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226002) 周 红
阅读教学,别走因“小”失“大”的弯路
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226002) 周红
成功的语文课堂需要在细节中准确把握、及时点拨,让课堂呈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要紧扣预习细节,在指导中掌握方法;紧扣入课细节,在迁移中形成期待;紧扣设问细节,在思考中明确方向;紧扣组织细节,在探究中提升实效,从而在紧扣细节中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阅读教学 紧扣细节整体效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从细节入手,在未雨绸缪中实现预约的精彩。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的特质以及学生内在认知需要之间的链接,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在紧扣细节中对教学流程进行预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
进入中高年级,课前的预习应成为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是读,在初读感知中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做到正确、流利;其次是画,画出初读过程中认为重要的内容和疑惑之处;最后是查,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工具书,尝试自主解决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这种万能钥匙的预习方法其实并不够全面,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的特点,在细节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例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之前,教师根据说理文的特点,设置了以下的“预习单”:(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3)对比课文中三个名人的事例和雨点选择的写作用意,初步感受正面说理和反面例证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纵观整个“预习单”,教师旨在通过细节的引领,为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疑惑和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点明课堂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更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唤醒学生对整篇文本的阅读期待。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导入环节就别致新颖,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出示了甲骨文“孝”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从字理中感受“孝”的内涵;随后,出示了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波澜。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出课文,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关注课文中“没想到”的语句,引导学生将泛起的情感波澜融入文本的内容之中,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
案例中,教师先从“孝”字入手,既有形式的新趣,又有内容的关联。古代孝顺故事的补充,在真实自然之中使学生的情感期待与文本的主题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为学生自然、高效地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引领学生潜入文本、感知文本意蕴、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课文特质与学生认知需要的链接点,从趣味性、准确性、巧妙性等细节入手,提炼出契合学生实际能力,能拓展学生认知思维的问题,从而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
以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为例,很多教师都先定位好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特点,引领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刘备的这个特点。这样的问题机械、枯燥,难以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因此,笔者在这些提问的细节中转换视角,提出了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巧妙性的问题:诸葛亮如此有才华,刘备在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着急吗?为什么在文中看不出刘备一丝丝的着急呢?
其实,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指向于刘备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但转换视角之后,学生就从原始机械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在提升自我探究热情的同时,明确了思维的方向,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过程。语文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首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更需要从探究氛围的营造、时间的调控、探究板块的转换、对象参与的质态等细节进行协调,从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学的效能。
如《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最核心的教学点就在于衬托手法的运用。因此,教师就将“作者是如何借助黄河的水势、羊皮筏子和乘客来衬托艄公的技术高超的”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方向,要求小组成员分别从交流研讨、负责记录、汇总交流等几个细节板块展开学习,共同完成探究话题。而教师则在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和疑难点进行点拨。
这种紧扣探究活动细节的预设,是基于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下的真实、有效的探究,能为课堂的运转增添生命的活力。
总而言之,细节是构建一节高效、成功课堂的重要因子。只有在细节中准确把握、及时点拨,阅读课堂才能取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学效果。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2-052