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语文教学之本

2016-03-03 20:35符晓云
现代语文 2016年29期
关键词:品析品味语言文字

◎符晓云

品味语言——语文教学之本

◎符晓云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立足于语文教学之本,才能使之真正感受语文之美。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最有意义的表述,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定位。“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句话开宗明义,指向明确,表述有力,前所未有,准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最为本质的任务。“语言文字运用”在新版语文课程中的出现达8次之多。“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正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开设语文这门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品味语言,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之本。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律。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可见,在那个时候,叶老就提出要从语言的角度“悟通”文本,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但事实上,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很少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进行论证、实验、实践、提炼与推广。这种对品析语言的被漠视化,被形式化、表面化,不仅与课标要求相悖,与教育家所提倡的相悖,更严重的是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认识语言

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壳,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破解文本的密码,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重中之重。语言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语言观来自西方索绪尔,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并不把语言看作纯粹形式的东西,“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把符号定为思想即概念与声音的结合体。观念、思想、概念等构成了语言的内容,他们借以符号系统表达出来。1930年代兴起的“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服从于一定目的的表达手段的系统,语言研究不能撇开语言体现的思想、意义。卡西尔认为,语言是否完善,在于它是否以清晰而恰当的方式成功地表达类似情感和思想。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不能与思维分离。

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有一个历程。1950年以来,语文教育界把语言看成一个知识体系,1950到1970年代为语言知识教育期。1950年代,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汉语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等六项,在以语言知识为课程内容的片面语言观的主导下,“语文”教学变得琐碎、僵化。1980年代后期,“人文性”在“语文”性质的争论中得以确立。人文性语言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工具性”教学观发展到以重视人的精神发展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观。以语言为核心,这是一个经验事实,没有哪个民族的“语文”教育不依托感性的语言材料。以语言为核心,还因为语言具有内在的统一力,以语言为基础能够逻辑地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是语言的不同存在形式,他们同属于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学、文章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内容。语言内在地把它们统摄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范畴体系。

品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文以载道,又何尝不是“言以载道”。在品析语言中,除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触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厚情感,触摸到作者那深邃的思想,慢慢地浸润在语言的意境下而洗礼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升华语文素养。品析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语言的筋骨,使语言富有内力、刚性,思维的培育是品析语言的自身需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品析语言,可以通过最基础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品析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语言为对象建立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形式的知识,二是语言内部的关于思维的知识,三是语言表现的方法方面的知识。语言的表现方法是指基础性、普遍性的方法。在各类文体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记叙、说明、抒情、描写、议论等,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要达到一定的功力,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品析语言,可以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谈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二、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大而化之、形式主义,便难有好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之本的教育即“品析语言”呢?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言的品味。

(一)在比较中品析语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论,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玩味比较常常通过对文本原有语言进行“增、删、移、换”来对比不同的表达效果,达到语言品析的目的。

1.增删比较

《鸟啼》一文,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像鸟儿那样面对严冬,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绝境,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抗争,换言之,要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文章的结尾部分有“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即将“能”删掉,即“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比较“不能”强调主观能动,“不”侧重客观陈述。原句不是说鸟儿没有哀伤,静默,追随死亡,而是说鸟儿克制了这样的情绪,这是对死的正视,死去的,就让它死去,这是对死的豁达;通过比较,我们就能逐步解读出“向死而生”这个哲学思考在作家劳伦斯笔下的内涵。

2.换词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比较方法,文章中有些词语,直接品味难尽其妙,如采用换词的方法,两相比较,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如教学鲁迅《故乡》,“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将“飞”换成“踱”呢?通过比较体会“踱”显得比较稳重,而“飞”正体现了宏儿对我的到来的欢快、喜悦之情,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通过巧妙换词,学生就可以加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3.调序比较

如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一文中“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将原文改为“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显然,改掉后的句子平淡,无强调作用。原文更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二)在修辞中品析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文,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的确,许多文章的作者常常借助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准确形象地表达情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去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景,给人带来生机盎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在语气、语调、标点中品析语言

句子作为最常见的话语形式,从语用角度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而且语调不同语用意义往往有别,相同的话语结构,语调却可以不同,这就有了区别意义的功能。王建华就曾指出:“语调是同说话人的目的意图仅仅相连的,说话人的某种语用意义常常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现出来。”那么,什么和语调密切相关呢?那就是语气词和标点。一定的语调总是通过相应的语气词和标点实现的。因此,在品析语言中,语气、语调、标点就成了重要的教学抓手。来深刻理解说话人意图,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孔乙己》:“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么样呢?”“怎么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在此语言中,可以体会到问者好奇,满怀兴趣。为什么?因为并不关心人,而只是关心事。答者先是很带劲,一副由于知道信息而信息满满的样子;后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毕竟事不关己。《祝福》:“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夜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从此语气中,可以体会到:问者急切,语气也急切。为什么?因为心存不安。答者懒散,语气也舒缓。为什么?因为情绪默然。

(四)在典型细节中品析语言

一篇文章,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亦或是内在情感的抒发,都离不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孔乙己》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脸色”描写就足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性格的逻辑发展。通过脸色,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细节,从细节描写着手品析语言,既确立了教学内容,又走进了文本。

(五)在表现手法中品析语言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悬念、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伏笔手法的运用,因为风雪下的紧才出去买酒御寒,出去才遇到山神庙,也因为到了山神庙,才听见了陆虞侯们的阴谋,也因为出去躲避了草厅压倒之害。还有如花枪、大石头这些伏笔,足以见得情节设计的巧妙、严密、合理,彰显大家之作高超的文学魅力。

以上所列举并不是科学分类,语言品味还有方方面面,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方能得心应手,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性。立足语文教学之本,不断地探索可操作性、时效性强的方法,并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品读教学之中,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回归语文的真实。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杭州: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

[4]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符晓云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030600)

猜你喜欢
品析品味语言文字
品味年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