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清,刘江元
(1.邯郸学院曲周分院,河北邯郸 056005;2.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敢问路在何方
——邯郸“豫剧北派艺术”的思索
李志清1,刘江元2
(1.邯郸学院曲周分院,河北邯郸056005;2.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邯郸雄起于战国,居晋冀鲁豫之核心地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兼容并蓄、集东西南北文化之长、融雄浑与柔美为一体的古赵文化。邯郸的豫剧发展同样演绎着赵文化博采众长的生命轨迹,在化俗为雅求美求真的艺术理念指引下,一种极富赵文化底蕴,唱腔与表演并重、雄浑与柔美并举的“新豫剧”在邯郸诞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命名为“豫剧北派艺术”。论文从学术角度对“豫剧北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豫剧;流派;北派;东风剧团;思考
豫剧是一个有着广泛流传地域和众多受众群的优秀地方剧种。据考证,其起源于400年前(明代)的开封一代,原称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现为中国五大传统剧种,全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建有专业豫剧艺术院团,活跃在民间的业余院团则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堪称全国之最。
邯郸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古赵文化的策源地。邯郸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有广大的戏曲受众群和浓郁的戏曲审美氛围。邯郸豫剧以“唱腔与表演并重、雄浑与柔美并举、高雅与通俗兼善”的艺术特色活跃于中国戏曲舞台。“豫剧北派艺术”是邯郸豫剧的标识。
本文将从为什么是邯郸、艺术流派的断想、“豫剧北派艺术”路在何方三个方面对邯郸“豫剧北派艺术”进行学术分析。
(一)现象
邯郸市有个东风豫剧团。剧团成立于1959年,由郭沫若大师亲笔题写团名。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袖的关怀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陈素真、宋淑云、桑振君等豫剧名家的培养下,经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戏曲大师的点睛指导,在历史的进程中东风剧团成为邯郸的一个功勋艺术团体,它不仅活跃于邯郸及周边地区,而且多次进京展演、参加国庆汇演,使之在河南戏曲界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剧团的牛淑贤、胡小凤、苗文华、郭英丽这“四朵梅花”熠熠生辉(中国戏曲梅花奖自1984年开始,在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中,其中二度梅三人,榜首三人,东风豫剧团的牛淑贤是第一个获得梅花奖榜首的豫剧演员),这是除河南郑州外绝无仅有的成绩,它是邯郸豫剧艺术辉煌的标志。
以胡小凤、牛淑贤为代表的艺术家团体,在邯郸豫剧发展中,秉承坚定的艺术理念、依托坚实的艺术功底,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豫剧北派艺术”特色。邯郸不属于河南,也不是都市,邯郸豫剧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呢?
(二)本质
豫剧诞生在开封的原因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北宋的都城,商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有了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市民文化繁荣是宋代的标志,勾栏瓦舍遍布开封是其最好的注脚,这为豫剧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豫剧在邯郸的发展同样如此。邯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邯郸毗邻河南安阳,这为豫剧语言无缝对接并迅速广泛流传提供了基础。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纺织业蜚声全国、煤炭、钢铁业蓬勃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为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大批高层次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的云集,为邯郸豫剧的品位提升提供了基础。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电影和演出是其时中国人几乎说是唯一的的文化娱乐方式,文艺演出和戏曲是时人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其时,县县都有专业的豫剧团,村村都有的宣传队也培养了大量的豫剧潜在后备力量。时代发展需要、文化政策支持、地域语言优势、受众群体庞大、后备力量雄厚,在此条件下,邯郸豫剧的发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最为关键的是邯郸豫剧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娃娃剧团”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时任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题名使邯郸戏校豫剧班成为了后世的“东风剧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风剧团”的健康发展具备了政治和官方意义,于是一个由新中国鼎力培养的、展示出新中国蓬勃艺术发展潜力的、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高定位的、一个由娃娃启航的崭新戏曲团体应运而生了。在中央领导的建议指导下,1959年11月2日至12月2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13岁的胡小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拍摄成为了舞台艺术影片,同时为14岁的牛淑贤拍摄了记录片《多才多艺的小演员》。
之后,陈素真、桑振君大师接力式的倾力教授,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巨擘曾亲切指导,郭沫若、方毅、田汉等大家的勉励嘱托,使东风剧团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定位;多次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演出和参加国庆汇演使东风剧团保持了非常高的艺术品位,从而使其从阵容、建制到艺术水平都是一般地市级剧团难以企及的;“样板戏”时期其加入了管弦乐队的中西混合乐队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将交响、歌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融入戏曲,使“豫剧北派艺术”的高雅化再添新元素;上到北京、天津的大剧场,下到厂矿车间、田间地头,不间断的演出使东风剧团保持了非常高的艺术活力。
从1958邯郸戏校豫剧班成立到今天,东风剧团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当年的娃娃已成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牛淑贤摘梅花、冠榜首,胡小凤摘梅花、引“北派”,使“豫剧北派艺术”瞩目全国,年轻一代的桑派传人苗文华、郭英丽两朵新梅花已经担纲引领邯郸豫剧的领航任务,续写东风辉煌的新篇章。
经济条件、语言环境适宜,政治环境千载难逢,敏锐的邯郸豫剧人果断把握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契机,构建了一部邯郸豫剧的“飞天”史。
(一)“豫剧北派”的提出与确立
从语义学上分析,“豫剧北派”的“派”的内涵应定性为纲领、理念、信仰、风格相同的组织或体系,“豫剧北派”的外延是:一个全新的、鲜明区别于其它豫剧流派的派别。
豫剧流派的划分有按地域进行的,如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豫西调;有以个人姓名标注的。名家流派风起于民国,肇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京剧界。自此,以宗师的风格特点(唱腔、表演)为标识和传承的流派成为戏曲界的常态,京剧的梅派、程派、尚派、旬派如是,豫剧的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闫派、桑派亦如此。
“豫剧北派”是由河南方面首先提出,1988 年10月,胡小凤率东风剧团赴河南郑州,演出大获成功,河南省文联、剧协、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为此召开专题座谈会,本次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豫剧北派”的说法。
1990年6月胡小凤晋京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文联、剧协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组织召开两次专题座谈会,给予胡小凤的表演艺术如下评价:
(1)具有梅派风格,大家风范。
(2)典雅细腻,不同于河南豫剧,形成了豫剧北派艺术,与河南五大流派不相上下。
(3)建议对豫剧北派进行研究,建立这一流派的理论体系。
这表明以胡小凤为代表的“东风豫剧”,在融合京剧的精美典雅与豫剧的豪爽活波的实践上,在豫剧城市化、典雅化的实践上已经获得了戏曲专家、学术专家的充分肯定。而1987、1988年牛淑贤、胡小凤河南巡演的反响强烈,河南方面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研讨,则表明“豫剧北派”已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豫剧北派”的立派缘由是“脱颖而出、影响巨大”。
(二)“豫剧北派”的界定
传统豫剧的地理区域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分别以商丘和洛阳为中心。豫东在地理空间上与山东接壤,唱腔因而融入了山东梆子男高亢女活泼的风格特色,因此以喜剧风格的剧目胜出;豫西调以用下五音鲜明区别于豫东调的上五音,洛阳西靠秦岭地接三秦,音乐中保留了秦腔深沉悲壮的特点,唱腔低沉清晰。
建国后,戏曲理论界将豫剧按地域来划分为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唱腔婉转悠扬、风格优美清丽,代表人物有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等;沙河调以豫南接壤淮北的沙河沿岸的漯河、周口为中心,唱腔中融入了坠子和越调的韵味,其风格特点“活泼激情表现好,慷慨悲壮也相宜”,代表人物有顾喜轩、刘法印、刘玉梅等;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男豪放女俏丽,音乐慷慨激扬,代表人物有唐玉成、花桂荣、马金凤、李斯忠等;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代表人物有常香玉、崔兰田、贾宝须等。
河南豫剧五大流派尽管称呼不一,有称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豫西调、高调的,又称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豫南调、豫北调的,但均以地理区域划分为基础。以此推断,“豫剧北派”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是一个地理区域流派。其地理区域范围以邯郸为中心,涵盖河北的邯郸、石家庄、邢台等地;其唱腔由河南传统的乡土化、民俗化向城市化、高雅化改良,表演更多融合京剧的程式化和大家风范。
(一)完善“豫剧北派”理论体系,守住“豫剧北派”传承
做为一个戏曲流派,首先要求唱腔的高辨识度,即唱腔的特色鲜明。如豫东调近鲁南而有山东梆子韵味,豫西调因近三秦而染秦腔色彩,怀庆、彰德等地的豫北调因梆子体大声悠而称“大悠梆”,这是地理区域豫剧流派的唱腔特点。作为地理区域豫剧流派,“豫剧北派”的唱腔的地域特点是吸纳京昆的精髓,表演上内敛典雅注重开掘豫剧的内在美,是“都市化”豫剧的成功探索。但在唱腔的高辨识度上“豫剧北派”仍需进一步的艺术探索。
“豫剧北派”的提出和胡小凤有直接关系,上世纪80年代胡小凤复排的《穆桂英挂帅》,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表演都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梅派风韵、大家风范、典雅细腻是其特点。她凭借《芙蓉女》的出色表现勇摘梅花,豫剧北派艺术由此而正式诞生。
“北派”从命名上说属于一个地理区域流派概念,由胡小凤的个人表现引发,其核心艺术家为胡小凤和牛淑贤。在开封豫剧的基础上,在第一代豫剧大师陈素真、宋淑云等亲身实践和辛勤培育下,在以胡小凤和牛淑贤为代表的第二代艺术家的努力下,在博采众长、去俗存雅(常进京为国家领导演出有直接关系)的观念指导下,终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北派”的艺术定位为:一个“集豫京之精、采众家之长、越名家藩篱”的地域流派,定位于河北豫剧,其文学原则是高雅,表演风格为内敛,舞美风格是简约,大家风范、都市化是其追求。
“北派”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由胡小凤优异的个人表现引发,胡小凤由于担心门派禁锢而从不拜师,并且因此极少收徒,前者促成了“北派”的形成,后者则构成了“北派”传承的隐忧,流派要有大量的传人维系,因为保持流派的兴盛和延续的方式就是师徒传承。胡小凤之“美”在于自己能够设计唱腔,即胡小凤的唱腔具有原创性(这也正是现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由于专业划分而缺乏的),《芙蓉女》的唱腔主要就是她自己设计的,这得益于其深厚的戏曲唱腔积淀;同为“北派”核心的陈派传承人牛淑贤,其之“美”在于声音的甜美靓丽,“五岁红”的她先天具有一副金嗓子。已经成为艺术家的她为完美自己的唱腔,专门找王嘉祥老师去系统学习声乐,并且将之完美地融合于自己的唱腔之中,这才是她“声震河南”的真正原因。但问题在于:原创能力不具有传承的简易性,与相关姊妹艺术的融合也存在“度”的问题;并且胡小凤设计的唱腔很重要是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派”的关键在于唱腔与嗓音的“原版”传承,如果不以原版形式进行严格的师徒传承,别人能否完美演唱和发挥也是一个课题。
“流”是一种风格,“派”是一个体系,如果不能解决传承方面的隐忧,那恐怕“北派”就只能作为实际的“北流”存在于天地之间了,“派”乏传承“流”向何方呀!因此,明确发展纲要、构建传承梯队时不我待!守住“豫剧北派艺术”的传承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做为一个现代的戏曲流派,必须具备完善的流派理论体系。遗憾的是,早在1990年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在两次“胡小凤专题研讨会”中就提出“建议对豫剧北派进行研究,建立这一流派的理论体系”的专家建议,至今四分之一世纪已经过去,“豫剧北派艺术”的理论体系建设仍然“在路上”。以至于“豫剧北派”还是“豫剧胡派”,“北派豫剧”还是“东风豫剧”以及北派豫剧艺术是“一个流派”还是“一种风格”的学术困惑持续在人们心中和互联网上发酵。因此,必须形成关于“北派”理论体系的官方结论:确立“北派”艺术纲领,定位“北派”艺术风格,形成“北派”艺术表述,完善“北派”传承谱系,这是邯郸豫剧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建议:成立专门组织,健全完善资料,建立理论体系,建设专业网站,并及时公布成果,为社会公众答惑解疑,接受戏曲从业人士和戏曲爱好者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海纳百川,将研究的层次推向纵深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让“豫剧北派”的学术困惑变为邯郸“豫剧北派艺术”发展的动力。
(二)完成“传世”剧目,推出经典唱段
但凡一个艺术流派,首先要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如常派名剧《红娘》《白蛇传》《花木兰》曾红遍大江南北,“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响遍街头巷尾;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名动全国,“辕门外三声炮”唱段妇孺皆知;牛派的《七品芝麻官》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成为民众的口头禅……。那我们“豫剧北派”声震大江南北的代表剧目是什么?《虎符》等编创剧目未能获得全国性的巨大反响;胡小凤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芙蓉女《天国梦》》和牛淑贤的代表剧目《红娘》《棒打薄情郎》《西出阳关》等在艺术表现方面已经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认定其超越马派、常派的专家评论也不鲜见,但现实是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方面与马金凤大师、常香玉大师的版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先入为主的欣赏观有关,也与“北派”表演要求的“宁欠勿过”风格有关,还与宣传推广力度有关;而同样毋庸讳言的是,邯郸豫剧也没有产生过影响全国的经典唱段。因此完成“传世”剧目,推出经典唱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就成为邯郸豫剧人“一万年太久、之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任务。
(三)守住“东风”品牌
以“东风剧团”为群体的邯郸豫剧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四朵梅花熠熠生辉就是明证。胡小凤发展唱腔、气质典雅的大家风范技惊四座,牛淑贤结合现代声乐技巧、美轮美奂的唱腔声震全场,这些都闪烁着“北派”的光辉。以胡小凤、牛淑贤领衔,李素芹、赵贞玉、张素玉、董秀香、王爱焕、苗石玉等群星闪耀,正是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凝聚出了“开宗立派”的无上荣耀。年轻一代的苗文华、郭英丽喜获梅花、扛鼎前行,继续着东风的辉煌。东风剧团自成立以来多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东风”是一个承载着邯郸豫剧厚重历史、凝聚着邯郸豫剧发展希望的载体,“东风”是一个秉承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念的载体,陈派桑派胡派各展风采、争奇斗艳、携手前进,“东风”品牌的影响力无与伦比,邯郸的“豫剧北派艺术”就是乘“东风”而来。因此,守住“东风”品牌,坚持“东风”战略,是邯郸豫剧人的历史使命。
(四)再抓豫剧发展的契机
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技术,使邯郸的豫剧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东风剧团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境遇已成昨日黄花,演出盛况空前、万众争睹的状况已成为记忆中的历史碎片;各个县级豫剧团已经名存实亡,业余剧团以散兵游勇式的互助组合方式演绎着自生自灭的定律。东风剧团经历了阵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风一团、二团在牛淑贤、胡小凤的带领下,在众多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抖落了身上的风尘,无怨无悔风雨兼程,终于迎来阵阵“梅花”香。
常、陈、崔、马、阎五大豫剧流派,是在1956年和1980年的河南省两届戏曲汇演中形成的。相比而言,“北派豫剧”的推出则更具专业性。但遗憾的是,这一次邯郸豫剧似乎并没有真正把握住历史赋予的重大契机,一举推进“北派豫剧”的兴盛,实现邯郸豫剧的华丽转身。
对于豫剧而言,河南电视台1994年开播的《梨园春》是一件改写历史的重大事件,它将豫剧还归草根,使豫剧的影响力扩大到无与伦比,擂台赛的方式对豫剧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并且中国戏曲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豫剧本科班,归属大学建制。在现在的邯郸农村地区,由于生活富裕,婚丧嫁娶、集市庙会等场合进行豫剧演出成为一种时尚,这说明豫剧仍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我们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去引导、去规范,以迎来浴火重生、重塑辉煌。
需要说明的是,“豫剧北派艺术”的提出之时,恰值邯郸豫剧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光环消褪、现代娱乐方式冲击的背景下,在剧团经济举步维艰,演出市场满目萧条甚至演出都难以为继的形势下,东风人依托历史积淀,迎难而上励精图治,靠着热血与激情,终于实现惊天大逆转。对于邯郸豫剧人而言,展望“豫剧北派艺术”的发展之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是完美注脚。创业难守业更难,为守住“豫剧北派艺术”传承这个历史使命,让我们携手“吾将上下而求索”吧!
一个艺术流派的存续传承就像三藏西天取经一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多重的磨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带着微笑上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曲早就给我们描绘出前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参考文献:
[1]王振国,王鹏.周总理和娃娃剧团[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
[2]王振国,王鹏,王鑫鲲.东风史话[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3]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4]史玉芳.豫剧北派艺术初探[J].大舞台,2003,(3).
[5]史玉芳.豫剧北派艺术的音乐特色[J].大舞台,2008,(6).
[作者简介]李志清(1969-),男,河北省曲周县人,邯郸学院曲周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刘江元(1968-),男,河北省沙河市人,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戏曲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豫剧北派音乐研究.批准号:13BB021
[收稿日期]2016-03-18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