们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正在发展中的人,绝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如果教育没有尊重,那么教育就很难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有经验的历史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的,更要在教师所设计的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依然在唱主角,即使有些教师让学生来讲,也不允许学生有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东西,整个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方式里一定充满着严肃的氛围。作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要想打破这种沉寂的氛围,可以将一些主题活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入课堂中,这种方法既能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岂不妙哉!
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对学生的能力经常低估,有些教师在讲到某些知识的重、难点时,总是滔滔不绝,反复重复,生怕学生弄不懂,而学生却没有机会表达,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学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被慢慢埋没了。
基于此,我认为:授人以鱼,就不如授人以渔。历史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基于吉林省中考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和近年来的题型变化趋势,我认为历史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学生阅读课本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了教材,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师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历史内容变成了学生自己喜欢的阅读体验。他们就会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答题。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材料分析题,呈现方式多样。由于吉林省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不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认为反正是开卷考试,到考试的时候只要有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他们对教材中的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把握。纵观近几年历史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答了一大堆内容,依旧失分很多。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