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强
例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马传强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使学生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语、情感、内蕴而组织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用平等心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解读文本,老师必然是学生的引领者,“教师引领”是对话的基点,为学生充分阅读开辟一条道路,滋养一片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不少老师误读了“平等”,其实,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等,是师生交流过程中人格上的平等,而学识上,师生显然是不平等的,“教师引领”是对话的基点,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打开一片天,为学生充分阅读开辟一条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是对话的指向,有利于学生丰富体验、提高素养。
那么,作为语文课堂对话的“平等首席”——教师,怎样发挥引领作用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具实效、更显真诚呢?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空,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诉说,作为课堂对话的“首席”,只有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还原文本、还原作者,才能建构更具积极意义的课堂对话。
(一),往往是对话的最佳切入口
,常常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抓住
,某种意义上如同庖丁解牛。如解读《老王》时探究“愧怍”;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闲”;研讨《湖心亭看雪》时解析“痴”等等。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美文,很多老师都会抓住文章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透析文本,但是有位老师却以“盛”为支点:首先,选取“盛”的三个义项——“①茂盛;②多,众多;③美好”作为切入点;接着,结合文章句子,解读“盛”之壮观,随作者徜徉于藤萝花丛中,去听、去看、去嗅、去触摸、去感受;然后,感悟“盛”之旺盛,一方面理解作者感性地写出花的趣味与活力,一方面结合作者的身世,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叹与歌颂。这样设计话题,学生的思考就有了依据,课堂的对话也就有了核心,有了深度。
(二)寻常处,有时也是对话的最佳激发点
语文课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文本的多样性,仅靠去寻求对话的支点,显然是不现实的,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而且,很多文章是没有明显典型的
的。假如我们尝试从文章中那些看似平常处入手,或许能有助拓宽课堂教学的对话途径。
1.标点符号有点意思
《台阶》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一句标点能不能用“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呢?显然用问号加句号的组合蕴含不够丰富。这里的“老”,不仅仅是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更是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而且面对残酷的现实儿子却无能为力。一个“呢”有疑问,表达如父亲般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困惑;一个逗号是陈述,冷静的陈述了一个现实,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等都蕴含其中;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在勤劳辛苦也无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悲凉现实。
2.“小”词语,“大”分量
《济南的冬天》中的“小”字极具情趣和意蕴。“小摇篮、小城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等等将济南城及其山水灵秀纤毫毕现地展示在尺牍之间。这小美之中珍藏着无尽的欣喜和温情,折射出作者真纯的情怀,抓住“小”解读本文,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作者的思想,更准确地体悟负载于幽雅清朗的文字里那份温情。
3.虚词不“虚”,意蕴悠长
《端午的鸭蛋》一文,汪曾祺先生用平淡风趣而醇厚的语言,倾诉着悠悠绵绵的乡情乡味,浸润着平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可是,要让学生真正品出个中滋味确实有些难度,不妨从文章的虚词入手。
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其中的“确实”、“完全”、“实在”三个副词的理解,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对心仪东西的喜爱之情,加深体悟先生“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喜悦、自得,且又不容别人损贬的豪情和可爱。
学生阅读文本往往会经历这样的思维流程:读审文本、调动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决策、提出质疑、补充纠正、重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需要逾越的困难,平平地纠缠于对文章内容的表面认知,那信息的重建就无从谈起,能力与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也成妄想。因此,作为对话“首席”的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设置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话题。
(一)话题引出,问题应该具体且有生成性
学生是对话开展的主体,他们往往喜欢自己能动态参与的课堂,为此,生成性的话题,更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激情。
如有位老师教学《芦花荡》一课,在分析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时,呈现这样的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老英雄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下面我们继续来概括。两位学生很快得出“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结论,并且陈述了理由。师生之间的对话呆板、机械,学生的思维仿佛在狭窄的胡同里前行,答案成了唯一的目标。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呈现的: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老英雄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再依据句式畅所欲言。(提示:他真,只见他。)这样的设计本身就具有生成性的特点,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加之,学生表达过程中老师还适时给予引导与点拨,“首席”身份拿捏的非常到位。如学生回答:“他真棒!”老师轻轻一拨:“能给‘真棒’换一个确切点的词语吗?”学生回答:“真厉害!”老师跟进一点:“这里的‘厉害’具体指老英雄的什么特点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一问,点燃了学生参与对话的导火索,学生不断地探索、讨论、争辩、反思,智慧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更加绚烂多姿。
(二)话题深入,知识经验的调动应灵活
1.调动知识积累,化解文本挖掘中的疑团
《智取生辰纲》一文教学围绕“智”分析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后,有学生提出“明明是‘打劫’,为什么说是‘智取’呢?晁盖等人的行为本来就是违法的”这样的观点。有同学顺势提出“我们去智劫那些贪官的财物也是英雄之举”的看法。很明显学生是用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去理解文本。为此,需要有必要的知识介入方能帮助学生跨越鸿沟:一是再谈《水浒传》。使学生清楚,小说这些英雄所生活的环境已经显现出深度的病态,普通民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在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上梁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智取”既是对英雄正义行为的讴歌,也是对盘剥百姓欺压民众的官僚统治者的嘲讽和反抗。另一方面,解密杨志。回顾他的“三代将门之后”身份,以及“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愿望,明白他把希望寄托在作恶多端的贪官梁中书身上的选择的错误。然后在文中寻找切合小说主题的相关内容,如:对“生辰纲”的解读,对白胜唱的山歌的分析,理解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下,晁盖等人的“抢劫”是合理而令人痛快的。
2.切断资料链接,循着文本解读“事相”
阅读教学中,事先将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个交代,无疑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设一座桥梁。可是,有时这样的桥梁值得反思。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生知道了苏轼被贬黄州做“闲官”这一背景后,常常会跳过对文本的感知过程,直接得出苏轼“达观”、“潇洒”、“从容”等概念化的结论。这样一个在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理解前,横亘在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先于自己体验的结论,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亲自接触文本体验感悟的权利。
面对一些有深刻文化内涵,创造性的记叙故事的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循着文本中事相的表现,“逆序”再现所叙事情的发展过程,思考这些事相的潜在意蕴。这种原生态的阅读往往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的培养:①从事件的时间上看,你能悟出什么?②从事件的地点上看,为什么是承天寺?③再从具体的情景上看,体会“月色入户”、“解衣欲睡”、“念”、“寻”等词语中蕴含作者的内心世界。④体悟最后两句中“少”“闲”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可能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回答很难如愿,甚至离题万里,令人啼笑皆非。但是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过程,它是符合阅读个性化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和敏锐发现,激发他们表达个性的阅读感悟。
3.障碍突破,思维习惯巧利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借助自身的认知图式对世界做出同化和顺应,由此可知,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大多情况都是因为学生认知图式所具备的反应能力与“客体”间出现了差距。因此,课堂对话中出现障碍往往正是学生思维深入的切合点,教师应该把握住生成高质量对话的契机。
《台阶》中父亲的生活对于90后的初中生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费解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就对文中的一个细节提出了疑惑:“父亲在过年那天洗脚的时候,‘母亲就特别高兴’,母亲替父亲洗脚,高兴的应该是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高兴呢?”从文面上看,理由很明显,“因为父亲一般不在家里洗脚,所以父亲在家里洗脚时母亲就特别高兴。”假如定论,就失去了理解人物的好机会了。于是跟进:“是啊,不就洗一次脚吗,用得着那么高兴吗?”学生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从母亲角度认为是心疼父亲(亲自端水);有的从父亲角度揣摩关怀母亲(不让端)……其间老师或做肯定提示,或做引导过渡,逐步把父亲的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关怀家人的特点及母亲善良勤劳、为家默默操持、心疼父亲的特点展示出来了。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多层面的对话,可以使课堂始终处于活跃、主动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主演是学生,而导演必然是老师,作为对话“首席”,只有对阅读话题进行的高屋建瓴的构建,对对话过程智慧调控,语文课堂才会滋润如伊春膏田,生机无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晓玲.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善春.进行有效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果[J].新课程(上),2011,(07).
(马传强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