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娟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新时期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融合之探析
孙 娟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高职学校工业文化融于校园文化,深化高职学生校园第二课堂的内涵,从而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大的宏观环境和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
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观念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以及固化,各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做足了功夫,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但高职院校的特色与竞争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高;④可塑性强;⑤沟通协调能力;⑥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的“敬业精神”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首位要素[1]。而敬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
在未来各高职院校的竞争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的竞争。校园毕竟不等同于社会,学生的定位和角色也不能等同于专业岗位,所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除了在实习实训岗位上的浸染外,更多的不可避免的会与校园文化发生交集,也就是说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离不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本文所说的“新时期”是指职业院校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局限于以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萌芽期或初期。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 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2]。
校园文化在本文中所指的是与职业素养相关联的,有别于本科或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的,高职校园教学之外的内在的以校园空间为载体的一种内涵。
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回归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介于“校园”的特性,高职校园又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社会,所以,在这样的矛盾体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校园文化不可避免的会相互融合,产生交集,主要体现在: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校园文化
目前众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将重心倾向于企业实习实训,倾向于技能大赛,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参加技能大赛的时间较之以往大大增加。但短暂的实习实训和技能大赛无法也不可能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是学生在校园这个空间载体中,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形成的。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校园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平台。因此,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环境”。
2.高职校园文化独特性的展现离不开职业素养的养成
校园文化是高职区别于本科教育的重要层次,也是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高职校园文化与本科层次学校校园文化的不同在于工业文化在高职校园的浸染与融合,这一点是本科院校所没有的,也就注定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反之,这种独特校园文化的彰显离不开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载体,即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
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定意义上是学生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进步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渐渐地融入了工业文化的内容,这从根本上说是赋予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所依赖的校园文化内涵发生变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环境与职业素养养成的本质诉求在形式上产生冲突,在具体操作上势必要做出改变。
这种冲突要求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大环境做出改变,即在校园文化上做文章,高职校园的校园文化如果还拘泥于与其他层次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做法,那么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就会不顺利,甚或不能开展,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的改变必须与高职办学本质相适应,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帮助,换一种说法就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必须与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相和谐发展。
1.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让工业文化走进校园,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企业实践文化与学校实践实训的结合、企业文化与课堂的结合,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终极诉求。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文化与职教专业相融合,实践文化与职教实训相结合等[3]。为地方产业服务的属性决定了产业文化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融合,产业的技能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文化与实践文化的融合。工业文化相溶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是载体,即专业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的重构等各个方面。
2.工业文化要素融合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除了具备有效科学的载体之外,高职校园第二课堂也是其进一步有效融合的关键平台,同时这一过程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校园第二课堂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必不可少的载体,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体现特色的关键,工业文化的切入同时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养分和素材,充实了其内容,更重要的是恰当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相契合。
3.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分析
工业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完全地融入到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过程,是高职院校凸显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行业企业、学校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行业企业可以利用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不同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工业文化带入学校。学校在鼓励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行业的同时,努力的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加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挂职”等方式主动地将行业企业文化带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最后,社会要为高职学生真正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与校园的“零距离”接触,使二者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从而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便利。
4.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专业技能提升的导向作用分析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建立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专业技能的提升,那么就谈不上真正的职业素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目前阶段,专业技能的导向作用要更加强一些,总是优先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因为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是隐性的,是长时间的,而专业技能的提升是显性的,是通过短暂的时间可以看到成效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推动学生融入行业企业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不能舍本逐末。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新的校企合作理念指引下,越来越受到高职学校的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高职校园这一载体和平台,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通过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及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过程,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相融通,从客观上创造了高职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独特竞争力。
[1]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2]王红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王艺翔.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的启示[J].成都职业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